缩略图

人工智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

高迎霞

环县第五中学 甘肃庆阳 745700

一、引言

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人工智能已成为重构教学模式的重要技术支撑。高中生物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学科素养培养”,要求教学突破“教师主导、统一进度”的传统模式,关注学生认知差异与实践能力发展。但当前高中生物教学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细胞呼吸、基因表达调控等微观机制抽象难理解,传统静态教具(如挂图、模型)难以呈现动态过程;另一方面,学生基础差异大(如部分学生对“遗传定律”掌握薄弱,部分学生需拓展“生物信息学”知识),教师难实现精准分层指导;同时,部分实验(如基因测序、胚胎发育观察)受设备、伦理限制,学生实操机会有限。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了可能:智能辅导系统可基于学生学习数据推送个性化资源,虚拟仿真平台能动态模拟微观或受限实验,机器学习工具可辅助生物数据分析与规律总结。基于此,本文聚焦人工智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具体应用路径,结合案例探讨其价值与实践策略,为推动生物教学数字化升级提供思路。

二、人工智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路径

1. 助力抽象知识可视化,降低认知门槛

高中生物中,分子水平的生理过程(如 DNA 复制、光合作用光反应与暗反应耦合机制)、宏观的进化规律(如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等内容抽象度高,学生易因“难以具象化”导致理解偏差。人工智能技术可通过“动态建模、实时交互”将抽象知识转化为直观可感的动态场景,帮助学生建立“微观 - 宏观”“静态 - 动态”的认知联结。典型应用包括以下两类:

智能动态模拟工具:借助 AI 驱动的 3D 建模技术,对微观过程进行“分步拆解 + 实时演示”。例如讲解“DNA 复制”时,传统教学依赖静态图片展示“解旋、子链合成”步骤,学生难以理解“半保留复制”中碱基配对的准确性与酶的作用。而 AI 虚拟模型可动态呈现:DNA 双链在解旋酶作用下逐步解开,DNA 聚合酶沿模板链移动,游离脱氧核苷酸按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精准结合,同时标注“引物作用”“冈崎片段连接”等关键细节;学生可通过拖拽模型自主控制演示速度,甚至手动模拟“碱基错配”后的修复过程(AI 系统实时提示“错配修复酶如何识别并修正错误”),将抽象的“分子机制”转化为可操作的交互体验。

智能知识图谱构建:利用 AI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自动梳理知识点间的逻辑关联,生成可视化知识网络。例如学习“稳态调节”模块时,AI 可基于教材内容与学生错题数据,构建“神经 - 体液 - 免疫调节”的知识图谱:以“内环境稳态”为核心,自动关联“血糖调节(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作用)”“体温调节(下丘脑调控路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等子节点,且标注学生易混淆的关联点(如“甲状腺激素分级调节与反馈调节的区别”);学生可点击任意节点查看AI 推送的微课、典型例题,实现“知识点- 易错点- 资源”的精准对接。

2. 优化实验教学场景,弥补实践限制

高中生物实验教学常受“设备不足、实验周期长、伦理风险”等因素制约:如“基因扩增(PCR)实验”需精密仪器,多数学校难以普及;“生态系统稳定性观察”需持续数月跟踪,课堂无法完整实施;“人类遗传病调查”受隐私伦理限制,学生难以获取真实数据。人工智能可通过“虚拟仿真、数据模拟、智能分析”拓展实验教学边界,让学生在“模拟场景”中完成实操、积累经验。具体应用有以下三个方向:

AI 驱动的虚拟实验平台:针对“高成本、高风险”实验,构建沉浸式虚拟操作场景。例如“植物组织培养”实验,传统教学中因无菌环境要求高、材料易污染,学生实操成功率低;AI虚拟平台可模拟完整流程:学生需先通过AI 语音交互学习“培养基配制(蔗糖、琼脂比例)”“消毒步骤(酒精与次氯酸钠处理时间)”,再在虚拟操作界面完成“接种、培养室环境调控(温度、光照)”,系统实时通过 AI 算法判断操作规范性——若“消毒时间不足”,虚拟材料会显示“污染发霉”并弹出错误解析;若操作正确,可观察到虚拟愈伤组织“7 天形成、14 天分化出芽”的动态过程,既规避了实操限制,又能强化操作细节记忆。

长时实验的 AI 数据模拟与预测:对“周期长、变量多”的实验,用AI 生成动态数据并支持规律探究。例如“探究种群数量变化”实验,传统教学中用草履虫或酵母菌培养需连续 5 天计数,且易因环境波动导致数据偏差;AI 系统可基于“逻辑斯蒂增长模型”生成模拟数据:学生可自主设置“初始种群数量、环境容纳量(K 值)、天敌数量”等变量,系统实时绘制种群数量曲线,并生成“不同 K 值下曲线变化对比图”;学生还可通过 AI 工具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自主总结“种群增长受环境阻力影响”的结论,提升数据分析与探究能力。

生物信息学AI 工具辅助实验拓展:对接高中生物“现代生物科技”模块,引入 AI 数据分析工具。例如学习“基因工程”时,学生可通过AI 在线工具(如简化版 BLAST)模拟“目的基因比对”:输入某段抗病基因序列,AI 系统快速在数据库中匹配同源序列,显示“不同物种中该基因的相似度”并生成进化树;再如“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探究中,AI 可根据氨基酸序列预测蛋白质空间结构,学生对比“正常与突变氨基酸序列对应的结构差异”,理解“结构决定功能”的生物学观点,为高阶实验探究奠定基础。

3. 支撑个性化学习,实现精准教学

高中生物学习中,学生认知差异显著:基础薄弱学生可能卡在“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中等学生需强化“遗传概率计算”,优秀学生希望拓展“表观遗传学”等前沿内容。传统“统一授课、统一作业”的模式难以兼顾差异,而人工智能可通过“学习数据采集 - 学情精准诊断 - 资源个性化推送”构建闭环,让教学从“面向全体”转向“关注个体”。核心实施路径包括:AI 学情诊断与个性化资源推送:通过智能测评系统实时跟踪学习数据,生成精准学情报告;智能辅导与实时答疑:用AI 聊天机器人或智能问答系统解决学生“即时疑问”。

三、结论与展望

人工智能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展现出显著应用价值:通过动态模拟让抽象知识“可视化”,降低了微观机制、进化规律的理解门槛;借助虚拟实验与数据模拟拓展了实验教学场景,弥补了设备、周期、伦理的限制;通过学情诊断与个性化推送实现了“因材施教”,提升了教学精准度。其核心价值在于“让教学更适配学生认知规律,让实验更贴近学科探究本质”。

未来,随着AI技术的发展,可进一步探索“ AI+ 跨学科融合”教学—例如结合 AI 数据分析工具,让学生用生物数据对接数学建模、用蛋白质结构模拟对接物理“空间几何”;同时可鼓励学生参与“AI 生物项目”,在实践中提升“技术应用 + 学科探究”的综合素养。需明确的是,人工智能始终是“教学工具”,只有与教师的专业引导、学生的主动探究结合,才能真正推动高中生物教学从“知识传授”向“素养培养”转型。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 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 年版2020 年修订)[S].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

[2] 张颖 . 人工智能赋能高中生物教学的路径与思考 [J]. 生物学教学 ,2023(04):2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