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数字化背景下教学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施研究

作者

黄诚伊 吴志强

四川西南航空职业学院

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数字中国”,并首次将“教育数字化”写入报告,这为进一步发展教育数字化指明了方向。数字教学资源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实施顺应了思政教育改革创新的内在要求。高校肩负着立德树人的使命,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抓手,应以教育数字化转型为契机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高校人才培养机制,有力支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现代化发展。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教育部在 2022 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高校作为现代化人才培养、数字化理论研究和数字治理实践的主要阵地,是推动教育数字化的主要力量。高校必须以此为契机,不断加强数字化信息手段在教学中的运用,打造好高质量“数字思政”,切实提升教学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拓宽了思政课育人空间,提高思政教学质量。

(二)基于当代学生发展需求

当代“00 后”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在校大学生是各大网络平台主要的入驻群体,学生们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早已习惯于数字化学习方式,传统的教学资源较为单一且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当代的大学生思维活跃,信息的接收渠道多样化,有着较为突出的个性发展需求。相较于理论灌输更倾向于接受多样化、个性化的内容输出。数字资源有助于提升学生在课堂中参与度。

(三)基于教学创新发展需求

传统的思政教育课程一般情况是固定的时间和地点进行授课,授课方式主要是讲授法,课堂讨论与案例分析法相结合,素材较为单一,理论性较强。在当下数字化信息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借助信息化、数字化手段,突破空间和时间的局限性,在不同的地点、场景中让学生参加课程学习,使教学内容多元化,比如案例库、虚拟仿真、微课等,让学生沉浸式体验和学习,增强思政教育的灵活性、实效性、互动性和感染力。同时,数字化教学中的学生数据库,能分析出学生学情的变化,帮助教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指导。

二、数字教学资源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路径

(一)数字赋能思政教育,拓展思政教学边界

数字教学资源突破传统教材局限。以往的传统思政教学主要依靠纸质教材进行课堂授课,现如今随着教育数字化转型,各种新型数字资源应运而生,其中当前运用较为广泛的有多媒体视听素材,如各种制作精良课件、影视图像素材、电子化书籍等这类视觉设计类素材可用于教学展示,增强感官体验。各类教育数字资源如在线数据库、慕课平台、各个学校推出的公开课、电子文献等海量优质内容在线共享,此外随着流媒体技术的发展,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B 站等具有社交属性的网络平台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有信息技术支撑的院校,利用互动和智能技术,开发思政特色的智能化教学资源如利用 AI 实现教学资源的个性化推送,VR 虚拟现实场景展示,提供实时交互体验以及沉浸感学习。这些数字化资源将最新理论成果、时事热点、社会案例等及时融入课堂,弥补传统教材更新周期长的不足,增强思政教学的时代感、时效性、针对性。

数字教学资源有助于构建多元化思政知识体系。利用多媒体资源如音视频资源、虚拟仿真等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象场景。例如,通过VR 虚拟技术重现历史事件,使学生更直观感受历史脉络;利用可视化的数据工具,更直观地展示我国各阶段各领域发展的历史性成效。

(二)数字赋能思政教育,创新教学模式

数字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互动式学习体验。利用一些数字工具如在线讨论平台、弹幕互动、实时投票能打破单向理论灌输模式。例如,课堂中通过“学习通”发起课堂讨论,学生可以选择匿名发表观点,教师即时引导价值观辨析;或利用模拟案例场景,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基于大数据的平台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学习支持。推送定制化学习资源。例如,针对学生理论薄弱点推荐专题微课,或通过AI 问答机器人解答个性化问题,实现精准思政教育。

(三)数字赋能思政教育,增强价值引领

数字资源的生动性能够潜移默化传递价值观。例如,通过红色文化相关的短视频、纪录片、微课将红色文化具象化、媒体化、故事化,以这类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和情感认同,传承红色精神,讲好红色故事。

(四)数字赋能思政教育,优化评价体系

数字教学资源可以提供动态化教学反馈。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大多是通过课堂提问、课后作业、期末考试这几种较为单一的评价方式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对育人对象掌握不够全面。数字教学平台实时收集学生学习数据如在线测试结果、讨论参与度、在线学习频次等,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针对性设计实践环节。此外还可以增加过程性评价创新,实时数据可记录学生在线学习、课外实践的全过程,实现知识掌握与价值内化的双重考核。这种借助教学数据掌握育人对象的思政课学习成效,动态性地了解育人对象,进一步实现精准育人。

三、数字教学资源在思政教育实施中的困境

数字化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要适应教育数字化转型。数字教学资源在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两者融合度不高、师生数字素养不足、衍生信息茧房等问题,数字教育对于提升高校思政育人质量仍然有待加强。

(一)网络资源建设不规范,存在内容质量风险

当下网络信息呈指数级发展,获取信息的渠道多样化,各种信息良莠不齐。其中一些虚假信息和错误的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渗透,虚假信息干扰大学生正确认知的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对主流价值观形成冲击,带来错误的价值导向。在“短平快”的网络传播环境即内容精简化、碎片化、表达通俗化、传播即时性,学生习惯于接受碎片化、视觉化、娱乐化的内容,会忽略思政课程中理论深度和系统完整性,削弱了传统的严肃性。同时,部分网络数字资源存在内容重复性、利用效率低、缺乏系统性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一些网络资源平台相互缺乏统一标准,导致数据信息互通性差,难以高效整合资源。

(二)教学内容和数字化形式融合不深入

部分教师在数字技术和教学资源的融合过程中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几个情况:第一,未能将技术工具与教学实际需求有效结合,仅仅是将教材的内容简单地“搬运”到 PPT 或者是制作成微课,未能结合数字技术进行深度教学设计,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虚拟仿真、VR 技术虽然投入成本高但是仅仅停留在“沉浸式”观感体验,未能融入思政的思想高度和理论深度;第三,未能有效整合网络资源和多媒体手段,教学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缺乏针对性,未能更好融入课堂,提升教学效果。

(三)师生的数字素养和技能不高

在数字赋能教育的当下,师生数字素养和技能是数字化教育发展的关键。高校教师在数字能力与修养方面整体不高,一方面教师在运用数字技术和资源上仅仅将运用技术停留基础工具的使用,仅限于简单地“搬运”和堆砌,例如制作将教材文字转化成PPT 或者将各类的视频碎片叠加到PPT 上播放,课堂上主要还是采用讲授的方式。数字资源开发能力欠缺,大多依赖现成的网络素材。另一方面,对于具备一定数字化技能的教师,过度依赖数字工具,强调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导致形式大于内容,影响价值观内化。例如虚拟仿真技术能让学生身临其境,但是虚拟体验并不能替代价值引领或思想的内化。课堂依赖人机互动,减少了师生的情感交流,降低了教师授课的感染力,缺乏了讨论的深度,弱化了思政课程的人文关怀。部分大学生数字化思维欠缺和数字技术应用浅表化,习惯性地选择碎片化阅读,缺乏耐心深入学习探讨。网络信息处理能力薄弱,对繁杂的网络信息缺乏辨识能力和筛选能力,容易被虚假信息误导或错误意识形态渗透。同时数字化的工具使用较为单一,对于数据库和各类线上学习平台使用频率低,对于思政类数字资源缺乏兴趣。

(四)数字赋能下衍生的“信息茧房”问题

“算法投喂”是大数据时代的典型特征。大数据利用过滤和推送机制,根据学生的点击频次、停留时间、内容喜好进行自动过滤非个人喜好的信息,精准化、个性化推送喜好内容,长此以往形成个人的“信息茧房”,造成个人认知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四、数字化思政教育困境的突破路径

(一)整合思政数字教学资源,建设标

在数字化背景下,整合思政数字教学资源并建设标准化体系,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水平的重要路径。在庞大繁杂的资源信息数据库中,建立高校思政数字资源共建共享机制,打破高校间思政资源的资源壁垒,避免资源的重复性建设,实现资源的有效分配和优化,促进教育资源公平与协同发展。同时,制定内容审核标准。

(二)增强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

将信息技术与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是新时代思政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这一改革是局限于教学手段的信息化,还需要从教学理念的转变、教育模式的创新、数字资源生态的构建。首先,转变传统的教育理念,从理论的单向灌输转化为“教”与“学”双向互动;再者,在教学模式上采用“线上 + 线下”混合式教学以及系统性评价体系,数字化应用贯穿于教学环节中的“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将传统的单一性考试评价转向过程性评价。最后,构建“共享型”数字资源生态,各大高校合力开放和整合网络教育资源,实现优质数字资源的共享。

(三)提升教育主体的数字素养

高校针对教师开展信息化的专项培训,提升教学数字素养。在基础技能方面,能够熟练使用教学工具和多媒体资源制作,丰富教学形式和内容;在数据应用能力上,对学情数据分析,制定教学计划,动态调整教学策略,提升教学成效。在资源开发能力上,能实时更新思政资源,提升思政资源的实效性。

(四)创造良好信息环境

高校在数字资源的推送过程中要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营造有益、健康的校园文化;政府相关的网络监管部门,要加强网络监管力度,对于一些虚假的网络信息和错误意识形态严肃处理。在各大网络平台推送正向价值导向的优质内容,营造文明的网络环境。在思政教育中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复杂多变的网络环境,提升批判性思维,增强辨识能力,打破信息茧房的认知困境。

五、结语

数字化背景下数字资源为思政课程注入了新活力,开创了思政教育的新局面,落实了价值引领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未来发展方向应聚焦“技术赋能”与“价值引领”的深度融合,通过数字资源构建思政教育新生态,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筑牢意识形态主阵地,助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 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2 年 10月 16 日 )[N]. 人民日报,2022 - 10 - 16(001)2. 刘中元 . 数字化时代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实践教学的路径研究 [J]. 湖北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4,44(04):101-107.3. 高荣霄 , 郑益 . 以数字技术提升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意义、挑战及实践进路 [J]. 公关世界 ,2024,(14):124-126.

作者简介:黄诚伊,女,壮族,广西百色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在职思政教;吴志强,男,汉族,四川成都人,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在职思政教师

课题项目:省级课题:2023 年四川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数字教学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实践研究”(课题编号:号DSJZXKT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