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弘扬吉林“ 三地三摇篮” 精神做好数智时代高师“ 四史”教育

作者

李瑛 李丰旭

1. 北华大学师范分院 吉林 吉林 132013 2.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3

. 理解“ 三地三摇篮” 精神

“三地三摇篮”精神,指的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省六个具有标志性意义、开创性地位的史事标志及其所蕴含的奋战精神、创举精神和献身精神。0 年省委经循环论证,正式提出“三地三摇篮”表达,将散开的红色资源整合为体系化标识。“三地”指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东北解放战争发起地、抗美援朝后援地。“三摇篮”指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新中国电影事业的摇篮、中国人民航空事业的摇篮。

“三地三摇篮”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概括为:

报国精神:挺膺使命、服务大局。无论是浴血奋战之时,还是创业建设时期,都体现了人萦怀社稷、担纲重任的碧血丹心。

奋战精神:自力更生、艰难创业。在底子薄、条件差之困境下,奋发图强,不惧艰难困苦,多个“新中国第一”是人坚强意志品质的体现。

创新精神:勇立潮头、勇往直前。在汽车、电影、航空等领域,人首开先河,体现了开道引路、争优创先的时代风貌。

工匠精神:精雕细琢、勇攀高峰。在制造、创作、攻关中,力争上游、精益求精,品牌和精品在国际上影响非凡,彰显了人严谨务实的职业操守。

集体精神:大公无私、联袂共进。各行各业的人,为同一个目标,抛开个人得失,勠力同心,和衷共济‌,汇聚了强大的集体力量。

“三地三摇篮”精神的核心:披肝沥胆、勇于承担、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人民为先。其走过了血火淬砺的革命历程,经历了新时代数智化的系统整合,过去它诠释了人民心系祖国的精神特质,今天它是推动全面振兴的精神力量。弘扬“三地三摇篮”精神,做好数智时代“四史”教育,根本遵循是以党的领导为灵魂,以报国创新为核心。

2. 高师院校“ 四史“ 教育的现状分析

当前,高师“四史”教育,正处在深化实施阶段,在课程及方法等方面有所进展,但仍面临师资短板、数智欠缺、评价偏差、区域失衡等问题。

(1)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深度不足

尽管“四史”教育被纳入课程体系,但碎片化、表面化倾向严重。

内容衔接不够​:“四史”各有侧重,但教学中常因教师专业局限,未能把中国共产党领导作为贯穿“四史”的主线,有机串联“四史”内在逻辑方面有欠缺,导致学生形成孤立认知。

​理论深度不够:部分教师仍停留于事件罗列、时间线梳理,对“四史”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必然性等理论逻辑、实践规律阐释不足,难以回应师范生对大历史观的深层思考需求。

(2)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参差不齐

“四史”教育中,教师在政治素养、史学功底、数智素养等方面存在短板。跨学科能力不足​:部分教师由传统思政课教师兼任,可能对“四史”中的历史细节把握不深,弱化“四史”的阶段性与连续性。

​教学方法单一​:部分教师仍以灌输为主,缺乏智能化手段、案例研讨、情境模拟、辩论互动等多元教学手段,难以激发师范生的学习主动性。

​培训机制不完善​:针对“四史”教师的专业培训覆盖面有限,部分教师知识更新滞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不足。

(3)评价体系与育人目标有偏差

当前“四史”教育的效果评价,多依赖考试分数、作业完成度等量化指标,难以全面反映师范生的思想认同与实践能力。

重结果轻过程​:以记忆性题目为主的闭卷考核,以理论性分析为主的论文考核,难以有效评估师范生的“四史”传播能力、价值判断能力。

​评价主体单一​:任课教师评价为主,缺少学生自评、同伴互评、实践单位参与的多维评价,难以客观反映“四史”教育对师范生职业素养的实际影响。

(4)区域与校际之间发展不平衡

受资源禀赋、院校定位等因素影响,不同高师“四史”教育成效差异显著。部属院校有明显优势,能开展高水平的“四史”研究与社会实践,而欠发达地区,常面临课程开设不全、实践基地匮乏等问题,教育质量受到影响。

(5)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浮于表面

AI 工具使用多停留在场景复原展示层面,未能深度赋能历史思维培养。课堂教学上,​智能辅助工具应用形式化,智能课件与内容生成较滞后,缺失实时互动与个性化反馈​,分层教学的技术支撑不足​。

实践教学上,AI 技术的深度融入不足,导致实践效果局限于视觉沉浸,缺乏智能交互与深度参与,智能资源推荐粗放化​,学习困惑的自动化解答不足,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支持体系尚未建立。

评价体系上,过程性评价的数据化能力薄弱​,学习行为的数据采集缺失​,情感态度的智能评估缺位​,难以全面反映师范生的思想成长与能力发展。

教师能力上,教师 AI 技术应用素养存在短板,​AI 工具使用存在技术盲区​,

部分教师对AI 技术的操作流程不熟悉,AI 与教学法的融合能力不足​。

资源共享上,缺少跨校协同的智能化平台,​区域校际资源库的孤岛化严重,未形成智能化协同教研​,高师之间“四史”教育资源分散。

3. 数智赋能“ 三地三摇篮” 红色文化融入高师“ 四史“ 教育的路径

数智赋能“三地三摇篮”红色文化融入高师“四史”教育,需结合高师教育的师范性、实践性和专业性特点,立足本土红色资源特色,结合数智技术创新与师范教育需求,构建多维度、沉浸式的教育路径。

(1)构建数智化红色文化资源库,夯牢“四史”教育

通过数智技术整合“三地三摇篮”的红色文化资源,形成可共享、可复用的优质资源库,为高师“四史”教育提供内容支撑。

​全域资源数字化整合:利用 AI 图像识别,对“三地三摇篮”的文物、遗址等进行高精度扫描,建立数字资源库,通过AI 修复技术,还原模糊的历史照片、残缺的工业图纸等受损史料,让珍贵资源不再受限于实体展馆,学生可随时在线调取资源开展研究。例如将抗联密营遗址、一汽老厂区、长影制片厂等实体场景,转化为可交互的数字资产,对蒿子湖密营遗址进行三维重建,形成数字抗联地图,通过知识图谱技术,对红色文化资源的关联进行标签化,按“四史”逻辑分阶段结构化整理,建立跨资源关联。

(2)开发沉浸式教学工具,创新体验式“四史”课堂

人工智能技术可实现沉浸式体验、互动化呈现,将抗联密营、四平战役遗址、一汽老厂房等,从文字史料转化为感知场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陈翰章烈士宁死不屈的场景,四保临江的战术推演过程,第一辆解放卡车下线的历史瞬间,学生可穿越到历史现场,直观理解“三地三摇篮”背后的抗联精神、创业精神之精髓。通过参与角色扮演游戏,从抗联战士、志愿军老兵等视角,亲历历史事件,在换位思考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的深层逻辑。这种现场感与体验感,能深度激活学生的情感认同,比传统讲授更能留下深刻记忆。

(3)深化数智技术与师范技能融合,强化师范生能力

高师教育以培养未来教师为核心,通过数智技术推动红色文化融入“四史”教学的模式创新,提升师范生的教学转化能力和红色文化传播能力。

开发红色文化教学设计 AI 助手,师范生输入抗美援朝精神、东北老航校精神等教学主题后,系统自动生成包含教学目标、多媒体资源的完整教案,并提供3D 板书设计、课堂互动策略等建议。

构建跨校虚拟教研室,教师可与抗联研究专家、一汽史馆讲解员共同备课,形成“三地三摇篮” 教学案例库,搭建高师与中小幼、红色基地的协同教研平台,利用 AI 工具开展联合备课结合师范专业特点,设计跨学科项目,文选课让学生用技术,整理红色家书并设计诵读课,计算机课让学生开发红色文化AR 互动课件,形成可推广的教学案例库。

(4)强化数智传播与实践联动,拓展立体化育人场域

高师教育强调实践育人,需通过数智技术,延伸红色文化实践场景,推动师范生从受教育者向传播者转变。

组织师范生拍摄“三地三摇篮”微纪录片,运用AI 剪辑工具自动生成多版本,通过抖音、B 站等平台推送。例如,以长影译制片如何影响新中国文化认同为主题,制作互动式短视频。设计数智赋能的红色研学地图,学生扫描景区二维码,即可触发 AR 导览,如在集安鸭绿江国境铁路大桥,通过手机屏幕,查看当年志愿军渡江的动态模拟,在一汽红旗文化展馆,使用 MR 眼镜试驾不同年代的红旗轿车,系统同步讲解汽车工业背后的自力更生精神。

联合“三地三摇篮”所在地的中小幼、纪念馆,开展数智红色支教实践,为乡村中小幼开设远程红色故事课程,提升其红色文化传播力。

(5)建立数智评价与保障体系,评估并保障教育成效

传统评价方式,难以全面反映红色文化融入“四史”教育的效果,需通过数智技术构建数据驱动、多维融合的评价体系。

多维度智慧评价,综合采集学生线上学习的时长、互动、测试、虚拟体验的参与度等活动,积累实践反思、社会影响、线下表现等多维度数据。利用数据分析技术,进行过程性、发展性评价,不仅关注知识掌握,更注重价值观内化、能力提升和情感态度变化。学习过程数据采集​,通过智能平台,记录学生资源访问路径、讨论发言、作业完成情况,整理学习行为、小组协作贡献度、虚拟场景参与度等互动数据,利用课件设计智能评分系统,与教师学生互评的人工评价结合的方式,动态跟踪能力提升轨迹。通过问卷调查、比赛获奖情况等大数据,抓取师范生毕业后在中小幼、社区的红色文化传播实践反馈,结合区块链存证的实践成果,综合评估红色文化融入“四史”教育的长期成效。

4. 结束语

以数智技术为媒介,以“三地三摇篮”精神为内核,以高师“四史”教育为场域,构建精神转译 - 技术赋能 - 教育转化 - 实践传播的融合机制​,既可解决红色文化资源分散、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又能提升高师学生的红色素养,最终实现红色文化的代际传承与“四史”教育的入脑入心。

参考文献

[1] 张静智 . 彰显“ 三地三摇篮” 红色资源育人价值 [N] 日报 ,2022.8.22.

[2] 王亮等 . “ 三地三摇篮” 全景综述 [N]. 日报 2021.10.25.

[3] 李厚锐 . 红色文化融入高校“ 四史” 教育课程的价值及路径 [N]. 光明日报 ,2025.03.31.

[4] 周晶 . 以数字技术助力红色文化传承发展 [N]. 光明日报 ,2023.11.29.

[5] 尹文芬 . 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化融入思政教育 [N]. 新华日报 ,2025.07.31.基金项目:

1 基金项目:省教育科学“ 十四五” 规划 2024 年度一般课题《数智时代“ 三地三摇篮” 红色文化融入高师“ 四史” 教育的实践研究》编号:GH24394 负责人:李瑛

2 基金项目:省教育厅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2024 年度课题《新质生产力背景下高师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的实践研究》编号:2024ZCY 006负责人:李瑛

3 基金项目:市教育科学规划 2024 年度专项课题《数字伦理取向的高师学生数字素养培育的实践研究》编号:GHSZ24237 负责人:李瑛

作者简介:

李瑛(1966- ) 人 教授,研究方向,德育历史李丰旭(1999- ) 人 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语言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