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探索人工智能与南雄音乐文化活化与利用的有效策略

作者

张析 何中国 徐思琪 张一鸣

韶关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摘要:《关于促进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提出:“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文化和科技融合创新体系,实现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在人工智能发展飞速的背景下,将人工智能与南雄音乐文化融合,对于南雄音乐文化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本文从人工智能在音乐文化领域的应用现状出发,从音乐创作、音乐传播、音乐教育层面探索南雄音乐文化人工智能的发展路径,为南雄音乐文化的活化与利用提供有效策略。

关键词:人工智能;南雄音乐;南雄文化;非遗保护

一、南雄音乐文化概况

南雄音乐文化历史悠久、形态多元,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展现出独特魅力。作为中原移民南迁的文化枢纽,南雄孕育了丰富的传统民间音乐,其中以龙船歌最具代表性。这项起源于宋代端午习俗的省级非遗项目,因山区地理环境演变为陆上“打龙船”与歌唱相融合的艺术形式。其曲调风格多样,既有水南村高亢如客家山歌的羽调式,也有珠玑镇劳动号子般的铿锵韵律;演唱时采用一领众和的形式,以锣鼓铙钹烘托,七言歌词承载着祈福、抒情与精神传承。同属传统音乐的大庆锣鼓以磅礴气势点亮节庆,油山镇《当红军歌》用质朴旋律铭刻红色记忆,采茶音乐《盘花》则以轻快的二胡、笛子演绎劳动与爱情,共同构成南雄音乐文化的底色。步入现代,南雄音乐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自上世纪80年代起,本土音乐群体在民谣、摇滚等领域开拓,将传统元素与现代技法结合,红色主题创作尤为突出。当地重视音乐文化的传承保护,通过建立龙船歌传习所、培养非遗传承人,积极探索“非遗+演艺”模式,展现出传统音乐的时代生命力,推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与创造性转化。

二、人工智能在音乐文化领域的应用现状

1、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

通常来说,作词、作曲、编曲是音乐创作的第一阶段,也是核心阶段。而 AI 对文字、音频等数据的极强生成能力,则为其在这一阶段的应用提供了充分的条件[1]。自动作曲是人工智能在音乐创作中较为突出的应用。通过对大量音乐作品的学习和分析,人工智能能够掌握不同音乐风格的特征和规律,进而生成具有一定逻辑性和美感的旋律。AI 技术可识别音乐旋律,预测音乐流行趋势,剖析音乐进化树,赋予音乐作品情感并提升创作质量。通过数学方法对比分析音乐旋律数据,借助大数据预测音乐流行度,运用自动化定量剖析算法梳理音乐风格发展等[2]。有研究以《梅利普斯》等作品为例,展现不同算法的应用效果[4],阐述了诸如数学模型,混合系统等多种基于算法模型在作曲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依赖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校,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可以对数据进行建模探寻规律和通过神经网络进行数据学习和复杂任务处理,这些算法能够对音乐的音高、节奏、和声等元素进行建模和预测,从而实现自动作曲和作词。

2、人工智能在音乐传播中的应用

人工智能使音乐传播流程智能化,参与主体扩大化,传播体验多样化。个性化推荐系统,是通过收集不同地区、年龄段、文化背景用户的音乐偏好、收听历史、搜索记录等多方面数据,利用数据分析社交媒体上的热点话题和用户互动,预测音乐的流行趋势,在趋势分析下,音乐创作者和推广者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音乐创作和宣传,制定差异化的推广策略,实现音乐的有效传播。

3、人工智能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

AI在音乐教育领域具有重要影响力,有着智能音乐分析、提供个性化教学方案、推动智能音乐创作等应用潜能。人工智能在专业音乐教学中的应用现状,主要体现在智能辅助教学系统、音乐表演与评估、音乐创作与编曲方面,具有优化教学模式、改善学习效果、促进教学多元化等优势。它能直接提供精准、客观的教学评价,可以有效避免人为评价的主观性和局限性,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实时调整和优化教学方案,实现个性化教学,满足教学中学生发展的个体差异。

三、人工智能助力南雄音乐文化利用的有效策略

1. 创作策略

1.1传统音乐元素数字化提取与智能生成

利用 AI 技术对南雄传统音乐,如《龙船歌》的旋律、节奏、歌词,采茶戏《盘花》的曲调,进行数字化解构,建立本土音乐数据库。通过机器学习算法,如循环神经网络 RNN、生成对抗网络 GAN,分析其如调式、节拍、乐器组合等音乐特征,生成具有南雄特色的新曲目。可以参考 AIVA、MusicLM 等模型,以龙船歌的E羽调式为基础,结合现代流行音乐节奏,生成融合传统与现代风格的新作品,既保留 “一人领唱、众人帮腔” 的演唱形式,又融入电子音效,吸引年轻受众。

1.2人机协作创作与非遗创新表达

开发 “南雄音乐创作辅助平台”,支持创作者通过自然语言指令如 “用大庆罗鼓节奏创作红色主题民谣”生成具有当地民族音乐特色的音乐片段,并提供实时修改功能;结合《当红军歌》的革命历史歌词,利用 AI 生成激昂的旋律,再由本土音乐人润色,形成兼具历史厚重感与时代感的新红色歌曲。

1.3地域文化符号的智能化融合

通过 AI 分析南雄民俗文化珠玑巷迁徙历史、客家文化等历史,将地域符号转化为音乐元素。可以基于 “珠玑长歌” 舞蹈的音乐特点,利用 AI 生成具有叙事性的器乐曲,配合 VR 技术重现古代迁徙场景,形成 “音乐 + 文化叙事” 的沉浸式作品。同时,借鉴 AI 变奏技术,对南雄传统曲目进行多风格改编如爵士版龙船歌、电子风采茶调,扩大文化传播的适配场景,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创新性转化。

传播策略

2.1智能推选与精准投放

整理收集当地音乐及音乐历史背景,建立 “南雄音乐专题库”,依托热门音乐平台的 AI 推荐算法,根据用户地域文化、非遗兴趣的偏好设置,精准推送龙船歌、采茶戏等音频及背后的文化故事。通过分析用户历史收听数据,向客家文化爱好者推送融合南雄《龙船歌》《采茶戏》的创新歌曲,附带珠玑巷历史解说,提升文化传播深度。

2.2多模态内容生成与沉浸式体验

利用  Sora、PikaAI 视频生成技术,将南雄音乐与地域景观融合,自动生成 “音乐可视化” 短片。通过 AI 生成宋代珠玑巷 “陆地龙船” 表演场景,配合动态歌词解析,为《龙船歌》制作动画 MV,展现非遗背后的民俗故事。开发 AR 互动应用,用户扫描南雄地标即可触发对应的音乐片段,如在帽子峰镇触发大庆锣鼓虚拟演奏场景,增强线下体验的文化关联性。

2.3跨平台传播与 UGC 激励

搭建 “南雄音乐创作社区”,用户可通过 AI 工具改编传统曲目并分享,如用 AI 生成龙船歌的个人翻唱版本,形成 UGC(用户生成内容)传播生态。可以参考《永劫无间》中的 AI 共创模式,举办 相关的“南雄非遗音乐改编大赛”,利用 AI 提供编曲模板和素材库,鼓励用户创作并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借助算法流量扶持,形成 “裂变式”传播效应。

教育策略

3.1中小学音乐教育智能化普及

开发适配中小学的 AI 音乐教学工具,将南雄音乐纳入校本课程。通过智能电子钢琴、音乐软件如 The ONE 智能钢琴,融入龙船歌、采茶调的互动教学,利用 AI 实时反馈学生演奏的音准与节奏,结合动画演示传统乐器,锣鼓吹打乐等演奏技巧。制作 “南雄音乐文化虚拟课堂”,通过 VR 技术重现非遗传承人授课场景,打破地域限制,让学生沉浸式学习本土音乐的历史背景与表演形式。

3.2非遗传承与个性化学习结合

针对非遗传承人及音乐专业学生,开发 AI 辅助传承系统:通过语音识别技术分析龙船歌传承人演唱的颤音、滑音等细节,生成个性化教学方案;利用 AI 评估学生的演奏及演唱视频,提供实时改进建议。可以借鉴中央音乐学院 “AI 之夜” 音乐会经验,组织南雄非遗音乐与 AI 创作的跨时空对话演出,培养新生代对本土音乐的创新传承意识。

结论与展望

在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的背景下,本文从人工智能与南雄音乐文化的创作、传播、教育层面出发,为南雄音乐的活化与利用提供系统性的路径方案,在创作层面,AI 通过数字化解构与智能生成实现非遗音乐现代转译,借人机协作与文化符号融合降低创作门槛、赋予新叙事可能;传播层面,依托智能推荐、多模态技术及 UGC 生态,突破限制实现传播升级;教育层面,借助 AI 工具等构建立体化场景,培养新生代文化认同感。

参考文献

李政奇,王欣.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创作与制作中的应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5,(01):183-188.

王瑗瑗.人工智能技术在音乐创作中的应用[J].当代音乐,2022,(06):102-104.

张同越.AIGC技术赋能数字媒体艺术创作的实践与研究[D].上海音乐学院,2024.DOI:10.27319/d.cnki.gsyyy.2024.000132.

林舒瑜.音乐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内外音乐创演中的应用研究[J].黄河之声,2023,(20):68-71.

邹孟雨.人工智能及其在音乐教育中的应用[J].北方音乐,2018,38(15):254-255.

本文系广东省韶关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韶关市文艺精品创作路径研究——《当红军歌》原创歌剧的创作与实践”(项目编号:Z20240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韶关学院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融媒体时代南雄音乐文化的活化与利用——以南雄《当红军歌》为例(项目编号:202410576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