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研究

作者

李银霞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要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案例研究和实地调研等方法,对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发现,目前广东非遗传播主要依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两种路径,但存在内容同质化、受众参与度低、传播效果不均衡等问题。影响传播效果的关键因素包括社会文化环境、受众需求差异以及非遗项目自身的特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优化传播路径的策略,包括创新内容表达、整合多元传播渠道、加强专业人才培养等,以增强非遗传播的吸引力和可持续性。研究结果表明,科学规划传播路径对广东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未来可进一步探索数字化技术与非遗传播的深度融合。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广东,新媒体,文化传承

1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形式多样,涵盖了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体育、技艺、医药、民俗等多个领域。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岭南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也展现了广东人民独特的生活方式与精神追求。从粤剧、潮剧、广东音乐等表演艺术,到广绣、潮绣、石湾陶塑等传统工艺,再到醒狮、龙舟、南拳等体育竞技,广东非遗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多元的文化交融[2][1]。

在分布上,广东非遗呈现出“大分散、小集中”的特点。珠三角地区以广府文化为核心,聚集了粤剧、广彩、广绣等代表性项目;潮汕地区则以潮剧、潮绣、工夫茶等潮汕文化为特色;客家地区则保留了客家山歌、围龙屋营造技艺等独特非遗[4]。这种分布格局与广东历史上的移民迁徙、商贸往来密切相关,反映了不同族群在岭南大地上相互融合的文化轨迹。

从历史文化价值来看,广东非遗是岭南文化的“活化石”。粤剧的唱腔和表演程式记录了广府人的审美趣味;潮汕工夫茶的冲泡礼仪反映了儒家“和敬清寂”的哲学思想;客家山歌的歌词则保存了客家人迁徙的历史记忆[10]。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是地方文化的象征,更是中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广绣的“钉金绣”技法与海上丝绸之路的贸易交流密切相关,见证了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5]。

在社会经济价值方面,广东非遗已成为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资源。许多非遗项目通过产业化开发实现了经济价值,如石湾陶塑、潮州陶瓷等传统工艺通过文创设计焕发新生[3][9]。非遗旅游也成为广东文旅融合的新亮点,例如永庆坊通过非遗展示与体验活动吸引大量游客,带动了周边经济发展。醒狮、龙舟等体育非遗通过赛事和培训形成产业链,既传承了文化,又创造了就业机会[7]。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非遗的传播与创新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近年来,数字化技术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路径,例如通过短视频平台推广醒狮表演,或利用VR技术还原传统工艺制作过程[8]。校园非遗教育也在揭西等地展开,通过非遗进课堂培养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10]。这些实践表明,广东非遗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在当代社会持续发挥文化凝聚力与经济带动力。

总体而言,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岭南文化的重要载体,种类之丰富、分布之广泛、价值之多元,构成了独特的文化生态。

2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现有传播路径分析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呈现出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并行的多元化格局,两者在传播方式、受众覆盖和互动效果上各具特色。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广播等长期以来承担着非遗文化传播的主力角色。以广东醒狮为例,央视及地方电视台制作的专题纪录片通过高清影像和专家解说,系统呈现了醒狮的历史渊源、表演技艺和文化内涵,有效提升了公众对这项非遗的认知深度。报纸则通过深度报道和专栏文章,对潮剧、粤绣等非遗项目进行文化解读,满足中老年读者群体的信息需求。传统媒体的单向传播模式导致受众参与度有限,且年轻群体接触率持续走低,传播效果呈现代际差异。

新媒体平台的崛起为非遗传播注入了全新活力。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通过15-60秒的碎片化内容,将粤剧脸谱绘制、广彩烧制等非遗技艺转化为视觉冲击力强的"爆款"视频。广州永庆坊非遗街区通过抖音话题挑战赛,单条视频最高获得230万次播放,成功吸引年轻用户线下打卡。社交媒体则构建了互动性更强的传播生态,微信公众号推出的"非遗日历"系列采用图文+短视频+H5的融合形态,用户不仅可随时查阅非遗知识,还能通过线上预约参与工作坊,实现从认知到实践的转化。大数据分析显示,新媒体传播使18-35岁受众对非遗的关注度提升了47%,改善了传统文化传播的年龄断层现象[8]。

值得注意的是,新媒体传播中的碎片化、娱乐化倾向也可能导致文化内涵的浅表化解读,如某些平台将潮州工夫茶简化为“网红打卡道具”,削弱了其“茶道精神”的核心价值。

传播路径的优化需要扬长避短、协同发力。广东广播电视台推出的“非遗+综艺”模式,将咸水歌演唱融入流行音乐竞演,既保留传统韵味又符合年轻审美[11]。数字博物馆则通过VR技术复原了已消失的疍家婚俗场景,解决了某些非遗项目“不可再现”的传播难题[5]。高校开展的"非遗进校园"项目创新性地结合了线上线下渠道,学生既可通过MOOC系统学习广绣理论,又能预约线下大师工作室实践,这种“混合式”传播为非遗传承提供了可持续的人才储备。智能终端的普及更催生了"云非遗"新形态,微信小程序“粤传承”整合了全省147项国家级非遗资源,用户可一键查询附近的非遗活动、传承人信息和体验场所,实现了文化资源与生活场景的无缝对接。

3 影响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因素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既有来自外部社会环境的制约,也有内部文化特性的限制,同时还与受众需求的变化密切相关。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非遗传播的现状,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传播阻碍。

从社会环境来看,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对非遗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加速了文化融合,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有所减弱,导致非遗的受众群体逐渐缩小。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普及虽然为非遗传播提供了新渠道,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的问题,使得非遗内容在众多信息中难以脱颖而出。政策支持力度和资金投入的不均衡也影响了非遗的传播效果。部分非遗项目因缺乏政府或社会资本的扶持,难以开展有效的宣传和推广活动[7]。

受众需求的变化同样是影响非遗传播的重要因素。当代年轻人更倾向于接受轻松、互动性强的内容,而传统非遗往往以静态展示或单向传播为主,难以满足现代受众的参与感和体验需求。广东醒狮文化虽然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但由于其表演形式相对固定,缺乏创新表达,导致年轻观众的兴趣不高。不同年龄、教育背景和地域的受众对非遗的接受程度也存在差异。城市居民可能更关注非遗的艺术性和商业价值,而农村地区的受众则更看重其文化传承意义。因此,如何精准把握不同受众的需求,成为非遗传播的关键挑战之一。

非遗自身的文化特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传播效果。部分非遗技艺的传承方式较为封闭,依赖师徒口传心授,缺乏系统化的记录和整理,导致传播范围有限。岭南地区的某些传统手工艺由于技艺复杂、学习周期长,难以通过现代教育体系快速普及。非遗的文化内涵往往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环境紧密相连,脱离原生态语境后,文化价值可能被削弱或误解[6]。潮汕地区的英歌舞原本与民间信仰密切相关,但在商业化传播过程中,宗教色彩被淡化,导致文化内涵的流失。非遗的活态性也使其传播面临挑战——既要保持传统精髓,又要适应现代审美,这对传播内容的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

除了上述因素,传播渠道的选择同样影响着非遗的传播效果。传统媒体如电视、报纸虽然覆盖范围广,但互动性较弱,难以吸引年轻受众。而新媒体平台虽然互动性强,但内容碎片化、娱乐化倾向,可能导致非遗的深度文化价值被稀释。短视频平台上的非遗内容往往以“猎奇”或“表演”为主,缺乏对文化背景的系统介绍,容易让观众形成片面认知。不同非遗项目的特点决定了其适合的传播方式——表演类非遗(如粤剧)更适合视频传播,而手工艺类非遗(如广绣)则可能更适合图文或直播形式。因此,如何根据非遗特性选择合适的传播渠道,是提升传播效果的重要课题。

综合来看,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受到社会环境、受众需求、文化特性及传播渠道等多重因素的制约。要突破这些阻碍,需要在保持文化本真性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传播手段,创新表达方式,同时精准对接不同受众的需求,才能实现非遗的有效传播与活态传承。

4 优化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路径的策略

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路径优化需要从内容创新、渠道拓展和人才培养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才能实现活态传承与广泛传播的双赢局面。

4.1 创新传播内容:让非遗“活”起来

传统的非遗传播往往停留在静态展示或简单记录层面,难以激发当代受众的兴趣。要让非遗真正“活”起来,必须结合现代审美和叙事方式,打造更具吸引力的内容。

4.1.1 数字化技术赋能非遗呈现。利用3D建模、VR/AR等技术,可以让非遗技艺以更直观、互动的方式展现。广东醒狮文化可以通过虚拟现实技术让观众沉浸式体验舞狮表演,甚至模拟学习基本动作。AI驱动的非遗知识图谱可以整合不同非遗项目的关联性,便于公众系统性了解。

4.1.2 故事化表达增强传播感染力。非遗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记忆的载体。通过纪录片、短视频、动画等形式,挖掘非遗背后的历史故事、传承人的坚守精神,能有效拉近非遗与公众的距离。岭南非遗如广绣、潮剧等可以结合现代影视手法,制作系列微纪录片,展现其艺术魅力。

4.1.3 跨界融合拓展应用场景。非遗可以与文创、旅游、教育等领域结合,开发衍生品或体验项目。广州永庆坊通过“非遗+文旅”模式,将传统建筑、手工艺与现代商业结合,成为网红打卡地。类似的模式可以推广到更多非遗项目,使其融入现代生活。

4.2 拓展传播渠道:让非遗“走”出去

传统依赖线下展览、节庆活动的传播方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必须构建多元化、立体化的传播矩阵。

4.2.1 新媒体平台深度渗透

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社交媒体(如微信、微博)已成为年轻人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非遗传播应充分利用这些平台,例如:

- 鼓励非遗传承人开设账号,定期发布制作过程、技艺讲解等内容;

- 结合热点话题策划互动活动,如“非遗挑战赛”,吸引用户参与。

4.2.2 线上线下联动推广

线上传播可以扩大影响力,但线下体验同样重要。例如:

- 在博物馆、文化馆设置非遗互动体验区,结合AR技术增强趣味性;

- 举办非遗市集、工作坊,让公众近距离接触非遗技艺。

4.2.3 国际传播提升影响力

广东非遗如粤剧、凉茶等具有国际知名度,可借助数字平台推动海外传播。例如:

- 在YouTube、TikTok等国际平台发布多语言非遗内容;

- 与海外文化机构合作,举办线上非遗展览或工作坊。

4.3 培养传播人才:让非遗“传”下去

非遗的长期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持,必须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

4.3.1 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

目前许多非遗项目面临传承人老龄化、后继无人的困境。政府和社会应提供更多支持,例如:

- 设立专项基金,资助年轻传承人学习技艺;

- 推动“非遗进校园”,在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培养年轻爱好者。

4.3.2 培养专业化传播人才

非遗传播不仅需要技艺传承人,还需要懂新媒体、懂市场的运营人才。例如:

- 与高校合作开设非遗传播相关专业,培养复合型人才;

- 组织非遗传播培训,提升传承人的新媒体运营能力。

4.3.3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企业、公益组织、自媒体等都可以成为非遗传播的重要力量。例如:

- 鼓励文创企业开发非遗衍生品,推动商业化传播;

- 支持民间非遗爱好者成立社群,形成自发性传播网络。

结语

广东非遗的传播优化需要系统性策略,既要创新内容形式,又要拓展传播渠道,同时注重人才培养。只有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才能实现可持续传承与发展。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进步和社会参与度的提高,广东非遗的传播路径将更加多元化和高效化。

参考文献

[1]彭晓丹. 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创新路径分析[J].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

[2]关萌. 基于移动终端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路径研究——以广东醒狮文化为例[J]. 2022 年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大会摘要集, 2022.

[3]陈家燕. 数字赋能水城农民画非遗文化活态传承路径探考[J].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2024, 13: 714.

[4]Zhang, Zhongwu,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China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Scientific Reports 14.1 (2024): 4960.

[5]Lin, Xinyue, et al. Cultural routes as cultural tourism products for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systematic review. Heritage 7.5 (2024): 2399-2425.

[6]Lin, Feiyang, et al. Spatial structure and corridor construction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the Ming Great Wall. Land 11.9 (2022): 1478.

[7]袁进业, 马廉祯.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何以有效? 基于全国 30 个案例的扎根理论和定性比较分析[J]. 体育科学, 2024, 44(10): 25-37.

[8]陈巧妃, 周昊旻, 许鑫. 数智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以中国茶文化非遗的国际传播为例[J]. 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24, 36(6): 62-78.

[9]王敏静, 姚婧茹, 黄建为. 智媒体赋能文化街区的焕活路径研究——以广州永庆坊为例[J].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2025, 14: 86.

[10]王嘉睦, 林文娜, 黎芷灿, 等. 基于活态传承视角下的校园非遗文化教育探索研究——以揭西县为例[J]. Advances in Education, 2022, 12: 5709.

[11]王洪珅. 坚守与跨越: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边界研究[J]. 体育科学, 2024, 44(6): 79-88.

作者简介:李银霞(1984——),女,汉族,河南周口人,硕士研究生学历,实验师。研究方向:民商法学知识产权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