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小学语文写作教学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作者

赵凤英

常州市花园小学 213000

引言: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基础技能的关键时期,也是奠定学生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语文基础技能的培养,从而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其中,写作作为语文基础技能的核心部分,教师需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和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思维能力。通过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和写作的兴趣,可以促进学生语文基础技能的提升,并为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提供有力支持。在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和写作的乐趣,从而在培养学生写作思维的同时,提高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写作热情。

一、写作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内在关联

语文写作本质上是一种结构化思维的生成与重构过程。小学阶段,儿童尚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期,而写作恰恰提供了一个可视化、可输出的思维练习场域。学生在构思一篇文章时,不仅要调动语言记忆,更需在脑海中建构情节、调配逻辑、选择表达路径。这一过程中,思维能力不再隐匿于答题背后,而是以文字为载体显性化呈现。因此,写作教学的本质任务不应局限于语言形式的规范训练,而应转向对思维过程的引导与唤醒。忽视这一点,教学将流于技巧堆砌,难以触及认知发展的深层肌理。

二、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小学写作教学优化路径

(一)预设不确定性:激发问题意识

以“习作:缩写故事”为例,课堂伊始,教师出示一则结构复杂、人物众多的童话原文片段,引导学生默读,并提出开放性问题:“如果必须删去一半内容,你会保留哪部分?为什么?”此举并非单纯筛查信息,而是激活学生的取舍思维与叙述意识。面对矛盾点——保留主线还是保留细节,学生开始自我推理、彼此辩驳。教师不干预结论,仅不断追问“根据?”“证据?”促使学生跳脱惯性阅读框架,在初始环节便进入认知冲突状态,从而形成自主提问、自主判断的思维起点。

(二)拆解文本结构:建构缩写规则

引导阶段进入核心。教师带领学生将原文分割为“人物出现—事件起因—冲突展开—高潮—结尾”五个功能单元,板书不使用术语,而采用图形符号(如波浪线代表高潮,折线代表转折),引导学生将故事看作“逻辑链”,而非“词句堆积”。随后让学生小组讨论:“删去哪个部分会让故事失去意义?”学生从“语言的可删”过渡到“结构的不可破”,逐步建立故事构成与内容必要性的因果认知。教师再引导学生归纳缩写的基本逻辑,如“保线索、简枝节”“保起承转合”等,让规则从学生头脑中自然生成,而非强行灌输。

(三)生成缩写稿:强化组织思维

在写作环节,教师不布置“默写改写”任务,而是组织学生口头“讲缩写版故事”,一人讲一句,轮流接力,讲到停顿处必须交代“为什么要省略那部分”。学生在表达中不断作出即时决策,选择何处删、何时补、如何衔接,使“写作”演变为一种动态的思维调整过程。讲述结束后,教师才引导学生动笔书写,强调“讲述轨迹即写作思路”。这一过程有意将“思维先行于语言”,通过模拟构思的外化训练,避免学生陷入“照搬原句”的写作惰性。

(四)重构评价系统:回归思维过程

写作完成后,教师不要立即批注成文,而是引导学生回顾写作过程中最难决策的三个取舍点,并解释其理由。将学生分组互评时,鼓励他们关注“同一情节不同保留方式”的异质选择,提出“你为何这样写?”而非“你错在哪里?”。评价过程强调“构思的多解性”而非“答案的标准性”,营造思维表达的安全空间。教师最终反馈不集中于语言规范,而聚焦于学生在缩写过程中表现出的判断力、概括力与表达调控能力,让写作成为一次真实思维旅程的痕迹,而非格式整齐的语言产品。

三、结语

有效的写作教学应拒绝空洞技巧的堆砌,而转向思维路径的生成与调控。在“缩写故事”这一具体实践中,问题驱动式设问、逻辑结构可视化、语言组织口语化等环节的嵌入,不仅拓宽了学生表达方式,更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其抽象概括与内容判断能力。未来,小学语文教学应跳脱文本中心主义,构建以“思维牵引—语言成型”为核心的教学闭环,使写作回归思维本质,使表达成为学生自我认知生长的映射路径。

参考文献:

[1] 陆建 . 探究培养小学生语文写作思维能力的策略 [J]. 小学生 ( 上旬刊 ),2024(3):136-138.

[2] 胡倩云 . 小学语文高段习作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 [D].西南大学 ,2024.

[3] 何梅 . 指向提高思维能力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策略与实践 [J]. 基础教育论坛 ,2025(7):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