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台“形象种子”:连接舞美设计师与观众情感的隐形桥梁
张大宏
福建省杂技团
摘要:本文深入探讨了舞台“形象种子”在话剧《红军·1343》创作中的核心作用,揭示了其如何作为舞美设计师与观众之间情感传递的桥梁。文章首先定义了舞台“形象种子”的概念,并阐述了其在舞美创作中的重要性。接着,以话剧《红军·1343》为例,详细分析了舞台“形象种子”如何激发舞美创作热情、指导舞美形象构建,并最终增强舞美的感染力量。本文旨在通过具体案例,揭示舞台“形象种子”在戏剧艺术中的独特价值,为未来的舞美创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舞台形象种子;舞美设计;情感传递;话剧创作;《红军·1343》
一、引言
在戏剧艺术的广阔天地中,舞台美术设计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营造氛围、塑造人物、推动剧情发展的重要使命。它不仅仅是舞台布景的简单堆砌,更是通过色彩、线条、形状、光影等视觉元素,构建出一个具有独特美学价值和情感内涵的艺术空间。而舞台“形象种子”,作为舞美创作的核心元素,更是连接设计师与观众情感的隐形桥梁。它不仅是未来演出的形象化思想立意,更是一个饱含哲理与诗情的象征,承载着演出的总体立意和灵魂。本文将以话剧《红军·1343》的创作实践为例,深入探讨舞台“形象种子”在舞美创作中的具体应用及其对观众情感的影响,以期揭示其在戏剧艺术中的独特价值和深远意义。
二、舞台“形象种子”的定义和作用
戏剧活动中的舞台“形象种子”,应该在戏剧创作初级就要明确形成,为后续的演出提供形象化思想立意,是极具哲理性的艺术形象,也可以认为是具体性形象化的哲理。它是演出的总体象征,是演出整体形象的胚胎,舞台美术设计师基于它将要从哲思、诗情和形式上生发出整个的舞台演出形象的“种子”,这粒“种子”是一个“象征”,它将激发舞台美术创作者和观众的思索和诗情,产生联觉,使表面所呈现的意义升华。
三、话剧《红军·1343》的创作背景与初衷
话剧《红军·1343》以深沉而庄重的舞台艺术笔触,向那些默默无闻却英勇献身的年轻生命致以崇高的敬意,同时也颂扬了为共和国奠定基石的工农红军。该剧灵感源自福建武夷山张山头那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1343座无名红军墓群,生动再现了1934年闽北苏区在国民党残酷“围剿”下的艰难岁月。
彼时,张山头作为闽北最大的红军中医院,每一处居所都化身为救治伤员的临时病房,见证了无数生死离别与坚韧不拔的战斗精神。随着战局日益紧张,小脚女人担架队穿梭于枪林弹雨之中,将一批又一批重伤的战士抬上山来,而医疗资源的极度匮乏,使得这片土地成为了生命与死亡交织的战场。后山的红军墓葬地,新立的墓碑如雨后春笋般增多,每一座都代表着一个未竟的梦想和一份沉甸甸的牺牲。
面对白匪军对红军家属的残暴行径,为了守护烈士的安宁,防止信息泄露给百姓带来灾难,更为了保存革命的火种,红军在战略撤退前夕,经历了一场内心的挣扎与情感的洗礼。
四、舞台“形象种子”在《红军·1343》中的具体体现
(一)“形象种子”的提炼与确定
在深入理解剧本和实地采风的基础上,话剧《红军·1343》的主创团队提炼出了该剧的“形象种子”——“星星之火在英烈的遗骸上燎原”。这一形象种子不仅深刻地概括了剧目的主题,即对生命的崇高歌颂和对苦难的深刻反思,更以诗意的语言表达了革命精神的永恒传承与发扬光大。它像一颗璀璨的火种,点燃了舞美设计师的创作激情,也照亮了观众的心灵深处。
“星星之火在英烈的遗骸上燎原”这一形象种子,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深刻的内涵。它既是对红军战士英勇牺牲精神的赞美,也是对革命精神永恒传承的期许。在舞美设计中,这一“形象种子”被赋予了具体的视觉形象,如火炬、火光等,这些形象不仅与“星星之火”相呼应,更通过其独特的视觉效果,传达出了革命精神的伟大与崇高。
(二)“形象种子”激发舞美创作热情
“形象种子”作为舞美创作的灵感源泉,能够激发主创的创作热情。在话剧《红军·1343》的创作过程中,主创团队深入张山头实地采风,感受那片无名墓冢所承载的历史厚重与生命脆弱。他们漫步在山林之间,凝视着那一座座墓碑,心中充满了对红军战士的敬仰和对历史的感慨。这种身临其境的体验,让大家的内心深受触动,仿佛进行了一场时空对话,激发了他们用艺术来还原历史真相、铭记英烈事迹的强烈愿望。
在“形象种子”的指引下,笔者展开了丰富的联想与想象,思考着如何将“星星之火在英烈的遗骸上燎原”这一形象种子转化为具体的舞台形象,如何通过舞美设计来传达出革命精神的伟大与崇高。不断地尝试、探索、创新,最终创造出了一系列令人震撼的舞台形象。
五、舞台“形象种子”对舞美表现力与感染力的增强
(一)象征表现手法的运用
在话剧《红军·1343》的舞美设计中,设计师大量运用了象征表现手法,以增强舞美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例如,转台平面被处理成剥落的三合土胚墙效果,并透露出木制梁柱的机理细节,营造出一种“血肉被腐蚀但风骨依旧”的视觉感受。这种设计不仅符合历史背景的真实性,更能够引发观众对革命先烈坚韧不拔精神的强烈共鸣与深刻敬意。观众在欣赏演出的过程中,仿佛能够穿越时空,回到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感受到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与牺牲。
以《红军·1343》舞台上的“火炬树”形象为例,它始终屹立在舞台之上,无论转台如何旋转、角度如何变化,“火炬树”都始终保持着正面朝向观众的姿态。这一设计不仅增强了舞台的视觉效果,更使得“火炬树”成为了全剧的象征和灵魂。它象征着红军对信仰的坚定与执着,也寓意着革命精神的永恒传承与发扬光大。在剧末的高潮部分,“火炬树”与“根”的形象叠加放大了先烈们的精神气节与崇高品格,加深了戏剧的精神内涵与情感表达。
(二)观众情感共鸣的激发
通过“形象种子”的精心设计和呈现,话剧《红军·1343》成功地激发了观众的情感共鸣。观众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生命的意义,更能深刻体会到革命先烈的崇高精神与坚定信念。他们被红军战士们的英勇与牺牲所感动,被革命精神的伟大与崇高所震撼。这种情感共鸣使得观众与剧目之间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联系,也增强了观众对剧目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六、结论
本文以话剧《红军·1343》的创作实践为例,深入探讨了舞台“形象种子”在舞美创作中的核心作用及其对观众情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形象种子”不仅是舞美创作的灵感源泉和指导框架,更是连接设计师与观众情感的桥梁。通过精心提炼和应用“形象种子”,舞美设计师能够创造出更加生动、深刻且富有感染力的舞台作品,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增强其观剧体验。未来的舞美创作应更加重视“形象种子”的挖掘与应用工作。舞美设计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从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中汲取灵感和养分,提炼出具有深刻内涵和独特价值的“形象种子”。同时,他们还应不断探索和创新舞美设计的手法和技巧,将“形象种子”转化为更加生动、形象的舞台艺术形象,为观众带来更加深刻的情感共鸣和审美体验。
参考文献:
[1]瞿萧开. 论表演创作中的“形象种子”[J]. 上海师范大学, 2009.
[2]潘晓平. 准确的形象种子是创造舞台视觉特征的重要因素——以粤剧《董生与李氏》的舞台美术设计为例[J]. 艺海, 2024.
[3]王晓鹰. 导演艺术论 上 形象 种子 导演[J].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