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电源》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探索与实践
陈文昊
湖南工业大学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湖南株洲 412007
1、引言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已成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核心目标 [1]。作为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的核心课程,《化学电源》不仅承载着传授专业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使命。因此,构建全面系统的《化学电源》教学评价体系,不仅是提升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更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保障[2]。
传统的教学评价多侧重于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忽视了对学生综合能力、价值观念和实践素养的全面评估。而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体系,应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出发,融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实验操作、项目研究、团队合作及问题解决中的表现,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3]。通过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评价中,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与责任担当,增强其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的使命感[4,5]。
此外,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还有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优化课程设计,推动教学内容与产业需求接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构建全面系统的《化学电源》教学评价体系,既是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力支撑。
2、构建全面系统的教学评价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建立健全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质量评价体系,围绕课程思政实施效果,遵循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定性评价三大原则,构建全方位参与、全过程考核的质量评价体系,确保课程思政实施效果。
首先,对学生考核的评价主体包括任课教师、辅导员及用人单位。专业课程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考核不能仅通过期末考试一种方式,一次考试不足以反馈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目标的塑造。应当结合上课日常进行过程性考核以及期末的结课考核进行综合评价。过程性考核评价可以从日常表现如课堂讨论、课程汇报、小组讨论、平时作业、电池设计大赛等方面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的掌握情况以及情感目标培养的达成度,多渠道考核方式能提供较为全面的考核结果。以《化学电源》课程为例的“过程性考核 + 结课考核”模式包括科技文献汇报、案例分析、车间布局技能赛等项目。
(1)科技文献汇报。让学生通过书籍、电子文献等渠道主动了解有关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结构设计等最新技术,让学生自主选题、查阅资料并进行ppt 汇报培养学生团队合作、ppt 制作和讲解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收集、掌握锂离子电池相关理论知识和前沿热点的能力。
(2)案例分析。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教师给出的工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比如,在锂离子电池正极片涂布干燥过程中,导电骨架可能产生卷曲的问题,让学生分析产生卷曲可能的原因。通过分析现场案例加深学生对锂离子电池生产工艺流程的理解,培养学生结合实践、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车间布局技能赛。学生绘制锂离子电池生产设备平面图及厂房规划;此项考核以完成时间、图面状况、图示内容等进行综合评分,再根据评分及对应的目标权重计算该项考核得分。考查学生对工艺过程中主体设备的作用和连接、生产物料的走向等知识的理解掌握程度,综合培养其在工程实践中的专业表达和应用能力。
(4)电池设计竞赛。给定基本电池基本参数以及设计要求,让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进行电池设计。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理论知识的综合实践运用能力,根据设计完成情况、是否合理进行给分。
(5)课堂表现。主要包括出勤和平时作业、听课认真程度、提问讨论等。主要考察学生课堂专注度和活跃度等表现情况;根据出勤、作业完成情况及课堂积极性进行给分。
(6)期末考试。闭卷考试,考试题型包括填空题、简答题、综合题。在基础知识题中考察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简答题中考察学生的环保意识等综合素质,在综合题中考核学生的专业应用技能。
学生自我评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参与感。自我评价可以在课程开始前和课程结束后进行对比性评价,通过课程前后的问卷调查考察学生对本课程的体验感和获得感,并以此检验课程思政育人成效。辅导员作为学生管理工作的主体,对学生的课后生活、志愿服务意识有更多的了解,因此辅导员是学生德育评价的重要一环。本科教育阶段,除了校内理论学习和校内实践,企业实践也是培养环节中重要组成,因此促进企业参与人才培养成效的评价有利于切实提升思政育人效果。
3、结论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教学评价改革不仅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关键举措。在立德树人理念的指导下,高校教学评价改革应坚持育人与甄别的有机统一。《化学电源》课程考核改革通过抓好顶层设计,构建多元性评价体系,并不断完善评价反馈机制,可以有效提升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为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重要讲话 . 新华社 ,2016-12-8.
[2] 高升 . 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背景下高校教学评价改革研究 [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5,22(05):141-146.
[3] 张镝 . 教育信息化时代高校法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与实践——以《刑事诉讼法学》课程为例 [J]. 经济师 ,2024,(09):195-196.
[4] 曾兰 , 游梓斌 . 基于 OBE-CIPP模型课程思政教学成效评价体系构建[J]. 学周刊 ,2025,(16):33-36.
[5] 方宁兰 , 徐丹 .OBE 理念融入传媒类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价值耦合与路径探索[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1-11.
【基金资助】
2024 年优秀教学团队
2024 年一流本科课程《化学电源》
2024 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路与路径——以《先进电池材料与技术》课程为例
2024 年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化学电源》
2023 年基于课程思政的《化学电源》多元化教学创新设计研究
* 陈文昊(1991-03)女,汉,湖南邵阳人,讲师,博士,研究方向:电化学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