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安全与应急科学治理
黄智
安庆高新区安全生产监督局246000
摘要:党的二十大提出了“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理念。该理念一经问世,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在该理念的引领下,可以提高国家对公共安全治理的能力,是推动国家预防转型宏观战略框架的重要措施。而安全与应急是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安全与应急的科学治理,是实现大安全大应急的重要措施。基于此,本文以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为基础,对安全与应急科学治理的途径进行探讨,以期可以为相关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安全与应急;科学治理
引言:
经济与科技的螺旋发展,导致安全隐患的聚集。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理念的提出,可以改变传统以事后处理的问题处理方式,实现事前预防与事后处理的有机结合,从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为推动公共安全治理等的转型与发展助力。《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也明确了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重要性。所以相关单位需要明确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价值,从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完善入手,推动安全与应急科学治理的优化,确保在紧急情况下相关单位可以迅速、有序、有效地开展应对工作,从而为保障国家的安全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1、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概述
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是当下一种新的安全管理理念,当下对大安全大应急框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各大学者也加大了对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研究力度,其中安全科学领域专家罗云对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提出了最全面、最系统的解释。其认识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是以安全科学与应急管理科学为基础,将重点放在大和全两个方面,并提出了大格局、大范畴、大体系三个“大”和全灾种、全链条、全手段等六个“全”的理念,真正实现从安全与应急的角度出发,实现提前预防与事后处理的有机结合,推动安全与应急融合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公共安全治理的转型,为安全与应急的科学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但该研究理论将重点集中在宏观层面,对中观和微观层面的研究力度不足。虽然当前对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知,但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简单来说就是涵盖了从小安全到大安全、从小应急到大应急的全体系工作流程,实现了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于一体,有效提高了国家的风险防控能力[1]。
2、安全与应急科学治理的意义
2.1快速应对公共安全风险
在党的正确引领下,我国经济与科技都实现了腾飞式的增长,在经济与科技的螺旋作用下,我国在几十年中走过了发达国家百年的历程。当下我国正处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在这一关键阶段,社会开始呈现出高速并联式发展的特点,为国家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其中存量风险隐患高发也是社会并联发展所呈现的必然特征,而时间与空间的耦合,会增加安全风险发生的概率。通过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可以实现各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构建出风险、应急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实现对问题的快速响应与处理,从而更好地应对系统的风险。比如,在企业运行的过程中,在各种技术的作用下,企业积累了大量与安全生产、环境监测等相关的信息,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作用下,可以实现对信息的快速传递与整合,辅助相关单位找到问题的所在,提高应急响应的效率。
2.2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
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其是多个部门融合后的产物,而各个部门职责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所以其使用的资源也各有不同。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作用下,不仅可以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实现问题的快速对接,还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是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的重要保障。而从经济的角度来看,由于经济的影响,各地资源分配存在明显的地域差异,这也影响了安全与应急的效果。而通过构建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可以让资源的使用与调配具有科学性、前瞻性的特点,实现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以完成资源的最优配置,从而推动单位安全管理与事故应急处理的能力。
3、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安全与应急科学治理
3.1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
构建完善的安全与应急治理体系,是实现科学治理的重要基石,也是实现资源合理利用的基础。灾害问题涉及工业安全、生产安全、民生安全等多个领域,是由不同部门负责的。所以为了实现各部门资源的合理利用,避免越位、缺位等问题的发生,企业需要从基础入手,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而治理体系构建的核心在于制定统一的安全与应急管理政策与标准,主要包括法律的制定、技术标准、操作规范、应急预案,不同的管理标准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的规划,只有这样才可以实现从大安全向小安全、大应急向小应急转化,实现应急与安全体系的高效融合,推动国家安全处理能力的现代化。比如,应急预案可以细分为应急体质、应急机制、应急法治等方面,在统一标准的作用下,可以快速实现资源的整合,实现联合行动。此外,不同的对象其对治理体系要求存在差异性,所以在安全与应急科学治理体系构建中,相关人员需要结合具体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处理方式。比如,对于自然灾害频发的地区,需要重点做好防火减灾的处理。而对于工业密集的地区,需要重点做好事故应急处理等[2]。
3.2打造完善风险评估系统
风险评估系统也是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也是实现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中问题前置处理的重要途径。通过有效的风险评估系统,可以快速地标记出潜在的安全隐患,辅助工作人员了解安全隐患的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影响程度等,进而为后续问题的处理提供重要的数据支持。(1)构建指标体系。风险指标体系是整个风险评价系统的基础,在完整指标的作用下,可以让工作人员发现并了解检查对象存在的风险。此外,通过完善的指标体系,还可以让工作人员明确检查的方向,从而避免漏检等问题的发生。(2)打造风险评估模型。由于部分风险存在复杂性的问题,仅仅依靠个人无法快速地得出风险结果,针对该部分内容,相关人员必须做好信息的采集工作,并主动利用数字模型,输入权重和风险临界值,从而获得风险评估结果。若在风险评估中,检测对象的风险评估少于风险临界值,可以直接进入下一轮的评估,若其高于风险临界值,则需要结合风险严重的程度,采用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与方法。
3.3做好技术引进规划工作
资源是提高单位安全与应急科学治理的重要基石,在拥有完善预警机制和治理体系之后,相关单位还需要做好资源整合工作。信息技术是实现各方资源整合与调度的基础,所以在安全与应急科学治理体系建设中,相关部门需要主动利用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将安全与应急治理从部分向整体方向推进,降低横向沟通的成本,实现资源快速、合理调度的吐司,也有效降低了大安全大应急的成本。比如,急救资源拥有一定的保质期,而且在安全与应急治理体系中,经常会出现急救资源过期的问题。但在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可以实现对信息的快速登记,当某地需要资源时,经济、物品评估合格后,可以提前调度,从而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3]。
结语:
综上所述,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为推动安全与应急科学治理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也实现从整体入手,推动安全与应急治理体系的规划,是保障安全与应急治理体系价值的重要凭借。所以相关部门需要明确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价值,以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为基础,实现对生产安全事故的合理控制和有效防范。
参考文献:
[1]容志.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基层韧性治理的创新思路[J].国家治理,2024,(15):64-69.
[2]杨骅骝.新时代推进大安全大应急协调发展的策略[J].甘肃社会科学,2024,(04):226-236.
[3]李胜,王海燕.大安全大应急框架下的突发环境事件协同治理——英国的实践演进及其鉴戒[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52(02):1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