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代化研究
沈思彧
内蒙古地质矿产集团有限公司 内蒙古呼和浩特 010010
摘要:现代化时代背景下,国有企业内部管理模式应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通过企业管理数字化转型,包括内部审计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管理效能,促进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基于此,本文简要阐述了国有企业改革背景,提出深化改革背景下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代化的可行路径,以期丰富该领域的研究成果,推动国有企业持续发展、实现深化改革。
关键词:改革背景;国有企业;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1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要求,国有企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的基础和保障,持续提升发展质量,对于发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引擎作用、服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有企业通过引入先进的数字技术和工具,能够更好地响应市场变化,提升决策效率,同时优化数据驱动的管理方式,从而在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占据优势。
1、当前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的问题
国有企业普遍存在激励与约束机制不健全的问题,这已成为制约其发展潜力和市场竞争力的主要瓶颈。首先,薪酬体系往往与市场脱节,缺乏与企业业绩挂钩的动态调整机制,导致员工的个人收入与企业效益增长不同步,难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动力。其次,绩效考核体系不完善,考核指标单一,忽视了员工的长期贡献和团队合作,使得员工更倾向于追求短期业绩,而忽视了企业的长远发展。此外,内外部监督机制不足。国有企业治理机制不完善,可能导致内部监督机制如内部审计和合规部门的作用未能充分发挥,对管理层的监督不足,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问题。这不仅增加了企业运营的风险,也影响了企业的透明度和公众信任。此外,授权管理不完善,管理层的权力过于集中,缺乏对权力下放的合理规划和监督,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这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快速响应和灵活调整能力,也抑制了员工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降低了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2、深化改革背景下加强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代化的措施
2.1、坚持风险防控底线思维
国有企业在实现做强做优做大等经济效益目标的同时,需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这是保障经济平稳健康运行,进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完善国有企业风险防控机制是管好国有资本的重点。一方面,从关键技术领域来看,重大科技创新成果通常具有投资金额大、周期长等特点,要求企业具有较高的风险承担能力。提升国有企业风险承担能力有助于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创新优势,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完善成果转化机制,进一步培育并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扮演着“稳定器”的角色。此外,国有企业经营风险还可能转嫁给出资的国资机构以及存在资金往来的银行等金融机构[10],从而增大系统性风险。因此,国有企业在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社会责任目标的同时,应当关注构建债务风险防控体系,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提高自身风险防控能力,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2.2、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效用
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坚定信心,真抓实干,强化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经营决策主体作用,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发挥董事会“定战略、作决策、防风险”功能作用,明确细化董事会职责范围,坚持战略制定、资本运作、风险管理、人事任免、薪酬管理等关键领域重大经营管理事项决策权;坚持集体决策、独立表决、个人负责,保持董事独立有效开展工作的能力;董事会审议事项属于专门委员会职责范围的,在提交董事会审议前,经由专门委员会研究,并提出专业意见,为董事会决策提供专业支撑,提高决策效率;制定董事培训计划,定期组织成员学习党的政策方针、经济形势、行业动态,提高董事会成员对企业经营环境、公司治理机制的认识和理解水平;建立健全董事会绩效评估体系,量化指标和定性评价相结合,考察董事、董事会工作实效,调整更替不称职董事;在企业内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内部控制体系、合规管理体系和违规经营投资责任追究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将国家出资企业监事会职能统筹到董事会下设的审计与风险委员会,不断强化董事会的监督职能,加强对董事会决策过程、执行效果的监督[1]。
2.3、构建信息共享平台
根据国有企业的发展现状,组织技术人员搭建信息共享平台,需要具备业务能力、审计等多部门日常工作的不同功能,以此实现对平台信息的有效共享。同时,应用AI技术不仅能够帮助企业充分掌握自身运营状况,还能够完成通告以及其他功能。在该平台的帮助下,能够将审计工作透明地展现到企业内部,以此帮助管理层直观、深入地了解企业工作状况;在完成对该平台的建设后,还应当及时做好对内部审计系统的建设,其主要包含内部审计执行、规划等不同操作流程,并在内审体系构架下,构建科学、规范的内审计划,从而实现对内部审计工作流程的全面管控。国有企业在开展数字化转型工作时,应当在内审信息化建设基础上,积极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体系,并将该体系纳入文档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多个系统功能,以持续优化企业管理模式,确保企业能够始终保持稳定发展态势[2]。
2.4、构建扁平化的组织结构
扁平化管理意味着减少中层管理,赋予基层和中层管理人员更多的决策权。这不仅可以加快内部决策过程,还能够让员工感受到自己在企业中的责任和价值,从而提升他们参与数字化转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国有企业在调整组织架构的同时,还应优化企业的工作流程,避免烦琐的审批和重复的工作程序。通过精简流程,可以显著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为数字化转型创造更有利的环境。因此,企业可以通过设立专门的创新团队、提供数字化培训和激励措施,激励员工在工作中主动使用和探索新的数字技术,进而推动企业整体的数字化进程[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代化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目标、有效提升国有企业管理效率的重要途径。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不断提升现代化转型效果,以此提升国有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使国有企业在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沈翀.全面推进国有企业公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思考与建议[J].营销界,2021,(39):146-147.
[2]姜付秀,王莹.国有企业公司治理改革的逻辑:从国家治理到公司治理[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21,41(06):4-21.
[3]张建国.国有企业公司治理现代化建设[J].企业管理,2020,(09):1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