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时代小学语文课堂互动形式的创新路径探索
冯健
辽宁省沈阳市铁西区勋望小学云峰分校 100021
引言
传统小学语文课堂互动多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小组讨论—代表发言”为主,存在互动范围有限、参与度不均、反馈滞后等问题。例如,课提问常集中于少数活跃学生,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倾听状态;互动内容多围绕教材知识点,缺乏个性化拓展;教师对学生的思维过程、情感态度等深层反馈不足,难以实现精准引导。这些局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也与新时代教育对“个性化、互动化”的要求存在差距。
1. 人工智能技术支撑课堂互动创新的优势
人工智能技术为课堂互动创新提供了技术基础和可能性,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三方面:
1.1 实时性反馈:AI 工具可快速捕捉学生的学习行为(如答题结果、朗读语音、表情变化等),即时生成反馈,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状态。1.2 个性化互动:通过数据分析,AI 能精准识别学生的学习差异,推送适配的互动任务(如字词基础薄弱的学生侧重字形辨析互动,阅读能力强的学生侧重文本拓展讨论等)。1.3 场景化体验:AI 结合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可构建沉浸式场景(如将课文中的“春天”转化为可交互的虚拟春日公园),让互动从抽象文字走向具象体验。
2. 小学语文课堂互动形式的创新路径
2.1 技术赋能:构建“人机协同”互动新形态
- 智能语音互动:利用 AI 语音识别技术,设计“课文角色扮演”“古诗吟诵比拼”等活动。例如,在教学《狐假虎威》时,学生佩戴智能麦克风模仿角色对话,AI 实时纠正发音、点评语气情感,并生成“最佳配音员”排行榜,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 动态答题互动:借助AI 答题系统,教师发布分层练习题(基础题、提升题、拓展题),学生通过平板终端作答,系统即时统计正确率并标注错误类型。针对高频错误点,AI 自动发起“错题辩论”互动(如“‘的、地、得’用法辨析”),引导学生相互纠错、深化理解。
- 情感识别互动:通过AI 摄像头捕捉学生的课堂表情(如困惑时皱眉、专注时凝视),实时提醒教师关注学生状态。例如,当多数学生表现出困惑时,AI 自动推送“小提示”卡片,教师可暂停讲解,组织“问题接力”互动,让学生提出疑问并共同解答。
2.2 场景重构:打造“虚实融合”互动新场景
- 课文场景沉浸式互动:利用 AI+AR 技术还原课文场景,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与文本元素互动。教学《桂林山水》时,学生通过平板扫描课文插图,触发AR 场景——“漓江游船”,可点击“山石”“江水”查看相关比喻句解析,还能“投喂”虚拟鱼群触发古诗背诵任务(如背诵含“水”的诗句才能让鱼群聚集)。
- 跨时空文化互动:借助AI 数字人技术,邀请“虚拟古人”进入课堂。学习《论语》选段时,AI 生成“孔子数字人”,学生可向其提问“为什么要‘温故而知新’”,数字人结合小学生认知水平通俗解答,再组织“我与孔子对话”写作互动,将课堂问答转化为文字表达。
2.3 角色升级:构建“多维协同”互动新关系
- 教师引导下的“生—生”深度互动:AI 辅助教师分析学生的预习数据,找出共性兴趣点(如多数学生喜欢童话),设计“童话改编工坊”互动。教师提供 AI 生成的故事框架,学生分组合作改编,AI 实时记录各组讨论关键词,生成“创意雷达图”(如情节创新性、语言生动性评分),教师根据雷达图引导小组间互评互改。
- 家庭—课堂联动互动:利用AI 家校平台,将课堂互动延伸至家庭。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书信格式后,AI 推送“给家人写一封信”的任务,家长通过平台上传回信,课堂上教师选取典型信件组织“书信分享会”,实现课堂与家庭的情感互动。
3. 互动创新实践中的注意事项
3.1 避免技术滥用:AI 工具应服务于教学目标,而非单纯追求形式新奇。例如,过度依赖 AI 动画讲解可能削弱学生对文字的想象能力,需平衡技术应用与文本解读。3.2 强化教师主导作用:AI 可辅助互动管理,但教师的情感关怀、价值引导不可替代。在互动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非语言反馈(如沉默时的情绪),及时调整互动节奏。3.3 保护学生隐私:AI 收集的互动数据(如答题记录、语音信息)需严格加密,仅用于教学分析,避免信息泄露。
结语
综上所述,人工智能时代为小学语文课堂互动创新提供了广阔空间,通过技术赋能构建“人机协同”形态、场景重构打造“虚实融合”体验、角色升级形成“多维协同”关系,能够有效突破传统互动的局限,提升学生的参与度和思维深度。在实践中,需坚持“技术服务教学”的原则,让 AI 成为激活课堂互动的工具,最终实现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互联网背景下小学语文同步课堂优化方式探讨 [J]. 虞圣姬 . 知识文库 .2022(02)
[2] 基于“人工智能 +η 的小学语文智慧课堂教学方法初探 [J]. 张玉梅 . 才智 .2019(1)
[3] 互联网环境下小学语文构建智慧课堂的有效方法 [J]. 贾翠婷 . 求知导刊 .202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