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提升消防救援队伍地震跨国救援协同作战能力策略探析

作者

梁毅龙

广东省消防救援总队韶关市消防救援支队 512000

摘要:在全球化的时代浪潮下,灾害救援早已跨越了国界,成为国际合作中至关重要的环节。随着消防救援队伍改革转隶,职能扩展,加强国际多领域消防交流,提升队伍国际协同作战能力变得日益重要。本文结合笔者参加地震救援多国联合演练体会,通过分析当前国际间跨国地震救援的现状与挑战,探讨如何从组织结构、信息共享、技术支持和跨文化沟通等方面提升队伍跨国协同作战能力。

关键词: 消防救援;地震灾害;跨国救援;协同作战;国际合作

引言: 近年来,地震灾害的发生频率逐渐增加,加强自然灾害防治和应急救援国际合作日益迫切,尤其是在发生重大地震灾害时,各国应急救援队伍之间的协同作战显得尤为重要。跨国地震灾害救援涉及复杂的国际协作与资源共享,尤其是在信息沟通、技术支持和人力资源调配等方面面临诸多挑战。然而,当前消防救援队伍在地震跨国救援中的协同作战能力仍存在诸多不足。如何有效提升消防救援队伍在跨国救援中的协同作战能力,深化队伍国际交流合作,已成为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探讨提升消防救援队伍跨国救援协同作战能力的具体策略,力求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际调研,为完善国际救援体系提供建议。

一、国际救援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消防救援队伍在地震跨国救援中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

(一)跨国救援的协调性较差。不同国家的救援队伍在指挥调度、信息传递和资源分配等方面缺乏统一标准,虽然联合国INSARAG(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推行分级指挥,但执行仍依赖各参战力量配合,且省级以下消防救援队伍参与国际演练与救援实践少,对国际救援实战流程了解较少。

(二)语言和文化差异给沟通与协作带来障碍。在跨国救援过程中,语言不通与文化差异这两大“隐形壁垒”,常常成为阻碍救援效率提升的“绊脚石”。特别是在非母语国家的救援中,外语翻译等岗位人才储备不足,语言的障碍直接影响救援行动展开的高效性,限制与他国交流合作效果;而性别禁忌、宗教文化、时间观念、逝者殡葬等文化上的差异,如掌握不清楚,则可能会引发一些不必要冲突,导致救援行动停滞或瘫痪。

(三)救援装备和技术标准的差异也给跨国救援队伍带来了困扰。如通信频道、行动流程各不相同,救援装备远程携行的便捷性不足等,设备的兼容性问题和技术支持不足常常延缓救援进程;对讲机、电话、导航等通讯设备,可能在部分国家会被列入敏感设备,审批繁琐。

(四)国际法律法规的不统一,也为跨国救援的顺利开展增加了很多不确定因素。比如在队伍通关方面,部分国家可能要求救援人员办理工作签证而非紧急签证,使得队伍难以第一时间赶赴救援;在物资通关上,一些药品或装备可能会存在因为不符合当地标准而面临不予入境风险;在救援资质认定上,各国之间可能会存在差异,救援人员专业能力未必能得到当地认可,导致专业能力未得到有效施展等。

二、提升跨国救援协同作战能力对策

(一)加强国际法与合作框架的建设。由于不同国家在法律法规、应急响应标准、救援资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常常成为跨国救援实施中的障碍。因此,为了确保跨国救援行动的顺利进行,应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制定统一的国际合作协议,并通过国际平台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通过协议明确各国消防救援队伍的参与模式、职责分配和操作规范,以实现资源的高效组织与协调。通过这些国际法律合作与协作协议的实施,各国消防救援队伍可以形成有效的应急响应机制,开展紧密协作、联合演练与定期沟通,充分发挥国内消防救援队伍组织严密、资源整合能力突出,装备技术实力强等优势,推动建立单边、多边交流关系,积极承办或参与国际应急救援演练活动,由学术交流向实战演练深化,由国内向国际扩展,进一步扩展消防救援队伍在国际应急救援工作中的影响,在构建地区和国际救灾合作机制中发挥重要影响。

(二)加强跨国救援研究与培训演练。加强学习国际搜索与救援行动要点,深化中外应急救援联合演练和国际救援行动特点研究,探索完善配套制度规定,出台相关工作指引、救援技术指南,形成一套贴合我方实际,遵循国际惯例的行动预案和法规体系,使国际联合演练和跨境救援行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为以后组织联合演练或参与国际搜救行动奠定基础。加强实战实训和培训演练,定期开展跨国联合演练,模拟地震灾害的实际场景,通过模拟不同国家的队伍共同面对突发灾害,演练能够有效评估各队伍在不同文化和工作方式下的协同配合、资源调度和反应速度。此外,演练过程中,各国队伍可以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熟悉彼此的救援模式、技术手段和工作流程,从而为未来的实际救援任务奠定基础。

(三)培训赋能破除语言和文化壁垒。语言是沟通的桥梁,在救援现场,这座桥梁的畅通与否直接关系到救援行动的成败,文化差异则如同隐藏在暗处的礁石,随时可能让救援行动偏离轨道。在语言培训方面,救援人员应掌握至少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如英语,特别是与外国接壤的省份专业救援队,应根据救援任务可能涉及的地区,充分利用在线学习平台、语言交流软件等工具,学习当地的主要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外,还可以通过模拟救援场景进行语言对话训练,让救援人员在接近真实的环境中熟悉各种救援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文化差异培训方面,要加强对不同国家和地区文化背景的学习,包括宗教信仰、价值观念、风俗习惯等。可以通过邀请文化专家进行讲座、观看文化纪录片、阅读相关书籍等方式,让救援人员深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点和内涵,避免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解和冲突。

(四)强化信息化建设与科技应用。信息化建设和科技应用在提升跨国救援协同作战能力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全球范围内的实时通讯和数据共享得以实现,高科技手段,如卫星导航、无人机监测和3D地图,能够实时获取灾区的详细信息,从而帮助救援人员更加精准地评估灾害范围、灾情变化及受灾区域,为救援部署提供科学依据。此外,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结合使得对灾区的实时分析成为可能,通过数据挖掘和模式识别,AI技术可以快速分析现场信息,预测可能发生的次生灾害,并为救援策略提供预警。这些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跨国救援的效率,还增强了救援决策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灾害带来的损失,进一步提升了国际救援体系的应对能力。各国救援队伍需在灾情、技术、设备与资源方面实现互通互用,建立跨国共享的技术资源库,确保各国救援队伍可以迅速获得准确的灾情信息,救援过程中先进的设备和技术能够得到及时调配。这种信息流动不仅提高了跨国救援的反应速度,还为各队伍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持。

结论

成功的跨国救援行动往往是专业救援技术、综合文化智力、多边协同能力的综合体现,彼此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未来国际应急救援机制将持续深化,跨国联合救援行动将更加常态化,消防救援队伍应聚焦加强国际合作机制、优化信息共享与技术支持、克服文化差异、加强培训与演练等方面,全力提升队伍跨国协同作战能力,为应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大规模灾害救援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王伟. 提升跨国救援能力的国际合作研究[J]. 应急管理, 2022, 41(3): 67-72.

刘强. 消防救援队伍在国际灾难救援中的角色与挑战[J]. 消防安全, 2021, 36(5): 53-58.

李娜. 国际救援合作机制的优化与实践[J]. 国际灾害管理, 2023, 40(2): 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