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游戏的价值、现状与优化策略研究
张晖
甘肃省军区机关幼儿园
《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区域游戏,正是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模拟社会、自主探索、自由游戏的理想环境。它打破了传统集体教学的模式限制,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和独特学习方式,允许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水平,自主选择活动内容、伙伴和节奏,从而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的转变。对幼儿园区域游戏进行深入研究,对提升保教质量、促进幼儿深度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一、区域游戏的核心教育价值
1. 促进幼儿的个性化发展:区域游戏以其开放性和选择性,天然地适应了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兴趣倾向的幼儿。活泼好动的幼儿可以在运动区释放精力,安静内向的幼儿可以在阅读区、美工区找到乐趣,善于思考的幼儿可以在益智区挑战自我。每个幼儿都能在适合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成功体验,建立自信。
2. 激发幼儿的主动探究与认知建构:在娃娃家、积木区、科学区等区域,幼儿通过直接操作、感知和体验,与材料、环境、同伴进行互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尝试解决问题。这一过程不仅是知识技能的习得,更是思维品质、科学探究能力的形成过程,实现了知识的主动建构。
3. 培养幼儿的社会性交往能力:区域游戏是一个微型小社会。幼儿在共同游戏中,需要学习协商、分工、合作、分享、遵守规则,甚至处理冲突。例如,在“超市”游戏中,需要商量谁当收银员、谁当顾客、商品如何定价等。这种真实的社交情境,是发展幼儿亲社会行为、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4. 滋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低结构、开放性的游戏材料(如积木、橡皮泥、废旧纸箱等)为幼儿的想象提供了无限可能。一团橡皮泥可以被捏成包子、小动物或恐龙;几个纸箱可以拼成城堡、飞船或汽车。在象征性游戏中,幼儿通过以物代物、以人代人,发展抽象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的能力。
二、当前幼儿园区域游戏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区域环境创设“静态化”,缺乏动态调整:许多幼儿园的区域设置一劳永逸,长期固定不变,未能跟随主题活动的推进、幼儿的兴趣变化和课程目标的发展而进行动态调整和更新,导致环境逐渐失去吸引力,沦为摆设。
2. 材料投放“一刀切”,缺乏层次性与探究性:材料投放存在盲目性和随意性。要么材料单一、高结构化,限制幼儿的探索;要么盲目追求数量繁多,但缺乏层次性,无法满足不同水平幼儿的需求。材料更新不及时,缺乏引发幼儿持续探究的挑战点。
3. 教师角色定位模糊,“放任”与“控制”两极分化:在实践中,教师容易出现两种极端倾向。一是“放任式”:教师完全放手,沦为“旁观者”和“纪律维持者”,缺乏有效的观察和必要的介入指导。二是“控制式”:教师过度干预,急于给出答案、示范“正确”玩法,剥夺了幼儿自主探索的机会。
4. 观察评价“走过场”,缺乏支持发展的有效性:教师的观察往往停留在表面行为记录,如“某某在玩积木”,而未能深入分析其行为背后的发展意义、遇到的困难及潜在需求。评价方式单一,缺乏过程性、追踪性的评价,导致观察记录无法有效转化为支持幼儿下一步发展的具体策略。
三、优化幼儿园区域游戏的实践策略
1. 创设“有准备”的弹性环境
(1)合理性规划:根据教室空间、光线、动静等因素科学规划区域。如阅读区、益智区应设置在光线充足、相对安静的位置;表演区、建构区可设置在空间较大、相对独立的位置。
(2)动态性调整:建立“环境跟随课程与儿童走”的理念。定期进行区域大调整,平时根据幼儿的游戏情况随时进行微调。设立“主题资源库”,将暂
时不用的材料收纳起来,根据需要随时取用。
2. 提供“有层次”的开放性材料
(1)注重材料层次性:同一活动内容应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满足幼儿的个体差异。(2)倡导低结构材料:大量投放自然材料(松果、树枝)、废旧材料(纸盒、瓶罐)等低结构材料,它们玩法不固定,能极大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3)实现材料动态更新:建立“材料观察 - 分析 - 调整”机制。通过观察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及时更换破损、无人问津的材料,补充能引发新探索的材料,保持区域的新鲜感和挑战性。
3. 扮演“有智慧”的支持者角色
(1)做一名耐心的观察者:采用定点观察、追踪观察等方法,真正“读懂”幼儿的游戏。记录关键行为、语言对话及社会交往细节,分析其发展水平与需求。
(2)做一名适时的引导者:掌握介入的时机与方法。当幼儿遇到困难且即将放弃时、当游戏出现安全隐患时、当游戏情节无法深入时,教师应以伙伴身份平行介入、交叉介入或通过提问等方式引导,启发幼儿思考,助推游戏发展。
(3)做一名积极的激励者:多用鼓励性、启发性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努力与创意。“你是怎么做到的?”“你还能想出别的办法吗?”帮助幼儿回顾、梳理和提升游戏经验。
4. 建立“有温度”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过程化:从关注“结果”转向关注“过程”,重点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专注度、坚持性、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及社会性表现等。
(2)评价方式多元化:综合运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幼儿口述(游戏故事)、视频回放等多种方式进行评价。鼓励幼儿参与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
(3)评价目的发展化: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进教学和支持幼儿发展。教师应定期回顾分析评价记录,将其作为调整区域环境、材料和指导策略的重要依据。
四、结论与展望
区域游戏是幼儿自我学习、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快乐殿堂。要真正发挥其教育效能,需要幼儿园教师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游戏观,从环境的创设者、材料的提供者,转变为幼儿游戏的细心观察者、有力支持者和智慧引导者。这是一个需要持续研究和反思的专业过程。未来,我们应进一步探索如何将信息技术与区域游戏深度融合,如何更科学地进行过程性评价,以及如何更有效地形成家园共育合力,共同让区域游戏成为滋养幼儿生命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