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影响建筑原材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

作者

吴树平

内蒙古赤峰市宁城县建设工程质量检测中心 内蒙古赤峰市 024200

引言:

在建筑工程质量控制体系里,原材料检测具有基础性和关键性意义,准确的检测数据不仅会对施工材料的使用判断产生影响,还直接关系到整个工程的耐久性和安全性,但在实际检测工作中,由于受到环境、人员、设备及方法等多种因素的干扰,检测结果往往存在一定误差,为此,本文将从影响因素入手,结合实际检测各个环节进行剖析,明确影响检测准确性的来源,并从操作层面提出可行性强的控制策略,以推动建筑检测工作朝着标准化、精准化方向发展。

1. 影响建筑原材检测准确性的关键因素

1.1 检测环境因素干扰

建筑原材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实验环境紧密相关,境参数,对检测结果具有显著影响,以水泥、砂石等原材料为例,因其较强的水分吸附特性,在高湿度环境下,试样易吸收水分,致使检测数据偏离真实值;而温度变化会改变材料的物理性能,如钢筋热膨胀系数的波动、混凝土试块强度的差异,其次,环境污染物也是影响检测准确性的重要因素,灰尘、颗粒物、油污等杂质一旦附着在试样表面,会改变其物理化学性质,干扰检测仪器的精准识别,影响化学反应的准确性,此外,实验室内部的噪声、振动以及人员频繁流动,会对电子检测仪器产生细微干扰,造成测试数值波动,而不合理的空间布局、不适宜的光照强度、不良的通风条件,会影响检测人员的操作与观察,进而降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2 检测人员素质及操作差异

检测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与职业素养,直接影响原材检测的规范性和数据准确性,在实际检测过程中,部分环节对试样处理要求极为严格,称量精度、搅拌顺序、加载速度等操作细节,都需要检测人员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一旦出现称量误差、时间把控不当、数据记录疏漏等不规范操作,极易导致检测数据出现偏差,此外,检测人员的经验差异会造成判断标准不一致,在涉及颜色变化观察、表面状态评估、操作终止判定等依赖主观判断的环节,不同人员的判断结果可能存在差异,一些习惯性的操作误区,如未按规范校准设备、忽视环境因素对样品的影响,也会降低检测数据的可靠性,部分检测人员对检测标准和方法掌握不全面。

1.3 检测设备及仪器状况

检测设备的性能状态对建筑原材检测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若设备长期未进行校准和维护,测量误差会不断累积,以万能试验机、压力试验机、电子天平为例,这类高精度仪器的传感器或核心部件一旦出现老化、性能漂移,检测结果的可信度将受到严重影响,设备型号不同、技术标准不统一,也会给检测数据的对比分析带来困难,使用不同品牌或技术平台的设备进行同一项目检测时,输出参数可能存在系统性偏差,此外,部分检测设备操作界面复杂、功能多样,缺乏规范的操作指导容易导致功能误用或参数设置错误,进而产生检测误差,设备在频繁使用后若未及时进行维护保养和零件更换,硬件损耗会引发检测异常,而不完善的设备故障报警系统。

2. 提升建筑原材检测结果准确性的对策研究

2.1 优化检测环境条件

打造良好的检测环境是确保检测结果稳定可靠的重要前提,建设标准化检测实验室,配备恒温恒湿控制系统,严格控制温度和湿度在检测标准允许的误差范围内,减少环境因素对材料物理性能的影响,对于水泥、砂子等对湿度敏感的材料,应在湿度受控环境下进行检测,避免因吸湿或干燥导致检测结果失真,将实验室选址在远离施工区、机械车间等噪声和振动源的区域,防止对精密仪器产生电磁和机械干扰,合理规划实验区域,设置洁净操作区,防止灰尘、油污等杂质污染试样。科学布置实验台,保证良好的通风和充足的光照,特别是在进行裂纹检测、颜色变化判断等需要细致观察的检测项目时,良好的光照条件有助于提高主观判断的准确性。

2.2 提高检测人员专业水平

检测人员专业素质的高低,是决定检测操作精准度与流程规范性的核心要素定期开展系统化专业培训与技术竞赛活动,培训内容紧密围绕最新检测标准解读、操作技巧提升、质量意识强化以及故障应急处理等方面,全方位提升检测人员的技术水平与应变能力,建立严格的上岗准入制度与岗位技能等级认证体系,确保每一位投身原材检测工作的人员均具备相应资质与专业能力,杜绝“以岗代训”“边干边学”等不规范现象,制定详尽且规范的操作规程与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并借助录像演示、模拟实操等多元化培训方式,确保培训效果落到实处,使所有检测人员在执行相同检测流程时,能够达到操作动作一致、结果判断标准一致的专业水准,构建交叉复核机制与质量责任追溯制度,对检测结果实行“双人复检、分级审核”模式,最大限度降低因主观判断差异或工作疏忽导致的检测错误。

2.3 完善检测设备管理制度

检测设备作为保障检测工作顺利开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其管理水平直接影响检测数据的精确性与可靠性,构建覆盖设备采购、验收、启用、定期检定、维护保养、报废全流程的生命周期管理制度,为每台设备建立专属档案,详细记录设备使用情况、故障维修记录、校准数据等信息,实现设备管理的可追溯性与动态化监控,严格落实定期检定与校准制度,针对万能试验机、电子天平、碳硫分析仪等承担精密测量任务的关键设备,委托具备专业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校准,有效规避因设备精度下降导致的数据偏差问题,依据设备类型与使用频率,科学设定差异化的维护周期与操作限制,对超期未检或运行状态异常的设备,坚决采取停用措施,确保投入使用的设备均处于合格运行状态,针对操作复杂的设备,推行专岗专人管理制度,仅允许通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人员操作使用,避免因误操作或功能误用影响检测结果准确性。

结语:

建筑原材料检测是把控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其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关乎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耐久性,本文通过深入剖析检测环境、人员素质、设备状况等影响因素,针对性提出优化环境条件、提升人员专业能力、完善设备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对策,为提高检测数据真实性与科学性提供了有效路径,未来,应持续推进实验室标准化建设进程,严格规范检测流程执行,加速设备智能化升级步伐,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质量保障体系,从源头筑牢建筑工程质量根基,为实现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目标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撑。

参考文献:

[1] 杨震东 . 建筑工程监管重要环节及关键检测技术 [J]. 工程质量 ,2024,42(10):1-4.

[2] 王宇彤.JCH 建筑公司钢结构业务竞争战略研究[D]. 山东大学,2024.

[3] 赵鹏程 . 装配式建筑物化阶段碳排放测算及经济性评价研究 [D]. 吉林建筑大学 ,2023.DOI:10.27714/d.cnki.gjljs.2023.000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