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视角下历史教学与中职班级管理的协同育人路径
亓振
莱芜技师学院 271199
在中职教育体系内,历史教学与班级管理是影响学生成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学科不仅承担知识传授功能,更蕴含着帮助学生认识社会、树立价值观的丰富内容;班级管理则通过规范日常行为、组织集体活动,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氛围。但实际教学中,二者往往独立开展工作,无法形成教育合力。在跨学科教育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探索二者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对提升中职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历史教学与中职班级管理协同育人的意义
(一)丰富班级管理育人资源
中职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塑造关键期,传统以约束为主的班级管理模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内在认同。历史学科中浩如烟海的人物故事与事件脉络,恰能为班级管理注入全新活力,当班级强调责任意识时,历史上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担当精神,可成为具象化的教育素材;在培养创新思维时,古代四大发明创造者突破常规的探索历程,能给予学生启发。这些历史资源的融入,让班级管理告别生硬的说教,转而以真实的历史情境为载体,使学生在感悟历史的过程中,自然接受并践行管理理念。
(二)提升历史教学实践价值
传统中职历史课堂往往局限于时间、事件的线性叙述,学生很难体会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而班级管理场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实践转化的土壤,通过在班级组织历史主题活动,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收者,而是能够以历史参与者的身份,通过模拟历史辩论、还原历史场景等方式,深入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逻辑。沉浸式学习加深了知识记忆,促使学生将历史中总结的经验策略,迁移应用到解决班级实际问题中,让历史教学从静态的知识传承,转变为动态的实践指导。
二、历史教学与中职班级管理协同育人的路径
(一)挖掘历史德育元素,融入班级管理内容
中职阶段学生的价值观念尚在塑形期,传统班级管理手段常因缺乏情感共鸣而收效有限。历史学科沉淀的大量人物事迹与思想资源,恰能为管理工作提供极具感染力的教育素材。历史教师与班主任可联合梳理课程内容,筛选出与纪律规范、责任意识等班级管理目标匹配的历史片段,将其转化为日常管理中的教育契机。
在道德认知培养方面,历史故事能将抽象准则具象化。商鞅立木为信的典故,可作为班级诚信教育的核心素材。教师可组织学生围绕 " 承诺为何重要失信如何影响集体 " 等议题展开讨论,引导学生将历史智慧迁移到按时完成值日、遵守作息规定等班级生活场景中。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的家国情怀,则可成为培育学生集体责任感的范本,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事务管理,从布置教室到组织活动,以实际行动践行社会责任。
班级文化建设环节,历史元素的渗透能构建沉浸式育人环境。教室墙面可布置按时间线排列的历史事件展板,搭配关键人物语录,让学生在日常学习中自然接触历史脉络。定期开展的历史主题读书会、文化沙龙,鼓励学生分享历史学习心得,促进文化认同感的形成。更可借鉴宋代《吕氏乡约》的自治理念,组织学生从历史制度中提炼班级公约条款,通过参与规则制定过程,增强对班级规范的认同感与执行力[1]。
(二)创新班级管理模式,嵌入历史学习元素
传统班级管理模式的单向指令特征,难以匹配中职学生追求实践体验的学习需求。将历史管理智慧与现代班级管理结合,能创造兼具文化深度与参与感的新型管理模式。
班级干部选拔可参照古代 " 察举制 " 与 " 科举制 " 的选拔逻辑,构建 " 民主推选 + 能力考核" 的复合机制。教师先引导学生明确班干部所需的沟通协调、应急处理等能力要素,鼓励学生自主报名并提交竞选方案。竞选过程设置公开答辩环节,候选人需阐述管理思路并接受同学质询,最终结合民主投票结果与日常行为表现确定人选。这种模式既保障决策民主性,又能选拔出真正具备管理能力的学生骨干,同时培养全体学生的民主参与意识。
团队建设活动可借助历史场景创设实践情境。以 " 赤壁之战 " 为蓝本,组织学生分组模拟战役决策,从分析敌我态势、制定火攻策略到分配作战任务,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体会战略规划与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以 " 茶马古道 " 贸易为背景,设计跨小组商业模拟活动,学生分别扮演马帮首领、商户老板等角色,在模拟交易中锻炼谈判沟通与危机处理能力。将历史知识竞赛、文物仿制等学习任务纳入班级考核体系,对表现优异者授予 " 历史小博士 "" 文化传播员 "等称号,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形成以学促管、以管助学的良性循环。
(三)构建协同评价体系,保障育人效果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协同育人的关键支撑,需突破单一维度的评价局限,构建覆盖多元主体、多维内容的立体评价框架。评价主体实现教师、学生、家长三方联动。历史教师侧重评估学生历史知识迁移应用能力,观察学生能否运用历史思维分析现实问题;班主任关注学生在班级活动中的责任担当,记录其参与班级事务的主动性与协作表现;学生通过自评表反思学习过程,在小组互评中学习他人长处;家长则反馈学生在家中的历史学习习惯,以及尊老爱幼等传统美德的践行情况。多方评价数据相互补充,形成完整的学生发展画像。
评价内容涵盖知识掌握、能力发展与价值践行三个维度。除考查历史事件时间脉络、人物贡献等基础知识外,更注重评估学生运用历史比较法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将历史价值观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表现。例如观察学生是否将 " 和而不同 " 的理念应用于解决同学矛盾,是否从历史改革案例中汲取创新灵感优化班级管理方案 [2]。
结束语:
在中职教育寻求突破的当下,历史教学与班级管理的跨学科融合成为重要方向。从历史中提取德育养分渗透班级管理,借鉴历史智慧创新管理模式,构建多维评价体系保障融合质量,推动教师跨学科协作。这些做法打破学科壁垒,促进学生技能与素养共同提升,为中职教育发展探索新道路。
参考文献:
[1] 刘瑞娟 .“五育并举”视域下中职班级文化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D].渤海大学 ,2024.
[2] 黄立 . 工匠精神融入中职班级管理的策略研究 [D]. 广西师范大学 ,2024.
作者简介:亓振
籍贯:山东济南,性别 :男
最高学历: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学科教学(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