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乡镇中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现状及提升策略

作者

任朝客

巴马瑶族自治县百林实验学校547500

摘要:本研究聚焦乡镇中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屹立世界之资本,新时代面临文化传承挑战,国家启动相关工程。本文界定核心概念,阐述乡镇中学开展此活动的重要性,同时指出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如学校缺乏内在动力、活动进展缓慢、教育力量单一且家长参与度低等。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旨在为初中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规范化建设方案,为其他学校提供理论参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扬与传承。

关键词:乡镇中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问题

引言

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多年的历史,在历史长河的孕育下,凝结了中华民族智慧结晶的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奋斗历程的体现,也是我国屹立于世界的资本。面对当今时代的飞速发展和变迁,民族精神与文化传承面临许多新的挑战。面对新时代可能出现的文化断层危险等诸多的问题,为了增强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国家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提出启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工程。但乡镇学校特别是农村初中在实践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亟需寻找出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和解决策略。基于此,本文从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角度,总结和分析活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的信息和问题,致力于初中构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的规范化建设方案,为其他学校开展、实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对发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重要发展意义。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借助相关活动或课程引入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的传统文化相关内容是经过精选的中华传统文化中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根据国家教育部印发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中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对主题内容的理解和解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包含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传统美德等三大主题。

(二)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本文提到的"传统文化进校园"项目,是教育机构贯彻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政策的具体实践方案。该《纲要》明确提出,要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传统文化教育工作,将传统文化元素有机整合到教学课程与教材内容中,同时着力提升传统文化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能力。学生通过参与校方组织的各类传统文化主题活动,能够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与理解,从而提升个人文化素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在接触和学习传统文化过程中,学生不仅能领悟其中蕴含的精神价值,更能将这些优秀品质转化为个人修养,并在日常生活中影响周围人群。

二、乡镇中学落实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重要性

(一)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认同感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乡镇中学作为基层教育的重要阵地,落实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让乡镇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传统文化,如书法、国画、戏曲、传统节日习俗等。学生通过学习书法,感受汉字的韵味与美感,体会古人的智慧与心境;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了解节日背后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从而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种认同感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学生与中华民族紧密相连,让他们明白自己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在多元文化的冲击下,这种文化认同能使学生保持清醒的文化自觉,坚定文化自信,避免被外来不良文化所迷惑,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二)培养品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

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乡镇中学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将这些优秀的品德教育融入日常教学和校园生活中。通过诵读经典文学作品,学生可以领略古人的高尚品德和道德风范,学习他们如何为人处世、如何面对困难和挫折。例如,学习《论语》能让学生懂得如何尊重他人、如何与朋友相处;学习《孟子》能培养学生的正义感和担当精神。在传统文化的熏陶下,学生能够自觉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塑造健全的人格。这对于乡镇中学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传统文化能为他们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

乡镇中学的教育资源相对有限,校园文化可能相对单一。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能为校园注入新的活力,丰富校园文化的内涵。学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活动,如传统文化展览、传统手工艺制作比赛、传统音乐舞蹈表演等,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些活动不仅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还能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融合。

三、乡镇中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

(一)学校缺少自身需求的迫切性和内发的主动性

实地调研乡镇中学发现,这些学校在新学期启动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首要动因是执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指令性文件。为在督导评估中获得更佳考核成绩,校方在组织相关活动时过度追求数量指标,偏重外在形式而弱化了教育本质功能,致使部分活动沦为走过场的表面功夫,教师群体也陷入疲于应付的困境。前期问卷调查与教师访谈数据表明,活动开展前多数教师对传统文化内涵认知有限,且缺乏持续学习的积极性,这直接导致初期活动推进效率低下,教育效果显著弱化。综合分析表明,乡镇中学的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具有明显的政策驱动特征,教师群体认知深度不足,内生动力匮乏。学校层面既缺乏自主推进该项目的内在诉求,也未能形成特色校园建设的明确规划,整体呈现出被动执行而非主动作为的实施状态。

(二)活动进展缓慢,实施效果不佳

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启动阶段,校方未能对具体任务进行细化分解,也缺乏系统性的实施方案设计。尽管每周任务进度指标清晰可见,但当工作量骤然增加时,语文教师群体普遍表现出消极应对态度,部分班级出现消极观望现象,未能主动执行校方布置的学习任务。更有个别班级完全无视活动要求,致使前期工作进展迟滞,教育实践流于形式。针对这一状况,校长在周例会上对各班活动开展情况进行专项通报,特别强调表现欠佳班级的任课教师必须端正态度、高度重视。校方同步启动考评机制改革,拟将活动成效纳入教师综合量化考核体系,通过制度约束确保任务落实。随着活动深入开展,与德育工作相结合的主题教育活动相继铺开。各科任教师普遍面临原有教学任务与新增传统文化活动之间的双重压力。在时间与精力严重透支的情况下,教师群体对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产生抵触心理,导致全校工作进度受阻,整体实施效果不尽如人意。

(三)教育力量单一,家长参与度低

在对校园传统文化推广活动的深入探究中,显现出教师在传承传统文化教育中的核心角色。他们不仅要肩负日常教学任务,还需额外担负起弘扬传统文化的责任,这无疑给教师带来了额外的压力。同时,一些学习环节的朗诵作业往往安排在放学后,家长们对于活动的认识和接受程度各异,这取决于他们的知识背景。由此,家长参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程度也有所差异。分析调查问卷和访谈数据后,我们发现家长参与度普遍不高。许多家长由于教育水平有限,对孩子的学习其他领域关注不足,在日常生活中忽视传统文化的教育,部分家长甚至对学校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持反对态度,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从更广阔的社会视角来看,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文化交流活动日益增多。

四、乡镇中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策略

(一)激发学校内在动力,增强活动推进主动性

要解决乡镇中学在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中缺乏内在动力的问题,关键在于让学校和教师真正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传统文化专题培训,邀请专家来校讲解传统文化的内涵和育人价值,让教师明白传统文化对学生成长的意义,不只是为了应付检查。同时,学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特色发展目标,比如打造以当地传统手工艺或民俗文化为特色的校园。将传统文化教育与学校特色建设相结合,让教师看到传统文化进校园能为学校发展带来的积极影响。此外,学校可以设立传统文化教育奖励机制,对在传统文化教学和活动组织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校和教师从内心深处愿意主动推进这项活动。

(二)合理规划活动流程,提升活动实施成效性

为解决活动进展缓慢、效果不佳的问题,学校首先要制定详细的活动实施计划。在活动开展前,明确每个阶段、每个班级的具体任务和进度要求,将任务分解到具体责任人,避免出现“等”“靠”的现象。同时,合理安排教师的工作任务,考虑到教师原本的教学任务,在分配传统文化教育任务时,尽量做到科学合理,避免给教师带来过大的压力。学校可以组织教师开展交流活动,分享在传统文化教学中的经验和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此外,建立有效的监督和反馈机制,定期检查活动开展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策略。还可以将传统文化教育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激励教师认真落实活动,确保教育活动能够真正落到实处,取得良好的实施效果。

(三)凝聚多方教育力量,提高家长参与积极性

要改变教育力量单一、家长参与度低的状况,学校需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家长对活动的认识和认同程度。针对家长受教育程度低的问题,学校可以提供一些简单易懂的传统文化学习资料,如图文并茂的小册子、短视频等,方便家长在家中引导孩子学习。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的传统文化活动,比如亲子诵读比赛、传统手工艺制作活动等,让家长在参与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更愿意支持学校的工作。在社会层面,学校可以联合社区、文化机构等,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比如举办传统文化展览、演出等,引导学生正确看待西方文化,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让学校、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结论:

乡镇中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意义重大,不仅有助于传承文化基因、增强民族认同感,还能培养品德修养、塑造健全人格,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教育多元化发展。然而,在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学校缺乏内在动力、活动进展缓慢、教育力量单一且家长参与度低等。这些问题阻碍了活动的有效开展,影响了教育目标的实现。为解决这些问题,需采取针对性策略。通过这些措施,有望使乡镇中学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为学生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顺利.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方法与途径[J].中华少年,2019(07)

[2] 黄芳.指导班主任多途径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J].上海教育,2018(Z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