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策略研究
付可心
卢龙县文物保护中心 河北省秦皇岛市 066400
0 引言
在当今社会发展进程中,文物保护工作至关重要,它不仅关乎文化遗产的传承,更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然而,随着时代变迁与社会发展,文物保护工作面临诸多新挑战,暴露出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蕴含着丰富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从历史角度看,文物能够直观呈现不同时期的社会风貌、生产生活方式、政治经济状况等,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了真实可靠的实物资料;在艺术层面,文物的造型、工艺、装饰等体现了当时的艺术水准与审美观念,是艺术创作的灵感源泉;科学方面,文物所蕴含的技术信息有助于了解古代科技发展水平,为现代科技研究提供借鉴。此外,文物保护工作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文化交流以及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守护民族文化根脉、推动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保障。
2 当前文物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
现行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在部分条款上存在滞后性,难以适应新时代文物保护工作的复杂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文物保护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如新型文物犯罪形式、文物数字化保护中的法律界定等,现有法规缺乏针对性条款。同时,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不足,在一些地区存在执法不严、违法成本低的现象,对破坏文物行为的惩处难以形成有效威慑。此外,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的法律法规存在衔接不畅问题,导致在实际工作中出现职责不清、管理混乱的情况,影响了文物保护工作的正常开展。
2.2 管理机制不健全
文物保护管理机制存在诸多缺陷。一方面,管理部门职责划分不明确,多个部门对文物保护工作存在交叉管理,导致工作中相互推诿、扯皮现象频发,降低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管理手段相对落后,仍以传统的人工巡查、简单记录为主,缺乏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技术支持,难以实现对文物的实时动态监测与精准管理。此外,管理队伍专业化程度不高,部分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无法满足文物保护工作日益专业化、精细化的要求,制约了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2.3 技术应用与创新不足
在文物保护技术方面,虽然近年来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整体技术水平仍有待提高。传统的文物修复技术传承面临困境,掌握精湛技艺的专业人才稀缺,且相关技术缺乏系统性的总结与创新。同时,现代化技术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不够深入和广泛,如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在文物监测、保护和研究中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未能充分发挥其优势。此外,文物保护技术研发投入不足,科研力量分散,缺乏有效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导致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难以满足文物保护工作的实际需求。
2.4 公众保护意识淡薄
公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保护意识淡薄。部分群众缺乏文物保护相关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无意对文物造成破坏。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文物资源,忽视文物的保护和文化价值,导致文物资源遭受破坏。此外,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渠道有限,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使得公众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难以充分调动,无法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3 文物保护工作的改进策略
3.1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加快修订和完善文物保护法律法规,使其适应时代发展需求。针对新型文物保护问题,制定具体、明确的法律条款,填补法律空白。加强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建立健全严格的执法监督机制,加大对破坏文物行为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加强不同层级、不同部门之间法律法规的协调与衔接,明确各部门职责,避免管理漏洞,确保文物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3.2 优化管理机制
科学合理划分文物保护管理部门职责,明确各部门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建立有效的协调沟通机制,避免职责交叉和推诿现象。引入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手段,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文物保护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文物的数字化管理和实时动态监测。加强管理队伍建设,通过定期培训、人才引进等方式,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打造一支专业化、高素质的文物保护管理队伍,提升管理效率和水平。
3.3 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
加大对文物保护技术研发的投入,整合科研资源,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鼓励传统文物修复技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加强对传统技艺的传承和创新。积极推广应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实现文物保护工作的智能化、精准化。同时,重视文物保护人才培养,在高校和职业院校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提高人才待遇,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文物保护事业,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3.4 提升公众参与度
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通过多种渠道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提高公众对文物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和责任感。利用新媒体、博物馆、学校等平台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全社会关注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拓宽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渠道,建立志愿者服务机制,鼓励公众参与文物巡查、讲解等工作。建立健全公众参与激励机制,对积极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个人和单位给予表彰和奖励,充分调动公众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语
文物保护关乎文明传承与文化自信。面对现存问题,需多维度协同改进。未来,持续完善保护体系,创新实践方法,凝聚各方力量,方能让文物承载的历史文化绵延不绝,为社会发展注入深厚文化动能。
参考文献:
[1] 周侃 . 浅析新时期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 [J]. 华章 ,2025,(01):9-11.
[2] 谢琪明 . 基层文物保护工作现状与对策探讨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4,(09):247-249.
[3] 李继东 . 以文物保护意识为导向的文物陈列与保管 [J]. 中国民族博览 ,2022,(09):2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