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高职结构工程实训教学改革实践
王赛金
西安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新型城镇化建设以及建筑产业数字化转型共同产生驱动作用,使得建筑行业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呈现出岗位能力复合化、职业标准动态化这样的特点,“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属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创新途径,它把岗位需求、课程体系、技能竞赛以及职业证书进行有机整合,为解决结构工程实训教学困境给予了新的想法。本文依据“岗课赛证”融通理念,探索高职结构工程实训教学改革的具体实践办法,来构建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核心的实训教学体系,提高人才培养和行业需求的适配程度,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关键词:“岗课赛证”融通模式;高职结构工程;实训;教学;改革
引言
随着 BIM 技术、装配式建筑、智能建造等新兴技术于建筑领域变得日益深入的运用,行业技术的迭代速度变得更快,企业对结构工程专业人才的要求已从单纯掌握单一技能转变为 “技术 + 创新 + 职业素养” 的复合型能力需求, “岗课赛证” 融通模式以职业能力培养作为纽带,借助精准对接岗位标准来优化课程体系、依靠以赛促学深化实践教学、凭借以证赋能强化技能认证,为推动实训教学与行业需求同步发展提供了系统的解决办法。本文着重关注该模式在高职结构工程实训教学中的改革实践,探寻一条契合产业升级需求的人才培养新途径,帮助职业教育更有效地服务于建筑行业的现代化发展。
一、高职结构工程实训教学存在问题
(一)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脱节
建筑行业当下处于一个阶段,其中BIM技术、装配式建筑以及智能建造等新技术都在快速地发展,可是高职结构工程实训课程内容更新的速度却较为迟缓,现有的实训课程主要还是以传统施工工艺以及设计方法作为主体,对于新兴技术方面的实践教学涉猎得比较少,举例来说,BIM技术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管理里的应用已然成为了行业的主流情况,然而在众多高职院校的实训课程当中,学生仅仅可接触到基础建模的操作,缺少从设计协同、施工模拟一直到运维管理的全流程实践,致使学生很难适应企业数字化转型之后的岗位需求。
(二)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深度不足
目前实训教学大多还是采用教师示范、学生模仿这种传统模式,缺少创新性以及启发性,在结构模型制作、施工工艺模拟这类实训环节当中,学生大多时候是依照固定步骤完成任务,缺乏针对工程实际问题的自主探索以及解决能力的培养,实训设备和场地存在限制,难以契合复杂结构工程实训的要求。像对于大型桥梁结构、超高层建筑结构等复杂项目的实训,学生只能借助虚拟仿真软件进行简单模拟,没办法获得真实的工程操作体验,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造成了限制。
(三)竞赛与教学资源整合不足
职业技能竞赛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关键渠道,然而在高职结构工程实训教学里,竞赛资源没能有效转变为教学内容,一方面,竞赛项目有的前沿性与综合性没能及时纳入日常实训课程,学生参与竞赛大多时候是临时进行突击训练,很难构建起系统的知识与技能体系,另一方面,竞赛过程中积攒的优秀案例 、创新方法以及团队协作经验,在教学中没有获得充分的推广以及应用,导致资源出现浪费,无法达成以赛促学以及以赛促教的目标。
二、“岗课赛证”融通模式对高职结构工程实训教学改革促进作用
(一)精准对接岗位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依照建筑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来引导,可切实解决课程体系和行业相脱节的问题,经由对施工员、结构设计师、BIM工程师等岗位实际工作内容以及技能要求展开深入调研,把岗位标准融入课程设计之中,及时对教学内容给予更新,比如针对装配式建筑岗位需求,在实训课程里增添预制构件深化设计、装配施工工艺模拟等内容,围绕BIM工程师岗位,构建起从建模、碰撞检测直至施工进度模拟的全流程实训课程体系,以此保证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和企业岗位需求实现无缝对接,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与实用性。
(二)创新教学方法,深化实践教学
此模式给实训教学方法创新给予了新的思路方向,以技能竞赛项目当作载体,把竞赛里的创新思维以及实践模式引入课堂之中,运用项目式、任务驱动式等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以及探索的能力,比如说,在结构设计竞赛项目里,学生要自己完成从结构选型、计算分析一直到模型制作的整个过程,教师在这当中充当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并且结合职业资格认证中的实践考核要求,开发真实的工程项目案例,使得学生在模拟或者真实的工程场景里开展实训,提高实践方面的能力,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有效整合竞赛与教学资源,实现以赛促教
“岗课赛证” 融通模式改变了竞赛与教学资源相互分离的状况,它把竞赛项目分解成多个教学模块,融入到日常的实训课程当中,让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逐渐掌握竞赛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构建起系统的学习体系,它把竞赛过程里积累的优秀案例以及创新方法转化为教学资源,让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比如说,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里结构设计赛项的优秀作品以及创新设计思路,融入到结构设计实训课程里,引导学生去学习借鉴,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竞赛,挑选出优秀选手去参加校外竞赛,形成 “以赛促学、以学促赛” 的良好循环,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下高职结构工程实训教学改革建议
(一)动态化构建 “岗课赛证” 融合课程体系
构建动态“岗课赛证”融合课程体系,需建立行业需求调研常态机制,联合企业、协会成立专委会,定期开展岗位能力调研,结合行业新趋势更新内容。如针对智能建造新技能增设实训模块。采用模块化结构,分基础、岗位核心、竞赛拓展、证书强化模块,各模块衔接形成清晰体系。
(二)创新 “以赛促学、课证结合” 教学实施路径
教学实施推行项目式教学法,以技能竞赛项目和真实工程案例驱动。如结构设计实训,引入省级或国家级竞赛项目,学生分组完成从选型到模型测试全流程,教师依竞赛标准定考核指标,助其掌握原理方法。结合考证要求,将工程质量验收等融入任务。借虚拟仿真技术与企业资源,建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研发模拟项目;深化校企合作,打造校外基地,组织学生参与企业BIM建模、质检等项目,提升职业能力。
(三)协同整合多方资源,打造共享生态
构建“岗课赛证”资源协同整合体系,把行业企业、院校以及竞赛组织机构的资源给予整合,和建筑企业共同建设课程资源库,把企业的施工图纸、技术方案以及工程案例等转变为教学资源,跟竞赛组织机构开展合作,获取最新竞赛资讯、赛题以及评分标准,将这些融入教学内容里,比如和广联达、鲁班等企业合作开发BIM实训教学资源,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委会分享赛项资源,以此丰富教学素材。搭建资源共享平台,达成教学资源、竞赛资源以及职业资格认证资源的相互连通与共享,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发布实训课程视频、竞赛案例解析以及证书考试辅导资料等资源,供学生自主去学习,借助平台开展线上教学、竞赛模拟以及证书考核培训,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鼓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一同开发教学资源,组建跨校、跨企业的教学资源开发团队,提高资源质量以及实用性。
总结
综上所述,“岗课赛证”融通模式为高职结构工程实训教学改革明确了方向,依靠构建融合课程体系、创新教学路径、整合资源以及完善评价等方式,可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适配度,未来要持续深入实践探索,促使职业教育与建筑行业发展同步,为行业输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参考文献
[1] 刘安韬,刘喜华,张婷.课岗证赛融合模式在高职课程及专业建设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学,2020,1(5):11-14.
[2] 龙华,席敏,王自勤,等.“课岗证赛融通”背景下高职汽修专业实践教学设计:以“两种进气量检测传感器检修”为例[J].内燃机与配件,2019(17):288-289.
[3] 于梦琦,李雪峰.高职自动化专业“课岗证赛”四位一体培养模式改革研究[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9,45(3):77-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