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童趣与笔趣:小学生书法教学策略探究

作者

施海婷

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摘要:小学生书法教学需契合其形象思维主导、注意力持续时间短、好奇心强的认知特点。本文基于儿童心理学与书法教育规律,提出 “趣味导入 — 游戏化训练 — 阶梯式进阶 — 文化浸润” 四维教学策略,通过情境创设、多元体验、习惯养成与文化启蒙的有机结合,构建适合 6—12 岁儿童的书法学习体系。研究表明,科学的教学策略能有效提升小学生的书写兴趣与技能,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播撒传统文化的种子。关键词:小学生;书法教学;趣味化;阶梯式;文化启蒙

一、引言

在 “双减” 政策背景下,书法教育作为美育与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愈发受到重视。然而,小学生的书法学习常面临 “兴趣易逝、训练枯燥、理解浅层” 的困境:低年级学生因控笔能力弱而畏难,中高年级学生易陷入机械临摹的窠臼。如何让笔墨纸砚成为儿童眼中的 “趣味玩具”,而非沉重的学习负担?本文结合教学实践,从儿童认知发展规律出发,探索兼具趣味性与专业性的教学路径。

二、小学生书法学习的认知特点分析

(一)低龄段(6—8 岁):形象思维主导,依赖直观体验。

此阶段学生以具象感知认识世界,对抽象的笔法术语(如 “中锋”“藏锋”)理解困难,却能敏锐捕捉线条的粗细、曲直变化。例如,讲解 “横画” 时,用 “小蚂蚁爬山” 比喻起笔(爬坡)、行笔(平地)、收笔(下坡)的过程,比单纯示范更易理解。

(二)中龄段(9—10 岁):动作协调性提升,追求成就感。

手部肌肉发育渐趋成熟,控笔能力增强,开始关注书写成果的 “美观度”。但注意力持续时间仍较短(约 20—25 分钟),需通过阶段性目标设置(如 “本周攻克‘撇画’”)维持动力,对竞赛、奖励等形式兴趣浓厚。

(三)高龄段(11—12 岁):抽象思维萌芽,渴望文化认同

开始主动探索事物背后的意义,对书法的历史故事、文化内涵产生好奇。如讲解 “颜体楷书” 时,结合颜真卿的忠义事迹,能激发其对 “字如其人” 的思考,书写时更易投入情感。

三、教学策略的实践路径

(一)趣味导入:让笔墨成为 “魔法道具”。

1. 故事化情境创设,激活想象力

汉字起源探秘:用动画短片展示甲骨文 “日”(圆形中一点)、“月”(月牙形)的演变,让学生用彩泥捏出象形字,再用毛笔 “画” 在宣纸上,理解 “书画同源”。

书家故事剧场:编排《王羲之吃墨》《怀素芭蕉练字》等短剧,学生分角色表演,在模仿 “临池学书” 的动作中感受书法精神。

2. 多元工具体验,降低入门门槛

感官总动员:提供水写布(干后可重复书写)、海绵笔(吸墨后按压出粗线条)、树枝笔(在沙盘画字)等工具,让学生用手指、棉签、吸管吹墨等方式 “玩墨”,感受水墨渗透的趣味性。

色彩化引导:用不同颜色标注笔法重点,如红色笔示范 “起笔”,蓝色笔标注 “收笔”,绿色笔勾勒结构轮廓,帮助低龄学生建立视觉记忆(案例:用三色笔分解 “永” 字八法)。

(二)游戏化训练:在 “玩” 中掌握技法

1. 低龄段:从 “画” 到 “写” 的过渡

线条涂鸦课程:用毛笔 “画” 波浪线(模拟 “横波”)、螺旋线(感受腕部转动)、圆圈(练习中锋绕行),如 “给小蛇画花纹”“帮太阳画光芒” 等主题,避免过早强调 “字形规范”。

象形字创意书写:将 “山” 字写成三座连峰、“水” 字勾出波浪线,结合简笔画创作 “会画画的汉字”,如 “鸟” 字旁边添上翅膀(案例:学生作品《汉字动物园》)。

2. 中龄段:技法拆解与趣味巩固

笔画拟人化教学:将 “撇画” 比作 “滑梯”(起笔重、行笔轻),“捺画” 比作 “燕尾”(先收后放),让学生用口诀记忆:“撇像小箭射出去,捺像大雁展翅飞”。

书法版 “连连看”:制作笔法卡片(如 “藏锋起笔”“中锋行笔”)与对应线条图片,让学生快速配对,强化概念与视觉的联结。

3. 高龄段:从单字到篇章的挑战

书法谜题设计:用 “缺笔字” 让学生补全(如给出少一点的 “太” 字),分析补笔位置对结构的影响;或用 “字阵迷宫”(将正确笔画顺序设为通路),训练笔顺逻辑。

主题创作比赛:结合节日(如春节写 “福” 字、中秋写 “月” 字)、校园活动(运动会写口号)开展创作,如 “我的班级口号书法秀”,让书写与真实生活场景结合。

(三)阶梯式进阶:分龄制定学习目标

1. 低年级(1—2 年级):建立书写安全感

核心目标:培养握笔姿势、坐姿规范,感知毛笔特性,激发兴趣。

训练重点:

掌握 “三指执笔法”(拇指、食指、中指),通过 “握笔稳不稳” 小测试(如持笔悬空画圈不掉落)检验。

练习 “一笔画”(横线、竖线、圆圈),完成《线条魔法画册》,收录课堂涂鸦作品。

2. 中年级(3—4 年级):构建结构认知

核心目标:掌握基本笔画与独体字结构,培养观察能力与空间思维。

训练重点:

拆解 “永字八法” 为八个小游戏(如 “点” 是 “小雨滴落纸”,“竖” 是 “小木棍立稳”),每周攻克一个笔画。

用 “回宫格” 辅助结构练习,将字的关键笔画定位在格子分区(如 “横画” 写在横中线附近),直观理解 “重心平稳”。

3. 高年级(5—6 年级):深化文化感知与创作

核心目标:理解书法与传统文化的关联,尝试主题创作,形成个性化书写风格。

训练重点:

解读名帖中的文化符号,如《兰亭序》的 “曲水流觞” 场景、《九成宫》的楷书典范意义,通过 “书法小讲师” 活动分享心得。

开展 “我的姓氏书法研究”,探索姓氏起源与篆书写法,用毛笔创作姓氏图腾。

四、教学反思

多数小学教师缺乏专业书法训练,需通过 “校本培训 + 高校合作” 提升师资水平,如邀请书法家进校园开展工作坊。部分家长重 “成绩” 轻 “素养”,需通过 “亲子书法日”(如家长与孩子共写 “福” 字)、线上打卡等方式,引导家庭重视书写习惯培养。

五、结语

小学生的书法教学,应是一场充满童趣的 “笔墨游戏”,而非刻板的技法训练。本文提出的 “趣味导入 — 游戏化训练 — 阶梯式进阶 — 文化浸润” 策略,旨在让儿童在 “玩笔、玩墨、玩字” 的过程中,自然习得书写技能,悄然爱上传统文化。教师需以儿童视角重构教学内容,将 “中锋行笔” 转化为 “小蛇爬行” 的趣味想象,把 “结构平衡” 比作 “搭积木” 的力学原理,让书法成为连接童心与文明的桥梁。

作者简介:姓名:施海婷性别:女民族:汉族出生年月:2002年2月籍贯:广西钦州市学历:研究生学历职称:无学校院系:广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书法创作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