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位 大职责
张乔玲
潜山市梅城小学246300
摘要: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针对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中培养学生责任感的重要性方面,本文展开了相关探讨,着重研究了一年级班级所实行的岗位轮换制在学生责任感培养上的作用机制。通过将文献研究与实践探索相互结合的方式,文章构建起了一年级班级岗位轮换制的实施路径,旨在给新时代小学生责任感的培养给予全新的思路以及对应的对策。
关键词:一年级;班级管理;岗位轮换制;责任感培养
引言:个体所应具备的对自身行为后果的担当意识以及主动承担的品质,即为责任感,它是学生达成健康成长以及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一年级正处于儿童责任感开始萌芽的阶段,对于责任感的培养而言,务必要契合学生身心发展所遵循的规律,充分激发学生在其中的主动性以及参与感。
一、构建科学的岗位体系: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分工协作
要充分发挥一年级班级岗位轮换制对学生责任感培养的积极作用,首要前提是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班级岗位体系。教师要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设置难易适中、职责明确的岗位,明确每个岗位的具体任务要求。岗位设置要全面覆盖班级管理的各个方面,如学习、卫生、纪律、文体等,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位置。同时,岗位职责要力求具体化、可操作,避免过于抽象或笼统,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在明确分工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引导学生主动沟通、相互配合,形成优势互补的良好局面。教师可以通过集体讨论、角色演练等方式,让学生学会合理调配资源、发挥各自所长,提升岗位履职的整体实效。
例如,在班级当中,教师可设置“小小图书管理员”这样的岗位,其工作职责在于负责班级图书角相关事宜,如书籍的摆放工作、借还登记等事务。借助这一岗位,对于学生而言,一方面能使责任心得到提高,另一方面还能够对井井有条、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予以培养。当教师着手设置该岗位的时候,需要明确地规定诸多方面,比如图书摆放应遵循的顺序、借还所需要的流程、登记应当采用的格式等,以此让学生在履行职责时有章可循,处理事务有据可依。而在岗位进行轮换的过程期间,教师理当对学生之间积极沟通的行为给予鼓励。
二、创设轮换的场景情境:丰富体验形式,强化角色认同
为使一年级学生真切感受到责任感,教师要善于创设轮换的场景情境,让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获得身份认同,进而意识到并践行与岗位相匹配的行为准则。情境创设要贴近一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验活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角色扮演。这些情境可以是班级管理、学习生活、社会实践等不同领域,关键是要让学生在情境中有所感悟、有所收获。在情境中,教师要给予必要的指导和示范,帮助学生理解岗位职责的内涵,掌握履职的基本方法[1]。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勇于实践,在实际操作中加深对责任的体认。
例如,在进行“班级小主人”岗位轮换之际,教师可模拟召开主题班会的场景。让学生依次担当“班级小主人”,负责组织以及主持班会流程。借助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主持一个集体活动所带来的责任与挑战。为促使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这一角色,教师可提前提供若干班会主持的技巧以及需要注意的事项,如主持人的仪态方面、语言表达方面、时间控制方面等等。在班会开展的过程当中,教师应当适时予以点拨,引导担当“班级小主人”的学生做好班会的准备工作、控制工作以及反思工作。
三、建立激励的反馈机制:及时肯定表现,激发内在动力
一年级学生责任感的养成,离不开教师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教师要建立一套科学的评价激励机制,对学生在岗位轮换中表现出的责任心及时给予肯定性反馈,以激发他们履行职责的内在动力。评价内容应该具体明确,指向学生在分内事务上所做的努力和进步,让学生明确知道自己做对了什么、做好了什么。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反馈方式的多元化,灵活运用口头表扬、书面点评、特殊奖励等形式,使评价过程贴近学生、走进学生内心。
例如,对于“课间活动小助手”岗位,教师可以设置“小红花”激励项目。学生每完成一次课间活动的组织与监督工作,教师就在其“小红花”册上贴一朵小红花。教师在贴花的同时,要向学生明确说明其表现出色的地方,如“小明,你今天组织同学们有序排队,做得非常好,老师赠你一朵小红花!”累积到一定数量后,学生可以根据小红花数量兑换不同的奖励,如小礼品、表扬状、加分等。对于表现特别突出的学生,教师还可以在班会上公开表扬,树立榜样力量。这种即时性的正反馈,能充分调动一年级学生参与岗位轮换的积极性。
四、注重反思的评价引导:引导自我评价,促进责任内化
学生责任感的真正形成,需要在外部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责任意识的内化。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对自身在岗位轮换中的表现进行反思性评价,学会审视自我、正视不足。这种反思不能流于表面,而要触及内心,让学生真正将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求[2]。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反思的提示语,如“我在这个岗位上做得如何”“我还有哪些地方需要改进”“下一次我要怎样做得更好”等,启发学生全面梳理自我表现。定期组织学生进行小结交流,引导学生总结在岗位轮换中的收获与感悟,反思自身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改进空间,逐步实现由“他律”到“自律”的转变,做到内外兼修、知行合一。
例如,教师可以在每一轮岗位轮换结束时,组织学生填写“岗位日记”。引导学生用简单的语言记录在岗位轮换中的点点滴滴,并对自己在履职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自评。学生可以通过画笑脸来表达对自己的满意程度,并写出原因。教师应对学生的“岗位日记”予以书面点评,肯定其进步的同时,也要指出尚需改进的方面。点评语言要具体、到位,切忌空洞、笼统,要给学生以明确的指引和鼓励。对于反思能力较弱的学生,教师要给予重点引导,帮助其找到反思的切入点和方法。
结语:一年级班级岗位轮换制是在新时代背景下培养小学生责任感的有益探索。通过一系列策略,岗位轮换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责任体验,内化了责任意识,强化了责任行为。未来在一年级班级管理中,还需进一步完善岗位轮换的实施机制,创新责任养成的路径方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品格基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张楚.农村小学高年级实施班干部轮换制的现状调查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21.
[2]王先平.小学班干部轮换制度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