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创新教法探究

作者

张瑾玲

四川省广元市零八一中学 四川广元 628000

引言:

核心素养能力的高低可以决定学习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好坏,并且对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求教师能够重视核心素养,设计利于提升核心素养的教学方式。既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有助于推行课程改革。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的课堂中,时常可以发现有些学生精神集中力不足,对教师的课堂互动没有任何反应,说明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这会影响理解、学习教学内容的效果。

(二)核心素养能力不足

基于素质教育的需求,每名学生都应具备每门学科的核心素养能力。就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而言,许多学生未能充分体现核心素养能力,说明教学引导不够到位。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创新教法的重要性分析

(一)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生应当从道德与法治课程中形成较高的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可见需要教学培育的内容繁多。因此需要通过创新教学方式,符合每项核心素养的教学要求,促使学生能够汲取提升,从而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

(二)有助于推进课程改革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每门学科都要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改革升级教学方式,打破传统单一教学的框架,为教学提供更多的动力。在此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必须创新教学方法,跟紧新课改的步伐,这样才能一步步地提供教学动力,从而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三、核心素养背景下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创新教法分析

(一)构建生活情境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很多章节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如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等,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在以培育核心素养为要求的前提下,可以在课堂内构建生活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发散思维,深入生活探究课本中的内容,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学会自我保护》一节课时,按照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了解保护自我的重要性,以及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凸显保护自我的重要性,可以引入若干真实发生的青少年犯罪案例,以此警醒学生。如 2024 年某年某日,袁某(男,15 岁)被彭某(男,14 岁)、方某(男,15 岁)等纠集到某学生公寓,使用扫把、木棍等工具殴打杨某,并且实施抢劫 300 元,导致杨某受伤程度达到轻伤一级。根据该案例,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思考自己若是该起案例中的“杨某”,自己在面对这种情况时,应当采取的保护措施;在讲解七年级下册《薪火相传的传统美德》一节课时,根据教学目标,需要认识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体现出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等核心思想。那么,可以在课堂内引导学生想一想,自己在生活中曾经经历、发现过的可以体现传统美德的故事。然后在课堂内分享,引起讨论。如某名学生分享关于“抗疫吹哨人—李文亮”的新闻,该名英雄人物在 2019 年疫情还没有完全发展的时候,就已经向外界发出了防护预警,但是在 2020 年 1 月被新冠肺炎感染,同年 2 月因病离世。从该名英雄人物的事迹中,可以看出具有不惧生死、为国为民的传统美德。

(二)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

在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能力的过程中,可以有效结合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教学,在该机制影响下,学生能够脱离传统的学习方式束缚,从个人出发,在集体内部学习。既可以充分体现个人的课堂主体地位,又可以针对课本教材内容深入探究,提高自身的解决问题能力,从而有利于提高核心素养能力。例如,在讲解九年级上册《促进民族团结》一节课时,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认识我国民族分布的特点,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等内容。从教学目标出发,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思考学习。如在建立学习小组后,在多媒体中会展示一幅思维导图,图中每项小标题会涵盖 1 个知识点,可以让学生翻查书本,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总结写出每个小标题后的知识点内容。另外,在建立小组合作学习机制时,需要注重分组方式和组长选举两个步骤,会对学生的积极性产生较大影响。如在分组时,可以设定分组标准为按照学习成绩,均衡地划分学生,组成水平差距相近的若干小组。在组长选举时,可以指派小组内担任本班级班干部的学生,使其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课堂任务要求,带领小组学生一同参与探究学习。

(三)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基于核心素养的要求,学生需要对国家、民族拥有较强的政治、文化认同感。因此可以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将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内容,从中了解、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提升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并且能够更主动地接受目前我国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文化理念等,提升自己的核心素养能力。

例如,在讲解七年级下册《日益完善的法律体系》一节课时,根据教学目标,需要让学生认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法律,梳理法治信仰,尊崇法律权威。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要求下,可以引入许多古时秉公断案的案例,让学生认识到法律自古都是维护公平正义的有力手段。如在《包青天巧断牛舌案》中,讲到宋朝时期的包拯曾接到一起牛舌被他人割断的案件,面对该案件,若直接宰杀牛,按照当时的法律,没有缘故宰杀牛是会被处于重罚。于是包拯没有直接找寻凶手,而是让农夫回去将牛宰杀,然后拿到市场售卖。果然不久后,有人到府衙告发农夫杀牛,经过询问可以判断此人就是割牛舌的人,最终依照宋朝法律处罚了此人。通过该历史故事,可以得知法律在任何时期都具有较强的约束力,能够保障人民的财产安全。随后可以引导学生重视我国的法律,遵法守法,树立较强的法律意识。另外,在课堂内,可以专门留出时间,用于组织学生演绎关于传统文化美德的故事片段,如程门立雪、孔子问礼老子等,既可以活跃课堂氛围,又可以加深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培养核心素养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教学任务,但是培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做到的,需要教师能够长期坚持,逐步地引导学生。因此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需要继续深化教学内容,挖掘核心素养内涵,促进学生提升核心素养能力。

参考文献:

[1] 吴秋菊 . 核心素养导向下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策略探讨 [N]. 科学导报 , 2025-06-11 (B02).

[2] 洪树军. 发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引领功能,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J].中学政史地 ( 教学指导 ), 2025, (06): 46-47.

[3] 杨辉铭 . 新时代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实施路径探索——基于核心素养培育的实践思考 [J]. 读写算 , 2025, (17): 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