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基于新课程的高中数学教学有效性之发展审视

作者

孙军影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贝尔市鄂伦春自治旗大杨树第二中学

摘要:高中数学作为培养学生逻辑推理与理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中占据关键地位。但当前数学教学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应试教育导向下课堂教学模式僵化,学生背负沉重学业压力;另一方面,数学知识的高度抽象性,也给学生理解与掌握带来阻碍。为扭转高中数学课堂效率低下的现状,教师需紧扣新课程标准,持续革新教学理念与方法,通过优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路径,全面提升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数学;有效性;发展;措施

引言: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高中数学教学目标正经历深刻变革,从传统的知识传授向核心素养培育转型。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与引导者,需以学生认知规律为出发点,灵活运用多元化教学手段,激发课堂活力。通过创新教学策略,不仅能帮助学生夯实数学知识基础、提升解题技能,更能在思维发展与学习态度塑造方面实现突破,从而构建高效且富有生命力的数学课堂生态。

一、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知识体系复杂抽象,传统课堂为追求教学效率,常采用“灌输式”教学模式,导致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缺乏主动思考与实践探索的机会。为打破这一局面,教师可通过情境教学法重构课堂生态,将抽象的数学概念转化为具象化情境,既缓解学生学习压力,又能帮助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问题场景中理解知识本质。

在实际应用中,早期情境教学存在内容与数学核心脱节、问题设计简单化、情境脱离生活实际等问题。为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需以学生认知特点为导向,在情境设计中融入反思讨论环节,通过师生互动精准把握学生学习需求,为情境优化提供方向。以人教版《高二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二册》“等差数列”教学为例,教师可设计多元情境导入:其一,数字规律情境,引导学生观察“0开始的7的倍数数列”的内在联系;其二,生活应用情境,以水库水位变化为背景,要求学生分析水位随时间递减的规律;其三,金融数学情境,结合单利储蓄模型探究本利变化规律。通过统计学生对不同情境的理解时长与反馈,发现生活情境最易引发学生共鸣,而金融情境因概念陌生导致理解困难。据此,教师在后续练习中调整策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体育课排队报数时,东站在排头报17,阿奇在队尾报150,已知相邻两人报数差值为7,求队伍总人数。”借助此情境,引导学生运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SN=na1+n(n-1)d/2)解决问题,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数学运算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二、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活动

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经历了从初级到深化的演变。早期阶段,教师多将PPT作为板书的数字化替代品,或通过播放图片、视频等简单形式创设教学情境,这种应用方式往往流于表面,未能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知识可视化、学习个性化等方面的独特优势。随着教育理念的更新,教师应积极探索微课、线上互动平台等新型教学资源,构建动态化、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提升教学效能的有力工具。

以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二册》"简单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教学为例,可系统展现信息技术在突破教学难点中的实践价值。在课前准备环节,教师通过筛选优质的图形展开与折叠类小程序,引导学生利用移动设备进行几何体拆解操作。这种互动式学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更让他们在实践中直观理解柱体、锥体、台体的空间结构与侧面展开特征。课堂教学时,教师借助多媒体设备展示各类几何体的平面展开图,通过提问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平面图形与立体结构的对应关系。相较于传统折纸操作,数字化演示既节省了课堂时间,又能通过反复播放、局部放大等功能,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

在体积公式推导环节,教师巧妙运用动画技术,将多边形面积计算方法与几何体体积求解建立逻辑关联。通过动态演示正方体逐步切割、重组为棱柱、棱锥等不同几何体的过程,学生能够清晰观察到体积转换的数学原理。这种可视化教学不仅降低了知识理解的难度,更培养了学生类比推理的数学思维能力。课后,教师针对典型习题制作专题微课,以精简的讲解视频帮助学生梳理解题思路。这种"线上答疑+线下练习"的混合式学习模式,既避免了学生在难题上耗费过多时间,又能通过反复观看视频强化知识理解,有效提升学习效率与几何思维素养。

通过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深度融合,不仅能够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更能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生态。教师应持续探索技术赋能教学的创新路径,使数学课堂在效率提升与思维培养中实现双重突破,真正达成新时代数学教学的育人目标。

三、改革教学思路,针对指导提升

为提升教学有效性,教师需秉持因材施教、因课施教的原则,依据课程内容特点与学生实际学情,灵活选择教学策略,实现数学能力的精准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遭遇的困难,通常源于两大因素:一是题目涉及多知识点融合,解题逻辑复杂,导致理解障碍;二是抽象概念难以与已有知识体系衔接,造成认知断层。针对这些问题,教师需提供差异化教学指导,确保教学活动兼具效率与深度。

以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第一册》“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教学为例,该知识点具有高度抽象性,属于典型的认知理解难点。教学时,教师可引入生活化案例,将抽象逻辑具象化。课堂中,教师以“下雨与地面湿润”的关系为切入点提问:“下雨后地面会怎样?”学生自然联想到“地面会被淋湿”;进一步追问“不下雨时地面是否可能变湿”,学生则提出泼水、积水等多元场景。教师借此总结:“下雨必然导致地面湿,但地面湿未必因下雨,这体现了‘下雨’是‘地面湿’的充分不必要条件。”通过生活场景类比,学生能快速理解逻辑关系,有效突破学习难点。

在《高二数学必修第一册》“直线与圆、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教学中,由于该章节涉及代数方程与几何图形的交叉应用,知识点综合性强,传统讲授易使学生陷入知识混淆。针对基础薄弱、理解能力有限的学生,教师可采用微课分阶教学策略。以“已知圆O方程X²+Y²+2X-4Y+3=0,求切线在X、Y轴截距绝对值相等的切线方程”为例,教师将解题过程拆解为四个专题微课:首先解析截距绝对值相等的几何意义,明确解题方向;其次回顾圆的标准方程与切线性质,夯实几何基础;再次强化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补足代数能力;最后通过动态演示,引导学生从切点特征切入,构建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模型。这种碎片化、阶梯式的学习路径,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旧知,又能在自主探索中掌握复杂题型的解题逻辑,有效节省课堂知识回顾时间,显著提升教学效能。

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提升高中数学教学质量要求教师深入剖析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性。通过紧扣新课标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创新运用多元教学方法与理念,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生态。教师需通过创设探究情境、整合信息技术、实施分层指导等策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师生深度互动与思维碰撞。这种教学转型不仅有助于学生掌握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能推动其逻辑思维、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为学生数学学科素养的持续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志强.核心素养和新课程标准视角下数学教学设计策略——以古典概型的教学为例[J].甘肃教育研究,2021(04):40-43.

[2]胡忠丽.高中数学教学中直观想象能力培养路径[J].数据,2021(08):114-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