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外语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与探索
王旭东
河南工学院外国语学院
一、引言
科技飞速发展时代所带来的挑战及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新工科院校学生外语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应用型高校英语教学也经历着前所未有挑战。现有的应用型工科专业人才外语能力培养方式无法匹配新工科专业对外语能力的需求,本研究提出应用型工科学生外语学习共同体建设包括语言输出能力、专业外语表达能力等,构建“专业 + 外语”工文融合的共同育人新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应该以夯实语言基础,突出专业能力,提升工文融合质量为目标,积极探索“学以致用”的知识获得和实践转化的方式方法,旨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新途径。
二、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外语学习现状
当前,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加速推进,新经济、新产业对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全新挑战,对新工科领域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课堂,教师业务知识比较熟悉,课堂教学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知识传授。目前,很多高校大学英语课堂仍旧延续传统英语教学方法,仍旧采取以英语考试为导向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语言知识学习讲授训练为主,缺乏与学生所学专业融合的教学模式,这些已经完全跟不上新工科对人才培养要求,加之,教材内容老化,课堂师生互动效果差,学生课堂学习积极性不强、抬头率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大学英语课堂缺乏共同体建设的教与学。
如何能够把知识教会学生,达到课程目标,真正提高学生的能力,打造“金课”、淘汰“水课”。教师应牢记“教书育人”的宗旨,不仅要备好课、讲好课、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教学目标,还要把思政与教学内容联合起来,把“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等理念自然融入课程。贯彻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种形式与学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采取有效措施,建立学习共同体,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针对大学英语课堂没有形成共同体建设的教学现状,应在课堂上有效地实施共同体建设教学模式,形成有效的共同体建设。基于共同体建设激发知识创生与实践转化的动力机制,拓宽知识创生与实践转化的途径。同时,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探索建立共同体建设,寻求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新路径。本研究在重新审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调查工科专业学生外语能力培养现状,并进行工科专业学生外语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与探索 。新工科建设对以工科教育为主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也对工科专业大学英语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在维持传统方法和手段有效性的前提下,需要对教学理念、内容和方法作适当调整,积极适应新工科教育理念,让大学英语课程成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工具,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环。基于共同体建设激发知识创生与实践转化的动力机制,拓宽知识创生与实践转化的途径。同时,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探索建立共同体建设,寻求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新路径。
三、具体改革内容及目标
本研究在重新审视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调查工科专业学生外语能力培养现状,进行工科专业学生外语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与探索,积极拓宽学生掌握语言知识与技术掌握融合转化的方式。
根据特色型应用型高校建设规划目标,有目的、有步骤地对工科专业相关英语课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共同体建设。总体方案:首先,大学英语要融入新工科所追求的新知识体系中。专业人才培养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与转型升级需求,以新工科建设为指导思想,着力培养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和创新合作能力的新时代卓越人才。秉承“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确立了“工文相融、工文交叉”的卓越人才培养目标,逐步构建了“语言 + 工科专业基础知识”的课程体系。
新工科教育关注面向未来的新知识体系,相书传统知识体系表现出更高的整合性、前沿性以及可持续发展等特点。大学英语需要成为新知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避免被边缘化。 其次,新工科教育注重工程思维的培养。大学英语教学不应局限于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和交际能力而应成为培养学生工程思维能力的重要工具。
与此同时,大学英语教师应更新教学观念,积极适应新工科对人才能力培养要求,让大学英语课程成为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一个环节。携手专业英语教师积极探索英语学习共同体建设,旨在提高大学英语教与学质量。
3.1 改革主要内容
(1) 结合学校特色型发展规划,研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学校工科专业人才外语能力需求,通过实地调研、合理调整制定培养方案和大纲。大学英语老师要与本专业外语老师积极进行对接,共同制定学科融合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明确培养目标、培养定位、授课方式,重点突出培养新工科的专业技术能力同时,提升外语输出能力。
(2) 积极学习新工科专业知识,按照“双师型”教师的标准来提升自己,与专业教师共同编写适合本校学生学习的专业英语校本教材。
(3) 积极建设与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学大纲相配套的课程教学资源和平台。
结合新工科对人才培养要求,对照新版大学英语教学指南,对教学内容进行应当合理调整,解决当前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同其他课程脱节的矛盾,使大学英语教学不再局限于提升学生的语言和交际能力。如将产业和技术的最新发展信息引入到教学中,在作业和教学案例中增加学生所学专业的前沿发展动态 ;利用英语国际通用语言的优势,向学生介绍学科研究的新进展,拓展视野,提升学习兴趣。
(4)构建与新工科学情相配套的评价体系。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提升教学效果。新工科教育推动教育教学模式的更新,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内容,尊重学且的个体需求与兴趣。相对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学英语在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上需要与时俱进。
3.2 改革的目标
(1)构建完成分类分层次人才培养学习共同体模式。充分利用良好教学平台资源件及优质的教师资源,打造“新工科 + 外语”高度融合的学习平台。
(2)推行切实可行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做好线上线下教学资源整合,做好大学英语与专业英语之间无缝衔接。
(3)构建多元化课程评价。加重过程性考核力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充分搞活教师、学生、企业共同积极参与的交互活动。
四、结论
本研究强调应用型工科学生外语学习共同体建设包括语言输出能力、专业外语表达能力等,重构“专业 + 外语”工文融合的共同育人新模式。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应该夯实语言基础的同时,强调融合专业知识能力,提升专业 + 外语的融合质量,积极探索“学以致用”的知识获得和实践转化的方式方法,旨在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和效率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 袁园 . 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共同体探究 [J]. 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8,(23).
[2] 王利敏.“实践共同体”研究综述[J]. 上海教育科研,2016,(12)
本文系河南工学院校级项目“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外语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与探索”(编号:232400410109)的阶段性成果
基金:应用型高校工科专业学生外语学习共同体建设实践与探索(2021-YB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