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DW、WBC计数及NLR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谢晓娟 刘大为 李强 时杰 周强
安徽省濉溪县医院 检验科
摘要:目的 探讨RDW、WBC计数及NLR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分析上述指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濉溪县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住院患者85例为研究组,研究组依据冠脉造影术结果冠状动脉直径狭窄程度≥50%的支数分为1支、2支、3支病变亚组,同期4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两组人员均检测RDW、WBC计数及NLR,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间及研究组1支、2支、3支病变亚组之间RDW、WBC计数及NLR水平的差异,采用ROC曲线评估RDW、NLR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辅助诊断价值。结果 研究组RDW、WBC计数及NLR水平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同病变支数亚组间RDW、NLR值随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三个亚组之间WBC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评估RDW、NLR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辅助诊断效能,RDW的AUC为0.900,敏感度82.4%,特异性87.5%;NLR的AUC为0.732,敏感度54.1%,特异性75.0%。结论 研究组RDW、WBC计数及NLR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并且RDW及NLR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RDW、WBC计数及NLR可以作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和进展观察的参数,其中RDW与NLR对冠脉病变程度有较高预测价值。
关键词:红细胞分布宽度(RDW);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是由多种原因导致的冠状动脉器质性病变,轻者冠脉狭窄,严重者阻塞,临床表现为心肌缺血,进一步缺氧甚者坏死。物质的富足、工作节奏的加快及精神压力的增强是冠心病患病率及病死率呈逐年上升的主要诱因,冠脉狭窄的严重程度及病变支数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的直接危险因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高危因素是该病防治的重点,及早发现是预防治疗本病关键。RDW是血细胞分析中红细胞体积差异的参数,多数采用红细胞体积大小变异系数即RDW-CV表示,临床对鉴别贫血的类型具有重要价值。研究数据[1]表明RDW是评估冠心病冠脉狭窄程度的良好指标,对冠心病的发生、病情进展及预后判断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WBC作为常用且敏感的炎性指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疾病进程有着重要的关联,是心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之一[2]。目前NLR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指标,与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关联性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关注。以往研究多倾向于单项指标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诊断效能分析,关于RDW、WBC计数及NLR三项联合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临床应用价值鲜有报道,本研究通过综合分析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RDW、WBC计数及NLR水平的变化,客观评估以上指标对冠心病冠脉病变发生和严重程度预测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以濉溪县医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收治住院的CHD患者85例为研究组,其中男48例,女37例,年龄28-81(63.0±11.5)岁,研究组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术(CAG)检查并确诊,右冠状动脉、左回旋支、左前降支、左主干支、任何一支或其主要分支的血管病变直径狭窄≥50%为诊断标准,并且依据冠脉狭窄病变支数将研究组分为1支、2支和3支病变亚组。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纳入对照组,其中女18例,男22例,年龄28-83(61.9±10.9)岁。研究组与对照组基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统计学比较。
1.2 方法 采集两组人员空腹静脉血2ml于EDTA-K2真空试管,立即颠倒充分混匀,利用深圳迈瑞生物医疗电子股份有限公司Mindray BC-68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配套试剂进行血细胞分析检测RDW、WBC计数及NLR水平。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完成数据分析,计量数据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F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ROC工作曲线评估RDW、NLR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辅助诊断效能。
2 结果
2.1 研究组与对照组RDW、WBC计数及NLR水平比较 研究组RDW、WBC计数及NLR值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祥见表1。
2.2 研究组亚组间RDW、WBC计数及NLR比较 研究组不同病变支数亚组间RDW、NLR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亚组之间WBC计数随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呈升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RDW、NLR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辅助诊断效能 通过ROC曲线分析RDW、NLR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辅助诊断的效能,RDW的AUC为0.900高于NLR 0.732,具体祥见表3和图1。
3 讨论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引发因素繁多,积极控制引发因素对其防治起到关键作用。随着临床和基础研究的不断深入,预测评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相继被发现,如评估判断炎症程度的传统参数WBC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等。NLR是WBC分类中中性粒细胞数与淋巴细胞数的比值,作为一种新型炎症指标近年来应用于心血管事件预测评估,广受医学专家的青睐。RDW临床常用于贫血的鉴别诊断、疗效评估,本研究以RDW分布宽度变异系数(RDW-CV)作为RDW的指标。随着国内学者对RDW深入探讨发现RDW升高是预测心血管意外事件的风险因素之一,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预后明显相关[3],还可以用来判断急性心力衰竭的预后[4]。本研究通过对比WBC计数、NLR及RDW水平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组与健康组间以及在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亚组间的差异,探讨以上指标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中的应用价值。
白细胞(WBC)担负机体防御的重任,是炎性反应较敏感指标之一,机体发生炎症或应激状态下WBC水平及WBC分类发生变化,是常用的反映机体炎症状态的指标。WBC计数增加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WBC的增加,冠状动脉的弹性降低,脆性增加。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WBC计数高于对照组(P<0.05),与周榕等[5]研究报道相符。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白细胞计数在不同病变支数亚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罗富银等[6]文献报道一致。有研究[7]表明中性粒细胞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的危险因子之一,随着冠脉硬化斑块的增加,诱发中性粒细胞向斑块处游走移动,中性粒细胞粘附在有炎症的血管壁处,并且受炎症反应的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水解酶、活性多肽、超氧自由基等,这些炎症因子可导斑块破裂最终血管堵塞增加血栓风险。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过程中淋巴细胞参与抗炎而凋亡,并且随冠脉病变程度增加凋亡程度愈加明显。NLR是WBC的延伸参数,N代表中性粒细胞,L代表淋巴细胞,正常情况下两者处于平衡状态。NLR是N和L的比值,比值越大提示冠脉病变程度越深 ,NLR值与冠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单一的N或L受外界影响因素较多,如细菌、病毒、药物及年龄等因素,故单一的N或L参数用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和冠脉病变程度稍作勉强。NLR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消除多因素的影响,用来预测冠心病的发生及冠脉病变程度更为客观有效。本研究显示对照组NLR低于研究组,NLR随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呈递增趋势(P<0.05),与国内文献报道[8]基本一致。ROC曲线分析NLR对CHD的辅助诊断效能显示AUC为0.732,灵敏度54.1%,特异性75.0%。
最新研究[9]显示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心血管病发生发展和评估有密切关系,RDW升高与机体炎症状态、氧化应激及神经体液介质被激活等因素相关,这些因素也是动脉粥样硬化的致病因子。炎性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通过直接抑制红系祖细胞增殖,减少RBC的生成,增加RBC的凋亡。还可以抑制EPO的产生,降低RBC对铁的利用,促使不完全成熟RBC释放外周血从而引起RBC体积大小异质性增强,即RDW增加[10]。文献报道[11]显示RDW水平与CHD严重程度密切相关,随病变程度加重呈上升趋势。本研究数据显示,对照组RDW水平(11.91±0.47%)低于CHD组(13.01±0.58%),并且随着冠脉病变支数的增加而升高(P<0.05)。ROC曲线评估RDW对CHD的诊断效能,AUC为0.900,敏感度82.4%,特异性87.5%,以上显示RDW辅助诊断效能优于NLR。
综上所述,RDW、WBC计数、NLR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发展相关,其中RDW、NLR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危险因素,但病理生理机制有待进一步挖掘。本研究纳入的临床病例资料较少,研究结果仍需扩展病例后深入探讨,以期为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生及预后评估提供有力依据。
参考文献:
[1]纵静,李芳芳,谭梦彤,等.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江苏医药 ,2021, 47(1):22-24.
[2]陈艺心,皮燕,王永红,等.AIP、WBC计数和NLR对急性冠脉综合征预测价值的研究[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22,47(8):903-909.
[3]毕雪斐,刘达瑾,候书贤,等.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合并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病理变化及严重程度相关性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20,18(15):2467-2472.
[4]王媛媛,梁静,李东升.红细胞分布宽度与急性心力衰竭患者1年死亡率的相关性分析研究[J].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 13(5):630-633.
[5]周榕,崔晓雪,华正东,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冠心病患者sTREM-l及炎症状态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21,49(3):331-334.
[6]罗富银,宋宗琴.血清Lp-PLA2水平与冠心病及其他炎性标志物的关系[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8,15(3):394-396.
[7]熊纭辉,徐峥嵘,赵印平.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比值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广州医药,2021,52(4):136-138.
[8]刘杰,贾志.NLR、RBP-4及MPV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分析[J].医学信息,2022,35(3):91-94.
[9]张燕.血清总胆红素、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相关性的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21,42(4):317-319.
[10]王晓旭,葛平.红细胞分布宽度对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的预测价值[J].现代医药卫生,2021,37(3):447-452.
[11]张林,陈玥,张宝红.血小板-淋巴细胞比率、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及红细胞分布宽度在冠心病严重程度中的诊断价值[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0,36(9):824-8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