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匹克球纳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

晚丽莎 刘庆飞 付艳 张鑫 指导老师:李慕怡

四川文理学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110

摘要:在体育教育创新发展的当下,本研究聚焦四川文理学院,旨在探索契合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趋势的新型课程内容,为优化学校体育课程体系提供科学依据,根据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等深入剖析匹克球纳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匹克球的运动特性与该校体育教学目标高度契合,在满足学生个性化运动需求的同时,还能有效弥补传统体育课程的局限性。将匹克球纳入四川文理学院体育课程切实可行,有助于丰富课程体系,推动高校体育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关键词:匹克球;高校体育课程;可行性研究

引言

在全民健身蓬勃发展以及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持续推进的时代背景下,新兴体育项目不断涌现并融入大众体育生活。匹克球(Pickleball)作为一项融合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特点的运动,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迅猛的发展态势,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同年龄段人群的广泛参与。当前,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正朝着多元化、特色化方向不断优化,积极引入新兴体育项目,以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体育需求。在此形势下,深入探究匹克球纳入高校体育课程的可行性,不仅有助于丰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完善体育课程体系,还能为推动匹克球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提供新的契机,对提升高校体育教育质量、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匹克球运动概述

匹克球于1965年由美国华盛顿州三位家长为孩子发明,融合网球、乒乓球和羽毛球元素,集多种运动优势。它规则简单、技术门槛低、易上手,运动强度适中,场地适应性强,玩法多样,兼具趣味性、竞技性与社交性,便于校园推广普及。历经55年发展,匹克球规则和器材不断完善,在全球尤其美国吸引大量爱好者。我国2012年引进,2023年列入专业赛事行列,2024年成为巴黎奥运会表演项目,赛事体系日益成熟,深受不同年龄段人群喜爱。

二、匹克球纳入四川文理学院大学体育课程的必要性分析

2.1 提升学生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

四川文理学院近年体质健康测试数据显示,部分学生存在耐力不足、肌肉力量薄弱等问题。亟待通过科学的体育课程设置与训练改善身体素质状况,调研发现学生对挥拍类运动技能的学习需求较大,匹克球就能够有效满足学生身体素质提升与运动技能学习的双重需求。匹克球的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的运动特点,可显著改善学生心肺功能,增强下肢肌肉力量与身体协调性。通过学习匹克球,学生能够系统掌握挥拍类运动的发力技巧、击球节奏与战术意识,将匹克球纳入体育课程,既能针对性解决学生身体素质短板,又能满足其对新兴挥拍类运动技能的学习需求,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发展的有机结合。还能让学生多掌握一项兼具趣味性与实用性的运动技能,为其未来参与社交活动、保持终身运动习惯、提升身心健康水平奠定坚实基础。

2.2 培养团队协作与竞争意识

思政教育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集体主义价值观教育具有自觉性[1]。匹克球的双打比赛为学生提供了极佳的团队协作实践场景。相较于高中阶段紧密的集体生活,四川文理学院学生进入大学后,因课程分散、课余活动多元,同学间熟悉度显著降低,交往多局限于寝室小团体,部分学生甚至大学四年仍难以叫出同班同学姓名。而匹克球课程以团队赛制为载体,学生需在赛场上与不同寝室、不同专业的队友频繁沟通协作,共同制定战术、为集体荣誉拼搏。这种互动打破了原有社交边界,让学生深刻理解个人在集体中的角色与责任,既培养了团队精神和集体荣誉感,又通过竞争元素激发积极进取意识,引导学生以平和心态面对输赢,实现个人成长与集体凝聚力提升的双重目标。

2.3 增强社交能力与沟通技巧

马克思指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良好的社交与沟通能力是个人融入社会的必备素养,也是思政教育关注的重点。在四川文理学院,学生日常社交多依赖线上平台,线下深度交流机会有限,部分学生存在沟通表达能力不足、人际交往主动性欠缺的问题。匹克球以其强社交属性,为学生搭建了优质的线下互动场景。课程与赛事中,学生需与队友、对手即时沟通战术、分享经验,在真实的互动中锻炼倾听与表达能力,突破“社恐”心理壁垒。同时,匹克球强调礼仪规范与规则意识,促使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尊重与包容,潜移默化培养友善互助的品德。这种沉浸式社交体验,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更为其积累了宝贵的人际交往经验,助力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契合思政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目标。

2.4 促进心理健康与情绪调节

在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的当下,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状况亟待关注。大学阶段作为从校园迈向社会的关键过渡时期,新环境适应与未来发展的双重压力,使学业负担、人际关系处理等问题成为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面对陌生的学习模式、多元的社交圈层以及职业规划的不确定性,部分学生易陷入焦虑与迷茫。如何帮助学生在这一特殊阶段平衡学业、社交与心理调适,顺利完成角色转变,成为高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工作需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匹克球运动凭借其趣味性与低门槛特性,为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情绪调节途径。在运动过程中,学生能够暂时脱离学业与生活的压力源,通过肢体运动释放多巴胺,缓解焦虑情绪;赛场上的即时互动与挑战,促使学生专注当下,转移负面注意力,实现心理放松。此外,匹克球运动中每一次技术突破、每一场团队协作的成功,都能增强学生自我效能感,提升自信心。这种积极的心理反馈,有助于学生以更乐观的心态应对学习与生活中的挑战,契合思政教育对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培育目标。

2.5 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发展

校园文化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积极健康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学生的思想引领和价值塑造有着深远影响。目前,四川文理学院校园体育文化以传统项目为主,虽形成一定特色,但在项目多样性和学生参与广度上仍有提升空间。匹克球的引入,可以为校园体育文化注入新活力。学校可依托现有体育社团和赛事平台,组织匹克球联赛、趣味挑战赛等活动,激发学生参与热情。通过赛事中的团队协作与竞技比拼,将拼搏进取、团结友爱的体育精神融入校园文化,打破传统体育项目的局限性。这不仅能丰富校园体育文化内涵,还能以体育精神为纽带凝聚师生力量,助力形成更具活力、包容性更强的校园文化生态,推动学生思想道德与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四川文理学院体育课程引入匹克球运动的可行性分析

3.1 课程适配性

四川文理学院体育课程受限于有限的教学时长,传统课程体系中技能教学时间相对紧张。匹克球运动融合了网球、羽毛球和乒乓球的特点,技术动作与规则相对简单易学,在教学时间适配性上优势显著。其模块化教学特性,既能利用2-3节课作为独立课程开展系统教学,快速让学生掌握基础技术与规则;也可拆解为单次课的趣味实践模块,灵活穿插于现有球类课程中,有效缓解教学时间紧张的矛盾,实现高效教学与课程创新的双赢。

3.2 师资储备与培训

四川文理学院体育学院已有部分教师经过匹克球运动的培训,不仅深入学习了匹克球的专业规则、标准动作,还参与了多场实践赛事,积累了丰富的临场经验。学校体育教师大多具备扎实的球类运动教学基础。只需通过短期专项培训,即可掌握匹克球教学技能。部分教师对网球、羽毛球教学经验丰富,转型匹克球教学难度较低。且可以邀请专业匹克球运动员或教练来校开展讲座与培训,迅速提升师资教学水平,保障教学质量。

3.3 场地设施要求

在四川文理学院场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匹克球可与羽毛球场、网球场实现共享。匹克球场地面积较小,与羽毛球场规格相近,只需简单更换球网、重绘边界线,就能快速完成场地转换。网球场面积更大,通过设置可移动分隔设施,可灵活划分出多个匹克球场地,实现一场多用。设施方面,采用可调节高度的球网,即可兼顾羽毛球与匹克球的使用需求。此外,鉴于达州市多风天气呈现出春季寒潮大风频发、夏季多伴随强对流天气、秋冬冷空气南下引发大风的季节特征,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深受学生喜爱的羽毛球和乒乓球受风力影响大,导致学生难以正常开展运动,而匹克球因球速较慢、重量适中,受风力干扰较小,更适合在这类天气条件下进行,从而进一步提升了场地利用效率和学生运动体验。

3.4 学生需求分析

在四川文理学院,体育选课呈现出鲜明的自费器材偏好。健美操、武术等零成本项目以及篮球、足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由学校提供器材等项目可选,但多数学生仍倾向于选择需要自备器材的挥拍类项目。这一现象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运动体验的个性化追求——他们不仅看重健身功能,更注重运动带来的社交互动与竞技乐趣。

在此背景下,匹克球展现出独特的推广优势。作为新兴的小球运动,它兼具趣味性与竞技性,既保留了网球的力量对抗,又融入羽毛球的灵活战术,同时通过简化规则降低入门门槛,完美契合大学生“易上手、重互动”的运动需求。在器材经济性方面,匹克球较传统项目优势显著,如表1:3.4.1。

这种“低门槛、高回报”的特性,使匹克球成为校园体育消费升级的理想载体。学校通过引入该项目,既能满足学生对新颖运动的探索欲望,又能以合理的成本压力提升运动参与率。更重要的是,匹克球特有的社交属性有助于构建活跃的校园体育社群,为培育终身体育习惯奠定基础,从而实现“低成本投入—高效益产出”的体育教学创新模式。

四、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匹克球作为一项新兴球类运动,纳入四川文理学院体育课程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它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增强社交能力和沟通技巧、促进心理健康与情绪调节以及推动校园体育文化的繁荣发展。因此,建议四川文理学院积极推广和普及匹克球运动,为更多学生提供参与这项运动的机会和平台。同时,学院应加强对匹克球运动的宣传和教育力度,提高学生对这项运动的认识和兴趣。此外,学院还应建立完善的匹克球运动设施和器材体系,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和条件。

4.2 建议

在课程设置方面,可理论与实践结合,理论课讲解规则、战术;实践课从握拍、发球等基础动作教起,逐步开展对打练习。师资培训上,选拔已经培训过匹克球的老师和有球类教学经验的体育老师,利用假期参加专业匹克球教练培训,或邀请匹克球专家来校开展讲座、指导教学。此外,建议组织匹克球社团,定期举办校内比赛,激发学生参与热情,营造良好校园运动氛围,助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舸.关于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的思考[J].教学研究,2022,45(01):72-76.

晚丽莎(2002年)、汉、女、四川泸州、本科、大学体育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