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境”搭“架”,让思维可视化
张娇蓥
杭州市丹枫实验小学 310051
摘要:语文习作教学遭遇的现实困境是学习活动的思维缺席。聚焦“新课标”提出的学习任务群中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笔者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我的乐园》为例,通过创设情境,读题明义,搭建支架等方法,让思维具象化、可视化,探索思辨型习作课堂的教学策略,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素养,提高核心素养。
关键词:思辨 情境 实践 支架
一、聚焦“新课标”,明确思辨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旨在贯彻“教学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思维能力,初步掌握科学的思想方法,从而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是“新课标”提出的六大学习任务群之一。这一课程内容的提出,表明思维方法的获得、思维能力的提升、思考习惯的养成、理性精神的培养,均需经历思辨性读写过程。
统编教材习作板块突出的特点是回归习作的本质——运用书面语言进行自我表达和人际交流。《我的乐园》是继统编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这儿真美》和四年级上册《推荐一个好地方》后,第三次“写某一地方”的习作。但三次习作安排的训练角度不一。本课的题眼是“乐”,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生活的趣事凸显这个地方带来的乐趣,表达自己乐在其中的感受,是对前两次习作的延续和提升,充分体现了统编教材习作能力训练螺旋上升的编写意图。
二、深度解教材,推进思辨过程
(一)巧设情境,渗入思维意识
苏联教学心理学家列乌杜斯和涅枯列经过多年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只有创设创造性的情境,让孩子们写自己有独创性的文章,才能充分激发他们的作文动机,全面培养他们产生思想内容、表达思想内容的能力。
为了更好地撰写习作《我的乐园》,教师巧设趣味情境,渗入思维意识:我校将联合社区举行“最乐之园”评选活动,诚邀每位同学用文字记录自己心中的乐园,比一比,谁笔下的乐园最特别,最具吸引力,最能让人感受到快乐。成功入选后,你将获得“最乐之园”代言人的称号。
这一真实的任务,使习作学习有了具体的情境,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读者意识。
(二)读题明义,激活思维潜能
学习有起点,教学有质量。关注题目中“乐园”一词,通过课前调查老师身边的人,了解到他们心中的乐园之地,形成表格直观呈现。再由教师经验链接学生经验,启发学生思考自己的乐园之地在哪里。
学会质疑,可以促进思维火花的迸发。
聚焦题目,围绕“矛盾处”设计问题,引发思辨
有学生去过一次内蒙古大草原,那里一碧千里,太好玩了。这可以算我的乐园吗?跟着爸爸妈妈一起去过几次庐山、故宫、长城……这些可以算我的乐园吗?在交流中,学生理解了题目中“我的”一词的含义,“我的乐园”应当是我们平常经常去,很熟悉的,很喜欢的地方,对我而言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聚焦题“眼”,围绕“多面性”设计问题,诱发思辨
聚焦“乐”这一题眼,如何理解乐园之“乐”?通过小组讨论、辩论等形式,打破常规,引导学生多元、立体地感受乐园之“乐”的涉及面之广,除了常见的玩耍之乐,还可以是学习之乐、成长之乐等乐趣。
由此,学生在头脑风暴中进行发散式审题,打开习作思维,拓宽素材选择的空间,为写好习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巧设支架,提升思维品质
1.抓住题眼,聚焦思维要素
有效的思维工具可以让思维化虚为有,帮助学生提升思维品质。确定写作对象后,引导学生借助表格思考“怎么样”突出乐园之乐,切实推动学生思维的思考,明确地点、景物、趣事、情感之间的关联,只有写好景物,写清趣事,抒发情感,才能凸显乐园之乐。
在有效对话中,可以促进思辨。教师在情境中追问:在“最乐之园”的评选活动中,你介绍的哪一部分内容最能吸引到大家,让他们都愿意到你的乐园里来玩?学生通过调查统计,呈现数据,显示乐园里发生独特的趣事,单是属于我的,是独一无二的事,是最能吸引到大家的。
以问题为导向,可以丰富思辨。教学中,教师要顺应儿童的认知特点,组织学生绘制思维导图等支架,将头脑中的想法显性化、形象化,基本的框架可参考教材。
在还原思维过程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分析的要领:在众多事例中,其中哪些事例与“我的乐园”相关度更高?教师的这一点拨指导可以切实帮助学生从众多活动中选出真正能表现乐园之“乐”的典型事例,完成从“活动解读”到“思维建模”的转化,实现“表层思维”到“深层思维”的升级。
2.运用方法,优化多向思维
(1)细读文本,展开思维过程
相对于“教学任务”而言,“学习任务”不仅倡导由教向学的理念转变,更强调“学用一体”,加速理解领悟和实践运用两个关键环节的有机融合。
结合《我的乐园》的教学过程,如何把突出特点的典型事例拍得具体又有趣?通过不同层级的学习任务的设置,立足熟悉的课文片段,在实践中逐步归纳方法。
(2)取法撰文,推敲思维细节
第二学段表达与交流中的写作写作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把内容写清楚。置身拍摄“最乐之园”微电影中的经典镜头这一情境,学生动手撰写趣事这一片段。同时,为了体现思维层次性,根据学生水平,设置分层挑战。挑战一:运用“连动成趣”的方法,描述乐园趣事,写好经典镜头。挑战二:在完成挑战一的基础上,再运用“丰富联想”,丰富乐园趣事,突出经典镜头。
(3)范文支架,改进思维方式
根据实践调查,缺少细节描写或者游离主题的细节描写是小学生习作的通病,让人读后无深刻印象。一个好的事例总是立体多元,具有生动细节的。教师借用课文片段、教师下水文片段、微课等搭建图表支架、范例支架,通过拓展、比较等方式建立新旧链接,关注作前、作中、作后指导,逐步唤醒学生已有积累。学生经历分析、概括、提炼、综合等思维过程,感受不同的作者、不一样的语言风格,进一步开阔自己阅读与表达的思路,为习作撰文找到可借鉴的方法,做到学以致用。
三、评价多元化,提升思维素养
“教——学——评”一致性的语文课堂中,评价会伴随学生的学习全过程,串联情境创设、目标设定、过程设计、活动展开、成果交流等方面。
而评价可视化,有明确的评改标准,从连动成趣、丰富想象、关键语句三个维度设计评改标准,让评改有据可依。通过量化的、可视化的评价标准,为习作前的构思指导,习作后的自评、互评修改提供依据。
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指向语文课程核心素,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它注重策略的实效性,以科学的训练方法,扎实有效地激活思维机制,让学生的思维经历充分内化、孕育的过程,促使学生经历一场深度思维之旅,从而提升学生思维素养,提高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娄屹兰.小学教学设计(语文).《学习支架:架起学生和写景类课文间的桥梁》,2020.
魏小娜,陈永接.小学语文.《“思辨性阅读”教学探析》,2022.
薛法根.语文建设.《理性思维:做负责人的表达者——“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内涵解读》,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