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陈雅玲
厦门信息学校 361000
摘要:当前,课程育人机制改革需突破单一学科的局限,建立多维度协同路径。本研究围绕核心素养培养目标,探索了课程体系优化与实践创新的结合路径,提出基于目标整合、资源联动、过程交互的协同育人框架。通过分析课程要素间的内在关联,形成动态化育人网络,强调以素养发展为纽带实现课程功能互补。研究发现,建立课程目标协同机制、开发跨学科实践载体、完善素养评价体系是提升育人效能的关键。
关键词:核心素养;协同育人;课程整合;机制创新
引言
2019年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必须“坚持五育并举,通过深化课程育人来突出德育实效”。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并非通过一门课程或一项活动所能达成,学校课程也并不仅仅是学生所应学习的各门学科的总和,而是“学校中教师和学生创造的教育经验的总体”,也就是“教师所组织、学生所体验的学习经历(履历)”
一、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理论构建
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性特质决定了育人过程需多维度协同。以批判性思维为例,仅依靠单一学科的文本分析难以建立完整能力体系,需融合数学的逻辑推演、历史的辩证反思等跨学科训练,从而形成知识关联网络。基于这一特性,协同育人机制需着重把握目标统整、内容融合与实施联动的内在逻辑。在目标层面,需将核心素养分解为可操作的学科指标,例如将“社会责任”细化为公民意识、法治观念等具体培养方向,确保各学科目标指向统一育人维度。内容设计上,通过开发跨学科主题课程,如整合地理、生物、化学的“环境保护”项目模块,搭建学科知识联结点,促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中实现知识迁移。实施过程中,则需建立常态化协作机制,依托集体备课、联合教研等方式协调教学策略,解决学科进度割裂问题。[1]
机制运行需遵循“目标引领—过程交互—评价反馈”的闭环逻辑,纵向注重年级间素养培养的梯度衔接,横向强化学科间的功能互补。这种架构既保留学科特色,又通过动态协同放大育人合力,使知识传授与素养培育实现有机统一。
二、协同育人机制的实践路径
(一)课程体系重构策略
重构课程体系可建立具有层次性和关联性的三维课程模块。其中,基础型模块着重夯实学科基础知识,例如在机械制造领域,重点教授工程制图、材料力学等核心内容,解决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的问题。拓展型模块需突破单一学科的框架约束,围绕产业链需求整合知识体系——以"智能设备维护"为主题,融合机械原理、电子技术、数据分析等跨学科内容,帮助学生在真实工作场景中理解知识关联。在实践型模块则侧重能力迁移,比如设置"生产线故障诊断"实训项目,让学生在模拟车间环境中完成从问题识别到解决方案设计的全过程。三类课程的课时配比需动态调整,建议将拓展型与实践型课程占比提升至35%-40%,通过模块间的有机衔接形成螺旋式上升的培养路径。
(二)教学实施优化方案
教学实施的关键在于构建灵活多样的协同机制,推动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深度融合。"双师协同"教学模式需突破学科教师间的协作壁垒,例如在中职新能源汽车维修课程中,机械专业教师聚焦动力系统拆装技术,电子专业教师同步讲解电路控制原理,学生在实操中同步掌握机械结构与电气系统的关联性。这种协作不仅要求教师共同设计教学方案,更需要细化分工节点——技术教师侧重操作规范演示,理论教师负责原理剖析,形成"手脑并用"的立体化教学。
教学资源的整合应注重实用性与开放性。我们可建立校企联动的资源平台,分类存储企业真实案例、工艺流程视频及虚拟实训系统。以智能家居安装课程为例,平台中的户型三维模型既能用于电路布局设计,又可模拟安防系统调试,同一资源在不同教学环节产生多重价值。教师团队通过平台开展"主题资源包"共建,例如围绕"工业机器人维护"主题,整合机械图纸、故障代码库、安全操作指南等素材,形成模块化教学单元。同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邀请企业技师参与资源优化,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技术发展同步。实施过程中需配套保障措施,如设立跨学科教研组定期研讨教学衔接问题,制定双师课堂的质量评价标准。这种基于真实问题的持续改进机制,能有效提升协同育人的实施效能。
(三)评价体系革新方向
评价体系的改革应注重素养发展的动态特征。比如建立个人成长档案袋,收录学生在跨学科项目中的阶段性作品、反思日志及改进方案,完整呈现核心素养的发展轨迹。[2]在具体评价任务设计上,可设置"社区服务方案策划"类综合性任务,要求学生结合工程技术、社会调查、成本预算等多学科知识,为老旧小区改造设计无障碍设施方案。评价维度涵盖技术可行性、人文关怀、经济适用性等方面,邀请行业专家、社区工作者组成多元评价主体。这种评价方式不仅能准确捕捉学生的综合能力表现,还可通过持续反馈优化课程设置,例如根据学生在方案设计中暴露出的沟通协调短板,针对性增设团队协作训练模块。
结语
课程协同育人机制的建立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突破点。通过理论模型的建构与实践路径的探索,本研究证实了课程协同对提升育人质量的积极作用。未来研究需进一步细化协同标准,完善保障机制,推动理论成果向常态化教学转化。教育工作者应树立协同育人理念,在课程实施中主动寻求合作契机,共同构建素养培育的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俞佳飞.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中职信息技术课程整体构建研究[J]. 职业教育研究,2023(10):72-76.
林文清. 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的中职数学课程思政实践研究[J]. 教师,2023(27):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