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策略的研究
朱洪涛
吉林省榆树市环城乡双井中心小学校 130400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对幼儿的健康成长起着关键作用。目前,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仍存在诸多问题,如缺乏系统性、针对性不强、形式单一等。为了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幼儿园应采取多元化策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在分析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情绪管理、人际交往、自我认识三个方面提出优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策略,以期为幼儿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现状;策略
引言:幼儿时期是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幼儿的各项心理品质迅速发展,人格初步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幼儿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全人格,而糟糕的教育则可能带来终身的负面影响[1]。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幼儿面临的心理压力日益增大,心理问题频发。部分幼儿出现焦虑、敏感、攻击性等不良情绪和行为,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发展。面对这一现状,幼儿园如何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一、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当前,我国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首要问题是幼儿情绪管理教育有待加强。部分幼儿园忽视幼儿情绪异常的征兆,未能及时给予疏导和干预,任由问题恶化。一些教师缺乏情绪管理策略,面对幼儿的负面情绪束手无策,难以平复幼儿的情绪波动,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其次,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培养不足。教育过程缺乏精心设计的同伴互动环节和合作游戏,难以为幼儿营造良好的人际交往氛围。师幼互动和幼儿同伴交往中普遍存在个别幼儿抢占资源、争夺主导权等现象,影响了幼儿社会性发展。再次,幼儿自我认识教育深度不够。教育内容局限于引导幼儿进行简单的自我介绍,缺乏引导幼儿深入探索自我特点、正视自身不足的活动设计。评价方式过于笼统,忽视了挖掘幼儿闪光点,导致幼儿难以建立自信心。
二、优化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一)开展情绪管理主题活动,提升幼儿情绪调节能力
幼儿情绪管理能力的培养需要在日常教育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设计形式多样、寓教于乐的情绪管理活动,让幼儿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不同情绪,学习情绪调节的方法[2]。比如,“我的情绪面具”活动,幼儿通过亲手制作表达喜怒哀乐等不同情绪的面具,在佩戴的过程中切身体会各种情绪的特点,学会分辨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掌握基本的情绪识别能力。而“我是情绪小主人”情景表演游戏,则为幼儿提供了宣泄和疏导不良情绪的绝佳机会。幼儿通过扮演生气、伤心、紧张、兴奋等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角色,用夸张的肢体动作、丰富的语言表达等形式宣泄自己的真实情绪体验,在角色代入的过程中也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问题,体谅和理解他人的情感需求。创设“情绪角”等特色区域,让幼儿在自主探索中感受情绪变化,学习情绪表达。同样,绘画、音乐、舞蹈等艺术活动也是帮助幼儿释放情绪的有效载体。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幼儿得以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用符号和动作宣泄情绪,负面情绪在创作中得到疏导,在作品欣赏中得到升华。教师在活动中要善于捕捉幼儿情绪体验的契机,引导他们用语言或动作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鼓励他们大胆尝试各种情绪调节方式。
(二)创设合作游戏情境,提高幼儿人际交往能力
幼儿园是孩子初步社会化的重要场所,而合作游戏则是促进幼儿人际交往能力发展的绝佳途径。情境创设需要教师基于幼儿的实际水平和需求,精心设计游戏情节,并为幼儿营造宽松、和谐、平等的人际互动氛围[3]。一个行之有效的做法是开展“你帮我,我帮你”的游戏活动,引导幼儿体验互帮互助的快乐。游戏中,教师为幼儿创设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让他们分工协作,相互配合,感受与他人一起奋斗的满足感。比如,“小虫过河”游戏,幼儿两两一组,一人蒙眼,另一人言语指挥,共同帮助“小虫”安全过河,考验幼儿的默契和信任。“拼图大挑战”游戏要求幼儿合力完成一幅大拼图,在讨论拼图方案、分工执行的过程中,幼儿学会倾听、表达、尊重他人。游戏设计要为每个幼儿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培养幼儿积极参与的意识。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适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对社交能力欠缺的幼儿予以重点帮扶,引导他们学习有效的沟通互动方式。随着合作游戏的不断开展,幼儿必将逐步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拥有良好的社交品质。
(三)开展自我认识教育,增强幼儿自信心
幼儿自信心的培养源于对自我的正确认识。教师应通过开展自我探索活动,引导幼儿全面了解自己,挖掘内在潜能,认可自身价值,从而树立自信心。活动内容要紧密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他们参与的兴趣。“我的成长故事”活动鼓励幼儿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分享难忘的经历和美好的感受,教师适时引出幼儿的闪光点,肯定他们取得的进步,帮助幼儿梳理成长脉络,感受个人成长的独特性。“最棒的我”主题活动邀请幼儿上台分享自己的特长,老师和小伙伴们给予积极回应,在互动交流中让幼儿感受到优势带来的自豪感。区域游戏如“魔法镜子”,幼儿对镜自照,发现镜子里与众不同的自己,学会用积极的词汇介绍自己,树立自我肯定感。值得注意的是,教师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的行为表现,允许幼儿尝试,包容他们犯错,引导幼儿正确对待缺点和不足,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同时,教师应秉持平等、民主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幼儿,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让每个幼儿都感受到自己是被需要、被接纳、被欣赏的。在持续不断的自我认识教育中,幼儿定能逐步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拥有充沛的自信心。
三、结束语
通过多层面、多角度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我们可以帮助幼儿学会识别和管理自己的情绪,掌握人际交往的技巧,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进而促进幼儿在情绪、社会性、人格等方面获得最优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提升专业素养,深入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马丽。“互联网+”时代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新路径探究[J].中国新通信,2025,27(04):128-130.
[2]柴君宜.幼儿园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途径与方法[J].家长,2025,(02):68-70.
[3]路冬书.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具体策略[J].华夏教师,2024,(36):28-30.
[4]盛洁,赵梦雅。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专项活动的融合教育模式探索[J].景德镇学院学报,2024,39(05):131-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