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农艺师推动下的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研究

作者

王东来

呼伦贝尔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内蒙古呼伦贝尔市 021100

摘要: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精准农业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农艺师作为农业技术的传播者和实践者,是推进精准农业技术应用与发展的关键,通过精确施肥、灌溉和病虫害防治等措施,既能有效提升农产品产量,又能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在此背景下,本文分析了农艺师推动下的精准农业技术应用,以期促进农业向更加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农艺师;精准农业技术;技术应用;生产效率

精准农业又称精确农业或精细农作,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与管理的系统。精准农业的目的是使农作物产量最大化,从而达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目标。农艺师在精细农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以自己的专长和技能,为精细农业提供科学的种植技术指导,包括采用卫星定位播种和变量施肥等。同时,农艺师也要从事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有害生物的监测与防治工作,通过精准管理来降低农药、肥料的用量,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现代化。因此,农艺师需要不断学习并掌握新的农业技术,把传统的农业理论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以创新来推动精准农业技术的普及和发展。

一、农艺师在精准农业技术应用中的角色与作用

(一)技术引入与本地化适配

精准农业技术包括卫星遥感、物联网传感器和智能农机等,并具有快速的升级和迭代能力。农艺师需要深入了解当地的土壤、气候、种植结构和经济发展状况等农业生产条件,以确定适合当地的农艺师。比如在地形复杂、地块分布较广的山区,农艺师要考虑大型智能农机难以作业的问题,改为适用于山地环境的小型、灵活的精准农业技术与设备。此外,农艺师也要对引进的高科技进行本地化改造。由于各区域土壤肥力和作物品种的差异,农艺师需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调整变量施肥模型、灌水阈值等技术参数,从而实现精准农业技术的本土化。

(二)数据解读与生产决策支持

精细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会生成大量的数据,如土壤、气象、作物长势等,而农艺师则作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专家,可以利用自己的职业素养,对大量的数据进行深度的解读。比如,通过对土壤营养信息的分析,就能判定土壤中氮、磷、钾等元素的水平与农作物的生长需求是否相符,进而进行科学、合理的施用;将气象资料与农作物长势资料相结合,可预报农作物虫害的发展态势,及早进行治理。在实践中,农艺师依据数据解读结果,从而为农产品的各个生产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在种植阶段,要依据当地的土壤水分状况及农作物的品种特点,制定适宜的播期、种植的种植密度;通过对作物生育期的动态观测,实现对灌溉和施肥等管理措施的动态调整,有效提高农业生产的精度与科学水平[1]。

二、精准农业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与案例分析

在精准农业技术的具体运用中,大量的实例显示了它的优越性。以江苏南通季和智慧农业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拥有2000多亩的水稻和小麦生产基地,在精准农业技术的支持下,实现了全面的智能化管理。通过在田间设置46套墒情监测仪、1套气象站、1套虫情仪及10套视频监控等设备,建立了一张天空地一体化的田间环境测量控制网络,精确把握田间“四情”。通过北斗定位导航与精准作业控制设备,实现了无人机、拖拉机等智能农业机械的精确作业,并对种子、肥料和农药的使用进行监控。智能灌溉设备可以根据不同的土壤湿度,对灌溉水量和灌水时间进行精确调节,实现泵站和渠道供水的自动控制。采用这一新的农业灌溉系统后,水资源利用率提高8.2%,农药使用量减少19.5%,化肥使用量降低23.6%,2023年水稻总产量较2022年增长2.1%[2]。

在智慧养殖方面,湛江湾实验室与中国移动广东有限公司湛江分公司合作,建立了全方位的智能渔业服务体系。利用多源信息获取技术,建立渔业大数据研究平台,完善标准并积累规模。基于5G的智慧养殖管理平台,集成了水下监测、水质监测和智能投喂等多项功能,实现了整个养殖过程的智能化管理。通过本项目的实施,构建养殖投喂数据模型,使饲料系数降低20%-40%,增重率提高10%以上,经济效益提升超30%,有助于促进渔业产业的智能化转型[3]。

三、精准农业技术应用面临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一)技术成本与投资回报问题

为了减少精准农业技术的成本投入,政府可以增加对农民和企业的财政补助,对购买传感器、智能农机等设施的农民和企业进行直接的资金补助,或者通过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等方式来减轻他们的资金负担。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的协作,共同进行科技研究与开发,实现大规模的生产与技术改进,提高工艺水平,从而降低装备的制造成本。为了提升投入的回报率,农艺师可以指导农民对生产过程进行调整,基于精准农业技术给出的资料,合理规划种植和养殖计划,减少资源浪费,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和产量,进而提升农民的收入。研究构建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的收益分享机制,如企业与农户合作,“公司出技术与装备,农民出土地与劳动力”,双方按比例分享农产品的销售利润,实现互利共赢的目标。

(二)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健全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明确数据采集、存储、使用、传输等各个方面的职责与义务,并加大对数据泄露、滥用等违法犯罪的惩处力度。在技术层面上,通过对所收集到的农产品信息进行密码化处理,以保证其在传送、储存等环节不被盗取与篡改。研发安全、可信的数据管理体系,实施严格的访问权限,确保只有经过授权的人员才能查看、使用相关数据。农艺师要定期对农民及有关工作人员进行数据安全教育,增强他们的信息安全知识,让他们了解信息泄露的危险性及预防方法。同时,促进产业的自我约束,促使企业及组织自觉地遵循有关资料的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规定,以维护数据的安全性[4]。

(三)农民接受度与人才短缺

为了增强农民对精准农业技术的接纳程度,农艺师可以利用现场观摩会、技术培训班等方式,现场直接展示精准农业技术的操作方式及使用成效,使农户能够切身体会到技术带来的便捷与收益。创建科技示范基地,用实例消除农户对精准农业技术的疑虑,提高他们对新技术的信心。为解决人才短缺这一挑战,一方面,应加强农业院校的相关专业建设,进行学科结构的调整,以满足精准农业技术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强化对基层干部的岗位技能培养,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人才和农艺师的精准农业技术水平,并通过提供住房补贴和科研资助等方面的优惠措施,吸引外部人才投入精准农业领域,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四、结语

综上所述,农艺师作为实现精准农业技术应用的纽带,通过技术引入、数据解读及推广培训,逐渐把农业推向智能化和绿色化的方向。面对成本、数据及人才等方面存在的挑战,需要不断创新、完善政策保障、强化农民培训,促进精准农业技术的全面推广和有效应用。未来,农艺师和精准农业技术的紧密结合,必将成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能,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张丙卫.农艺师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角色与价值分析[J].河北农机,2024,(15):88-90.

[2]刘斐.农艺师在精准农业实践中的角色分析[J].棉花科学,2024,46(04):89-91.

[3]朐海红.农艺师工作在精准农业技术推广中的创新路径[J].棉花科学,2024,46(04):137-139.

[4]程雷,王英华,郝冰.农艺师在精准农业领域的作用研究[J].棉花科学,2024,46(04):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