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新课标背景下文言文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

作者

李娜 夏新琪 罗梦媛

河北定兴中学 072650

摘要:伴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高中文言文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文言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至关重要。但当前教学现状堪忧,存在学生兴趣缺乏、教学方法模式固化、教学评价单一等问题。本文通过分析这些问题,提出激发学生兴趣、创新教学方法、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等改进策略,旨在提升高中文言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 新课标;高中文言文教学;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一、高中文言文教学现状剖析

高中语文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投入精力很大,但效果平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学习兴趣缺乏:文言文独特的词汇体系、语法规则以及与现代生活的时空差距,致使得许多学生将其视为学习负担,抵触心理强,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而被动学习。据相关调查,超过半数的高中生表示对文言文缺乏兴趣,认为其晦涩难懂、枯燥乏味 ,难以与现代生活产生联系。如在学习《离骚》时,其复杂的句式和生僻的字词让学生望而却步,很难理解文本含义,更别说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文化内涵了。

词汇积累不足:学生在词汇积累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对高中课本中涉及到实词、虚词等文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扎实。课外阅读文言文时更是常常因词汇障碍而无法理解文意。在学习《齐桓晋文之事》时,像“刑于寡妻”中的“刑”(同“型”典范、榜样)这样的实词,以及“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句式的判断,如果学生理解有误,就会影响对整个句子乃至文章的理解。

教学模式单一:大部分教师在新课标背景下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仍是以教师讲解为主,主要精力放在实词、虚词的用法和语法知识的讲解上,将文章进行碎片化剖析,却严重忽视了对文章整体意境和人文内涵的挖掘。例如在讲授《兰亭集序》时,只是注重解释每个字词的含义,缺乏引导学生去感受王羲之在文中所描绘的流觞曲水、畅叙幽情的美妙情境,使得学生不能真正领悟到这篇文言文所蕴含的独特魅力,更无法与古人的情感产生共鸣。

课堂互动缺失: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常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常是以教师讲授为主,整个课堂几乎是教师的“一言堂”,课堂成了教师的主阵地。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认真做课堂笔记,缺乏主动思考和深入探究的机会,学生思维被严重束缚,难以培养他们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最终导致学生对文言文学习逐渐失去兴趣

教学评价形式单一:高考单独设置文言文试题,虽带动了教师和学生对文言文知识的重视,但也导致学生只以考试为重,为应付考试得高分,将考点死记硬背,不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使充满丰富文化底蕴的古典文学失去活力和色彩。例如学生为了应对考试,可能会机械地背诵文言文的翻译和重点字词解释,而不去深入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实施高中文言文教学有效性的方法和途径

1.创新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建构古文知识体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文言文教学的成果高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对课内文言文梳理、分析和归纳的效果高低。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优中选优,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古人作文思维和语法规则的篇目,如《烛之武退秦师》《赤壁赋》等。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内文言文的教学时,一定要改变原有的“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帮助他们构建古文语言体系。

首先教师要合理安排课堂任务和结构,重视学生预习及自行疏通文意的能力,如让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利用工具书和课下注释,标注课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教师只需在课堂中进行点拨和补充即可,让学生在对课内文言文的朗读、阅读和精读中了解文章大意。

其次是对文言文中“文”的重要性要予以重视,除了帮助学生疏通文意外,要培养学生的古文思维和审美能力。例如在《赤壁赋》中,苏轼借主客问答的方式表达了自己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与体会,这种形式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早有,在司马相如笔下,就曾经借子虚先生和乌有先生对皇帝进行劝谏过,教师可适当补充拓展。

2.创新课堂形式,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可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如模拟古代场景、角色扮演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言文所描绘的时代氛围,增强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教授《烛之武退秦师》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表演展示,通过模仿人物的语言和行为,更能深入理解人物性格和故事发展,提高文言语感。还可以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以文言文议题为辩题的辩论赛、举行文言文“飞花令”比赛等活动,拓展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视野,帮助学生在活动中对话历史文化名人,感受古人的智慧和思想,潜移默化地做好语文模块拓展教学和文化传承教学。

合作学习法:倡导学生分组合作,共同探究文言文的内涵和艺术特色,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合作交流中,学生可以交流心得、分享学习成果,共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例如在学习《论语》时,让学生分组讨论其中的某一则语录,每个小组从不同角度进行分析,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汇报展示,促进学生对《论语》思想的深入理解。

3.拓展文言阅读,助力学生培养古文语感

我们在文言教学过程中应该首先立足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致力于提高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能力,通过拓展文言阅读,帮助学生培养古文语感。 教师可明确学生的课外阅读篇目,并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开展课外文言文阅读活动,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的语感。为了逐步培养学生兴趣,缓解学生的畏难情绪,可先选择一些相对通俗浅显、故事性强的文言小说入手,例如《世说新语》《聊斋志异》等。此后可以根据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程度逐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难度较低的史传类文学,如《史记》《三国志》等,教师每周要定时抽查学生文言文阅读的情况,以此督促并落实学生阅读文言文经典著作的情况。

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

关注过程性评价:教师不仅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参与度等。记录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次数、质量,以及在小组合作中承担的任务和发挥的作用,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关注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如小组内成员互评作文、互评文言文翻译等,促进学生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新课标背景下的高中文言文教学对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大意义。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应及时反思、改进,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以及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等策略,不断提高高中文言文教学质量,让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更好地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提升文化素养和综合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杜长明.从核心素养角度看高中文言文教学[J].语文建设,2017(07)

[2]]杜巧云.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语文文言文教学策略探讨[J].语文世界,2024,(23):66-67.

[3]黄祎璇,杨吉琳.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文言文教学的融合[J].汉字文化,2023,(19):1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