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提升的行动研究
廖道府
雷州市覃斗镇中心小学 524254
摘要: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价值观与法治意识的重要阵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育人效果。本文围绕创设多元互动情境、改进课堂提问策略、优化课堂评价方式、加强师生情感交流四个维度,系统探讨提升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行动路径。通过构建沉浸式学习场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运用层次性与开放性问题引导深度思维碰撞,借助多元化评价强化互动正向激励,以情感联结营造和谐互动氛围,旨在打破传统单向教学模式,推动课堂互动从形式化向实质化转变,助力学生在互动中深化道德认知、提升法治素养,实现知识传递与价值塑造的有机统一。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师生互动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承载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使命。课堂作为教育教学的主阵地,师生互动的质量直接关系到课程目标的达成。当前,部分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存在互动形式单一、学生参与度低、思维深度不足等问题,导致教学内容难以真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究其原因,既有教学方法陈旧、评价体系不完善的因素,也存在师生情感联结薄弱、互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在此背景下,探索提升课堂师生互动有效性的行动策略,既是顺应教育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强课程育人实效、培养学生道德判断与法治实践能力的关键路径。这不仅需要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局限,更要立足学生身心发展特点,从多维度构建科学、高效的互动体系。
一、创设多元互动情境,激发主动参与意识
情境创设是打开师生互动大门的钥匙,通过构建贴合小学生认知特点和生活实际的场景,能有效唤醒学生的情感共鸣与表达欲望。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技术、角色扮演、生活案例等多种形式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师能将抽象的道德概念转化为生动的视觉、听觉体验。比如在讲解 “遵守公共秩序” 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剪辑公共场所排队、乘车礼让、图书馆安静阅读等视频片段,以及因不遵守秩序引发混乱的反面案例,在课堂上播放。学生观看后,教师引导其思考:“如果你身处这样的场景,会怎么做?”“不遵守秩序会带来哪些危害?” 这种直观的呈现方式,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使其沉浸在情境中,主动与教师交流想法。角色扮演是深受小学生喜爱的互动方式。在学习 “邻里相处” 相关内容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分别扮演邻居、社区工作人员等角色,模拟生活中邻里之间产生矛盾与和解的场景[1]。学生在角色扮演过程中,不仅能深入理解课本知识,还能通过换位思考,体会他人感受,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解决问题。表演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总结,鼓励大家分享自己在扮演过程中的感受和收获,进一步深化互动效果。
二、改进课堂提问策略,引导深度思维碰撞
提问是课堂师生互动的重要纽带,有效的提问能够启发学生思维,推动课堂互动向纵深发展。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注重问题的层次性、开放性和启发性。
首先,问题要有清晰的层次结构。从基础的知识理解类问题,到分析、评价类问题,再到创造性解决问题,逐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例如在学习 “关爱他人” 时,先提问 “什么是关爱他人”,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接着问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哪些具体行为关爱他人”,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最后提出 “如果遇到他人不愿意接受我们的帮助,应该怎么办”,促使学生思考更复杂的情况,培养其灵活处理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学生的思维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与教师的互动也更加深入。其次,多设置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没有固定答案,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个性化表达。如在探讨 “网络生活新空间” 时,教师可以问:“网络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改变?这些改变有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利用网络?” 这类问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形成多元的思想碰撞。教师在学生回答后,给予肯定和补充,进一步引导学生完善观点,实现良好的师生互动。
三、优化课堂评价方式,强化互动正向激励
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是提升师生互动有效性的重要保障,能够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应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关注学生在互动过程中的表现和进步。在评价主体上,采用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的方式。教师评价要及时、具体且有针对性。当学生在课堂互动中积极发言、观点新颖时,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你的想法非常独特,从这个角度思考问题很有创意,给大家带来了新的启发!” 对于回答不够准确的学生,也要先肯定其参与的积极性,再指出不足并给予鼓励:“你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很棒!如果能再结合课本知识进一步分析,答案会更加完整。”学生自评和互评能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和他人。在小组讨论或合作学习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思考自己在互动过程中的表现,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需要改进。同时,组织学生互相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点,提出改进建议[2]。例如在 “团队合作” 主题学习后,学生互评时可以说:“你在讨论中积极分享观点,还能认真倾听别人的意见,这一点值得我学习。不过,如果能在总结大家意见时更加有条理就更好了。” 通过这种多元评价,学生能更清楚地认识自己,明确努力方向,也增强了参与互动的动力。
四、加强师生情感交流,营造和谐互动氛围
良好的师生情感是有效互动的基础,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能让学生在课堂上感到轻松自在,更愿意与教师进行互动交流。教师要注重与学生建立深厚的情感联结,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在课堂上,教师要保持亲切和蔼的教态,用温和的语言、真诚的微笑与学生交流。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暖心的话语,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爱和信任。例如,当学生因为紧张而不敢发言时,教师可以走到学生身边,轻声说:“别紧张,大胆说出来,老师相信你!” 这种近距离的交流和鼓励,能有效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增强其表达的信心。课后,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可以利用课间休息、课后服务等时间,与学生聊聊天,倾听他们的想法和烦恼。比如,询问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程度,对教学方式的建议,以及在生活中遇到的有趣的事情等。通过这些日常的交流,教师能更深入地了解学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受到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生活中的朋友[3]。
结语
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性,是一项系统且持续的教育实践工程。通过创设多元情境、优化提问策略、完善评价方式与深化情感交流,能够显著改善课堂互动生态,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促进知识建构与价值内化的协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需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将互动意识贯穿于教学设计与实施全过程,真正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场域。
参考文献:
王聪.情境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23.
苏东明.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思考[J].世界观, 2022(22).
阿娜尔·鲁胡沙提别克.试论提升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教育科学, 202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