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艺术与动画的互文性研究
王煜 薛颖
鲁迅美术学院 辽宁省大连市 116650
摘要:戏剧艺术与动画二者都艺术形式的延伸与分支,因此二者在理论方面存在着许多互通的地方,即二者存在互文性。本文探讨戏剧艺术与动画在创作、表现形式以及教育实践中的互文性,探索这种互文性对于两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及意义,通过对二者互文性的研究有助于加强对新的艺术形式的探索和创新,通过对传统艺术分类界限的突破,艺术的边界得以拓展,其涵盖范围更加广泛且具备高度兼容性,进而推动了戏剧艺术与动画在综合性和开放性方面的进步。
关键词:戏剧艺术;动画;艺术形式;互文性
一、戏剧艺术与动画互文性研究的必要性
(一)戏剧艺术的内涵
戏剧艺术是指以语言、动作、舞蹈、音乐、美术等形式达到叙事目的的舞台表演艺术的总称,通过独特的艺术手法为观众虚拟出一个精神世界,与观众产生共鸣。
(二)动画的内涵
动画是是一种综合艺术,动画可以将人类脑内构想出的情景和行为,通过把人物的表情、动作、变化等分解后画成许多动作瞬间的画幅,再使用动画技术拍摄成一系列画面,给视觉造成连续变化的图画,使其在荧幕上活动起来。
(三)戏剧艺术与动画之间存在互文性
戏剧艺术与动画之间的互文性是一个复杂而多层次的话题,二者之间存在着理论的互通性,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彼此相互参照,彼此牵连。在动画内含着大量的戏剧艺术的理论支撑,在动画的制作、表现过程中发挥着作用,同样的,在戏剧艺术中也受到了动画相关理论的影响。戏剧艺术与动画之间的互文性主要体现在创作、表现形式以及教育实践中的相互吸收、相互作用和相互转化。
二、戏剧艺术与动画互文性的影响
(一)戏剧艺术与动画在创作中的互文性
戏剧与动画在叙事上本是同出一支,具有很深的渊源,都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种综合性使得两者都能通过多种艺术手段来表达复杂的情感和故事,而且二者都属于跨越时间与空间的叙事艺术,在创作和叙事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戏剧艺术的表现过程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剧本创作阶段、排练阶段以及表演阶段。其中剧本创作阶段是戏剧艺术的基础和关键环节。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需要具备戏剧的戏剧性、冲突性的特点。戏剧的戏剧性是戏剧艺术审美特性的集中体现,是戏剧之所以为戏剧的基本因素。戏剧的戏剧性要求剧本在创作的过程中,可以让其与观众之间形成共鸣,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空间内与虚拟的故事之间建立联系,理解和带入到剧本设置的故事中。戏剧的矛盾性是戏剧的主要特征,戏剧作为一种动态艺术形式,受时间与空间条件的制约,往往借助尖锐且激烈的矛盾冲突来构建情节。而戏剧所具备的这两大特性,对动画剧本创作产生了积极而显著的影响。这体现在了动画制作的人物设计与动画的剧情设计之中。因为动画的制作是通过虚拟的方式来呈现的,因此其对人物性格的要求需更加的鲜明和显著,戏剧的矛盾冲突就体现在了性格的矛盾冲突上以此来推动动画剧情的发展。
同样的动画的理论又在反哺戏剧艺术。戏剧的提示格局是依凭情节结构来构建的,传统的戏剧艺术通常使用线性的方式,单线推动剧情的发展,剧情按前因后果的逻辑关系依次展开。而随着戏剧形式的不断创新以及动画相关理论的引入,吸收了动画分镜的原理,汲取了“蒙太奇”的表现手法,如:“慢镜头”放大了题型动作、“短镜头”经场面缩短、加速变换。戏剧艺术经过了动画理论的指导,使剧本的创作更加的多元,可以丰富更多的剧本形式。
(二)戏剧艺术与动画在表现形式中的互文性
戏剧艺术在表现人物性格特征方面独具优势,其擅长借助动作过程来直接呈现人物性格,无需借助文字符号等媒介对角色性格进行二次修饰。而动画制作的核心方法在于借助动作的创造来塑造荧幕上的生命形态,动作是构成动画的最基础要素。动画可以通过人物的动作来赋予虚拟形象“生命”,也可以通过动作体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并通过动作来完成动画的连续性推进,因此,戏剧是动画在制作动作方面的最好榜样。同时,在动画的创作过程中,加入戏剧元素可以使动画的表现形式更丰富多样,例如,《天仙配》动画通过研究传统戏剧美术元素在角色造型设计中的应用技巧,成功地将安徽传统戏剧元素融入动画中。再例如,《大闹天宫》等经典动画电影就成功地将戏曲元素与现代动画技术相结合,创造出独特的视听效果。
动画在视觉设计、场景设计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随着科技的逐步发展,新时代的戏剧需要具备新的特点,不再局限于旧的形式,需要借助一些动画的技术来完成一些现场戏剧的舞台效果。动画元素在戏剧中的应用首先体现在视觉效果上。例如,在歌剧《骆驼祥子》中,动画与舞台布景系统相互呼应,通过背景幕布和道具框架的映射,增强了戏剧的表现力。这种视觉上的融合不仅提升了观众的沉浸感,还为戏剧带来了新的表现形式。
(三)戏剧艺术与动画在教育实践中的互文性
戏剧艺术与动画属于不同的学科门类,但二者都是综合性很强的艺术门类。将戏剧艺术与动画相结合,这种跨学科的教育模式可以促进了戏剧与影视艺术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以中国戏曲为例,现代数字技术在动画制作中的应用使得戏剧元素得以更生动地呈现。例如,使用3D Studio Max或Maya进行骨骼绑定和蒙皮处理,结合戏曲服饰,通过虚拟引擎展示戏曲演员的表演内容。这种技术不仅提高了动画的逼真度,还为传统戏曲的传播提供了新的途径。戏剧的发展,借助动画的手段,可以更好的被观众所接受,不仅为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观赏体验,也让观众了解到了戏剧的魅力。
三、戏剧艺术与动画互文性研究的意义
(一)促进艺术形式的跨界融合和创新
戏剧艺术与动画的互文性研究不仅是对两种艺术形式的简单比较或结合,更是对两种艺术形式的深度挖掘和创新。戏剧艺术历史悠久,具有完善的体系与多样化的文化内涵。而动画,作为现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具有强大的表现力和广泛的受众基础。通过互文性研究,我们可以挖掘戏剧艺术中的经典元素,并借助动画的技术手段进行再创作。这种创作不仅保留了戏剧艺术的精髓,还融入了现代审美和技术元素,使艺术形式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并且扩大了受众范围。戏剧艺术与动画的跨界融合,使原有的叙事结构、角色塑造以及视觉效果等方面有了更多样的发展,并且通过借鉴动画的视觉效果和创意构思,可以提升舞台表现力以及观众体验,推动了艺术创作的创新与发展。
(二)审美的多元化得到满足
戏剧与动画的优势相结合,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和艺术价值的跨界作品。这些作品不仅具有戏剧艺术的深刻内涵和情感表达,还同时具备了动画作品的趣味性,借助一些动画的技术和手段,可以加加强观众的视觉体验,使多种元素能够更好地融合和体现,满足了多元化的审美需求。
结论
戏剧艺术与动画在其各自的领域都有各自的特点,但实际上二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性,即互文性,并随着时代的发展,促使着二者想合作,达到一种相辅相成的效果。戏剧艺术与动画之间的互文性表现在多个层面,包括创作过程、表现形式以及教育实践,这种互文性不仅丰富了两种艺术形式的表现力,拓展了两种艺术的表现空间,也为观众提供了更为多元和丰富的文化体验,在艺术的革新上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使艺术的发展更加开放、综合、多元。
参考文献:
[1]余习惠,李琼.试论戏剧与影视艺术的“跨界”传播[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2(01):116-120.
[2]白琼.动画向戏剧艺术汲取戏剧元素的可行性探讨[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02):350.
作者简介:
王煜(1998.7—),女,汉族,辽宁大连人,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23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艺术设计,研究方向:动画(动态)叙事。
薛颖(1998.8—),女,汉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鲁迅美术学院传媒动画学院,24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研究方向:动画(动态)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