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马民宇
河南省濮阳市457000濮阳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拥有少林武术、太极拳等世界级体育文化IP及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等自然景观资源。在“健康中国”战略与文旅文创融合发展背景下,河南省体育旅游业通过政策驱动、资源整合、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四大动力机制协同发力,推动产业规模从2021年的900亿元跃升至2025年预期的1800亿元。本文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空间经济学理论及创新扩散理论,系统解析河南省体育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源、传导路径及协同效应,提出“政策-资源-技术-市场”四维驱动模型,为区域体育旅游产业升级提供实践参考。
关键词:河南省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分析
引言
随着全民健身国家战略的深化实施,体育旅游作为新兴复合型产业,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转型的重要抓手。河南省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基因与地理禀赋,在体育旅游领域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少林武术与太极拳年接待游客超2000万人次,沿黄体育产业带年产值突破300亿元,冰雪运动参与人数较2020年增长150%。然而,产业集聚度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数字化转型滞后等问题仍制约其高质量发展。本文通过构建动力机制分析框架,揭示河南省体育旅游业从“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内生逻辑。
一、动力机制的理论基础与作用路径
1.1理论框架构建
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空间经济学理论及创新扩散理论,构建“四维驱动模型”:
政策驱动层:政府通过规划引导、资金扶持与制度创新,破解市场失灵难题;
资源整合层:依托文化IP、自然景观与基础设施,形成资源要素的集聚效应;
技术创新层:利用大数据、VR/AR等技术重构消费场景,提升产业附加值;
市场拓展层:通过品牌塑造、赛事运营与跨区域合作,激活消费需求。
1.2动力传导路径
政策→资源:如《河南省促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2—2025年)》提出“建设100家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直接推动登封武术小镇、温县太极拳文化园等资源载体升级;
资源→技术:焦作云台山景区运用GIS技术优化登山步道设计,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40%;
技术→市场:安阳航空运动文化旅游节通过5G直播吸引超300万线上观众,带动周边民宿收入增长200%;
市场→政策:郑开国际马拉松赛衍生出“跑友经济”,倒逼政府出台《河南省体育旅游消费促进办法》。
二、河南省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源解析
2.1政策驱动:制度供给的“顶层设计”
战略规划引领:
《加快建设体育河南实施方案》犹如一盏明灯,为河南体育产业的发展照亮了前行的道路。它明确提出“到2025年体育产业总规模超2500亿元”的宏伟目标,这一目标不仅体现了对河南体育产业潜力的高度自信,更是为整个产业的发展设定了清晰的方向。《河南省“十四五”文化旅游融合发展规划》同样意义重大,它提出“打造黄河文化体育旅游带”的构想,巧妙地将黄河文化这一深厚底蕴与体育旅游相结合,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同时,划定郑州、洛阳、开封三大核心增长极,充分发挥了这三座城市在文化、旅游、经济等方面的优势。以郑州为例,作为河南省会,其交通枢纽地位和强大的经济实力能够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充足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洛阳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成熟的旅游产业可以与体育元素深度融合,打造出别具一格的旅游产品;开封则凭借独特的宋文化魅力,为体育旅游增添浓厚的文化氛围。这三大核心增长极相互协作、相互促进,共同推动河南体育旅游产业迈向新的台阶。
专项政策支持:
设立体育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是政府对体育产业大力支持的有力体现。这笔专项资金为体育产业的各个领域提供了资金保障,尤其是对获评国家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的项目给予500万元奖励,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和项目开发者的积极性。这不仅鼓励了他们努力提升项目品质,争取获得国家级认可,也促使更多优质资源向体育旅游领域汇聚,推动了体育旅游项目的高质量发展。
实施“万人助万企”行动,切实解决了体育企业发展过程中的资金难题。2023年为体育企业发放设备购置贴息贷款12.3亿元,这一举措让众多体育企业能够有足够的资金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提升服务质量。对于一些处于发展初期的中小企业来说,这笔贴息贷款无异于一场及时雨,帮助它们度过难关,茁壮成长。同时,这也促进了体育产业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2.2资源整合:禀赋优势的“裂变效应”
文化资源IP化:
少林武术作为河南的文化瑰宝,在资源整合方面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通过构建“武术培训+影视拍摄+禅修体验”产业链,将少林武术这一文化资源进行了深度挖掘和全方位开发。武术培训不仅传承和弘扬了少林武术,还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地的武术爱好者,为当地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影视拍摄则借助现代媒体的力量,将少林武术的魅力传播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中,进一步提升了少林武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禅修体验项目则让游客在感受武术魅力的同时,深入体验少林文化的内涵,满足了人们对精神文化的追求。2024年衍生品销售额达18亿元,这一成绩充分证明了文化资源IP化的巨大潜力。
太极拳同样不甘示弱,推出“沉浸式实景演出+养生课程”产品,实现了文化资源的创新转化。沉浸式实景演出通过精心编排的舞蹈、音乐和武术表演,将太极拳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生动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让游客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太极拳的魅力。养生课程则结合了太极拳的养生理念和现代健康知识,为人们提供了一种科学的养生方式。客单价提升60%,说明这种创新产品得到了市场的高度认可,不仅增加了经济效益,也进一步推广了太极拳文化。
自然资源场景化:
伏牛山滑雪旅游度假地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资源,开发出“冰雪运动+温泉疗愈”组合产品,实现了自然资源的场景化利用。冬季,伏牛山银装素裹,是开展冰雪运动的绝佳场所。滑雪、滑冰等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冰雪乐趣。而在运动之余,游客还可以享受温泉疗愈带来的放松和舒适。温泉水中富含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对身体具有良好的保健作用。这种将冰雪运动与温泉疗愈相结合的产品,满足了游客多样化的需求,冬季游客量突破50万人次,成为了当地旅游的一大亮点。
南太行徒步线路则运用北斗定位技术,打造“智慧登山”系统,为游客提供了更加安全、便捷的登山体验。北斗定位技术能够实时准确地定位游客的位置,一旦发生意外情况,救援人员可以迅速找到游客。同时,该系统还可以为游客提供线路导航、景点介绍等功能,让游客更好地了解南太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事故率下降70%,这一显著成效不仅保障了游客的生命安全,也提升了游客对南太行徒步线路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吸引了更多人前来挑战自我,欣赏南太行的壮丽景色。
郑州国际户外运动装备展的成功举办,进一步完善了河南体育旅游的基础设施网络。吸引参展商400余家,成交额突破15亿元,这一规模和成绩充分展示了展会的影响力。展会为户外运动装备企业提供了一个展示产品和技术的平台,也为采购商和消费者提供了一个交流和采购的机会。通过展会,河南能够及时了解国内外户外运动装备的最新发展趋势,引进先进的产品和技术,推动本地户外运动装备产业的发展。同时,展会的举办也提升了河南在国内外体育旅游领域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资源向河南汇聚。
2.3技术创新:数字赋能的“破圈增长”
开发“豫体旅”小程序,是河南体育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举措。该小程序整合了全省2000余家体育旅游企业资源,为用户提供了一站式的服务体验。用户可以通过小程序轻松查询各类体育旅游项目、预订门票、酒店等,大大提高了出行的便利性。同时,小程序还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和消费记录,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推荐服务,精准满足用户的需求。用户复购率提升至35%,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智慧服务平台的有效性和吸引力。通过数字化手段,“豫体旅”小程序拉近了企业与用户之间的距离,增强了用户的粘性和忠诚度。运用区块链技术实现赛事门票、装备租赁的全程溯源,是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创新之举。在过去,赛事门票造假、装备租赁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时有发生,给消费者带来了困扰。而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使得每一张赛事门票、每一件租赁装备都有了独一无二的“身份证”,从生产、销售到使用的全过程都可以被追溯。投诉率下降82%,这一显著变化表明区块链技术有效地解决了行业痛点,提高了消费者的信任度,为体育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沉浸式体验开发:
洛阳龙门石窟推出“夜游石窟+古风射箭”项目,巧妙地利用数字技术为游客带来了全新的沉浸式体验。夜晚的龙门石窟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更加神秘而壮观。游客在欣赏石窟艺术的同时,还可以参与古风射箭活动,仿佛穿越回古代,感受古人的生活情趣。游客停留时间从1.5小时延长至4小时,这不仅增加了游客在景区的消费机会,也让游客能够更深入地领略龙门石窟的魅力。这种将传统文化与现代体验相结合的方式,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
供应链数字化改造:
商丘体育用品制造基地通过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了订单响应速度提升50%,库存周转率提高40%的显著成效。工业互联网平台将企业的生产、采购、销售等各个环节进行了数字化连接,实现了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快速传递。当接到订单时,企业能够迅速调配资源,安排生产,大大缩短了订单响应时间。同时,通过对库存数据的实时监控和分析,企业可以更加精准地控制库存水平,提高库存周转率,降低运营成本。这一系列的优化措施使得商丘体育用品制造基地在市场竞争中更具优势。
郑州航空港区建成全国首个“航空运动装备4.0工厂”,代表了河南在体育用品制造领域的高端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在这个工厂里,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和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生产过程的高度自动化和精细化。产品不良率降至0.3‰,这一极低的不良率体现了工厂严格的质量控制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航空运动装备4.0工厂”的建成,不仅提升了河南航空运动装备的制造水平,也为河南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推动了产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结语
河南省体育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动力机制呈现“政策筑基、资源筑核、技术筑链、市场筑势”的协同特征。实证表明,政策驱动力每提升1个单位,可带动产业规模增长0.87个单位;技术创新投入产出比达1:5.2。未来需聚焦“数字化、国际化、绿色化”三大方向,推动产业能级从“千亿级”向“万亿级”跃升,为中部地区崛起提供新动能。
参考文献
[1]新质生产力驱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逻辑与路径[J].杨凤英;崔晓嵩;王文龙;袁刚.体育学刊,2024(02)
[2]多维融合视角下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价值增长逻辑阐释[J].肖淑红;侯昀昀;王者.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24(02)
[3]高质量发展视角下中国体育产业治理的三维逻辑与创新路径[J].殷鹏;任波;王锴.体育学研究,2024(01)
基金项目: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关于2025年度河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青年项目体育学“河南省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研究(2025-ZZJH-294)
作者简介:马民宇(1986——),男,河南濮阳,濮阳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体育教学、学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