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Mobile Science

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下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对策研究

作者

石丽竹 许琳 陶静

甘肃省中医院 730050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改革的深入推进,公立医院的运行机制面临着诸多挑战。尤其是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实施背景下,公立医院在经济运行方面的压力不断增加,如何确保医院的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旨在通过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与公平性,但同时也给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现有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分析,探讨其对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的影响,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为提升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门诊共济保障;公立医院;经济运行

前言:近年来,医保支付比例的提高使得医院依赖医保收入的程度加深,这导致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时,面临着较大的经济压力,使得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公立医院在运营过程中,面临着日益上涨的成本压力。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设备和药品的采购成本日益增加,同时人力资源的成本也在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公立医院必须探索新的经济运行模式,以应对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下的挑战。通过多元化收入结构的探索、加强成本控制以及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使医院能够在保障患者健康的同时,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因此,对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对策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医院的运行效率,也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 门诊共济保障制度的概述

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是针对职工医保参保人员的普通门诊医疗费用报销政策,旨在改善参保职工的门诊医疗待遇,尤其是那些身体较弱、患病较多的群体。该制度的实施经历了医保改革的多个阶段,关键在于对个人账户和统筹基金的重新划分与管理。在医保改革前,职工个人账户的构成包括个人缴费与单位缴费的特定比例。这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职工的基本医疗需求,但也存在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改革后,个人账户的构成发生了变化:在职职工的账户仅由个人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构成,而退休人员的账户则是由统筹基金定额划入。这一变化的核心在于原本划入个人账户的单位缴费部分,全部转入统筹基金,旨在提高共济保障功能。通过将单位缴费纳入统筹基金,门诊共济保障制度有效地增强了整体资源的调配能力。此举不仅不会增加职工的缴费负担,还使得需要门诊医疗服务的弱势群体可以获得更多的报销支持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慢性病发病率的上升,传统的单一医疗保障模式已难以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门诊共济保障制度应运而生。早在2000年,我国就开始探索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逐步形成以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现行医疗保障体系在门诊服务方面的覆盖仍然不足,尤其是在门诊就医费用的报销比例和支付方式上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门诊共济保障制度的建立,截止到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覆盖城乡的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以增强全民医疗保障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对于公立医院而言,由于门诊共济保障政策的实施带来医保基金内部的结构调整,从而消费结构也随之发生改变,一方面医院的住院病人会减少,特别是出于报销目的而住院的病人依病情可以在门诊诊治,可能转向门诊治疗而非住院治疗;另一方面,公立医院门诊业务会增加,一部分来源于由住院转移到门诊诊治的病人,而另一部分,主要包括需要常年用药治疗的慢性病患者、需要实施小手术无需住院者、年龄较大需要持续做健保者等。与以往的医疗保障制度相比,门诊共济保障制度的覆盖范围更广,除了基本医疗服务外,还包括药品、检查、治疗及康复等多项服务,确保患者在门诊就医过程中的各项需求得到满足。除此之外,门诊共济保障制度通过建立合理的费用分担机制,将患者的医疗费用、医疗机构的服务费用及社会保险基金的支付相结合,形成患者、医院和社会共同承担的格局,降低患者的自付费用。与此同时,门诊共济保障制度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提高了门诊医疗服务的可及性,患者在选择医疗机构和就医时,享有更大的自由度,特别是在慢性病管理和日常健康维护方面,制度的完善使患者能够更好地获得连续性、综合性的医疗服务。

2 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下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的难题

2.1 收入结构不完善

公立医院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医保报销,这使得医院对医保政策的依赖性过强,导致其在收入上缺乏多样性。医保支付标准和政策的变化,直接影响医院的经济稳定性。此外,门诊共济机制下,患者的自付费用相对较低,医院的收入增长受到限制,无法有效激励医院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医院的非医疗收入,如药品销售、健康管理服务等,也未能形成稳定的收入来源。在政策限制和市场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公立医院难以通过这些渠道获得可观收益,进一步加剧了收入结构单一的问题。此外,公立医院在科研和教学方面的投入虽有增加,但其带来的经济回报往往滞后,短期内难以缓解经济压力,且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对医院服务模式的影响也不可忽视。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医院可能会倾向于提供一些高频低价值的服务,忽视患者的整体健康管理,导致医院收入的可持续性下降。这种现象不仅影响了医院的经济运行,还可能影响医疗服务质量。

2.2 成本上涨压力

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背景下,公立医院面临着显著的成本上涨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多个方面,直接影响到医院的经济运行和服务质量。随着医疗行业对医务人员的专业要求不断提高,医院需要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薪资水平,以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政府对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审和绩效考核制度也在不断完善,这也促使医院在薪酬方面的支出逐年增加,医务人员的流动性较大,医院在招聘和培训新员工方面也需付出额外的成本,进一步加重了人力资源成本的压力。

在新时期背景下,医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用于购买和维护新设备,以确保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不仅要求医院在初期投资上承担较高的费用,还需要在设备维护、耗材采购等方面进行持续投入。对于许多经济实力较弱的公立医院而言,这种设备和技术更新的成本压力常常难以承受。尽管国家对药品价格进行了管控,但由于市场供需关系和原材料成本的波动,医院所需的药品和医疗耗材价格依然处于上涨趋势。随着医疗服务的复杂性增加,医院在运营管理、信息化建设、合规性管理等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尤其是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实施后,医院在管理医保政策、处理患者投诉、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的工作量加大,必然需要更多的人力和财力投入。

2.3 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的矛盾

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下,公立医院在经济运行中面临着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所带来的矛盾体现在多个层面,不仅影响了医院的经济表现,也对患者的就医体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公立医院在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来自医保支付标准的影响,导致医疗服务的质量受到制约,为了降低成本,医院会减少对高成本检查和治疗的投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此外,医院在面对患者需求时,会因为医保政策的限制而无法提供更为个性化和全面的医疗服务,导致患者对医疗服务的信任度下降。由于医保政策对门诊医疗服务的报销比例不均,医院往往更倾向于开展高频次、低费用的常规检查和治疗,以实现收益的最大化,这种模式不仅忽视了患者的实际健康需求,也导致医疗资源的浪费,对于一些慢性病患者,医院会为了短期收益而忽略了其长期的健康管理,导致患者的整体健康水平得不到有效改善。

与此同时,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需要相应的投入,但在经济运行压力下,许多公立医院在服务质量提升方面的投入力度不足。高质量的医疗服务需要医院在人员培训、设备更新和信息化管理等方面进行持续投入,但由于经济效益的短期压力,许多医院往往将这些投资视为可有可无的开支,最终导致服务质量的下降,不仅影响患者的就医体验,也导致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失去竞争优势。由于公立医院在服务质量和就医体验上的不足,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民营医院或其他医疗机构进行就医,直接导致了公立医院门诊量的减少和收入的下滑,面对这种情况,医院不得不在经济利益和患者需求之间进行权衡,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3 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下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对策

3.1 多元化收入结构

公立医院应积极拓展医疗服务项目,通过引入特色诊疗项目,比如慢病管理、健康体检、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能够吸引更多患者前来就医,提升门诊收入,借助医院的优势科室,可以开展高端医疗服务,如高端影像检查、专科门诊等,满足不同患者的需求,提高医院整体经济效益。

一方面,通过与基层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建立分级诊疗体系,使得患者在基层就能得到及时的诊断与治疗,从而有效减轻公立医院的负担,公立医院可以通过定期对基层医院进行技术培训与支持,提升其服务能力,增强患者的就医黏性。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可以借助PPP(公私合营)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共同建设和运营医疗设施,密切的合作模式不仅能够缓解医院的资金压力,还能够通过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技术,提升医院的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除此之外,公立医院还可以拓宽非医疗收入来源。通过发展医院周边的商业配套设施,如药房、健康管理中心、康复机构等,实现医院的多元化经营,增加经济收入。

3.2 加强成本控制

随着医疗服务成本的不断上涨,公立医院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因此加强成本控制显得尤为重要。公立医院应当通过集中采购、招标等方式降低药品、医疗设备和耗材的采购成本,积极与供应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谈判获得更优惠的价格,并采用信息化系统进行实时监控,以避免浪费。

医院在运营过程中,应制定合理的预算方案,明确各项费用的支出标准,确保各项资源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对各科室和部门的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定期评估,及时发现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医院运营的高效性。与此同时,还需要合理配置医务人员的岗位与职责,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通过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工作效率,降低人力成本,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意识,降低因技术问题导致的医疗差错和经济损失,并且还可以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成本控制能力。借助信息技术建立医院财务管理系统,实现数据的实时监控与分析,提高决策的科学性,运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患者就诊数据与经济运行数据,为医院的成本控制提供决策依据。

3.3 全面提升服务质量

在经济运行的同时,公立医院必须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以增强患者的满意度和信任感。医院应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包括医学知识、技能提升和服务态度等,确保医务人员具备良好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通过开展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和同理心,提升患者的就医体验。

首先,医院可以通过优化预约挂号、就诊、检查等各个环节的流程,提高患者的就医效率,需要积极改善医院的环境卫生与设施条件,提升医院的整体形象,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就医环境,从而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其次,医院应建立患者意见收集与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电话回访等方式,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与意见。根据反馈信息,针对性地改进服务内容,提高服务质量,增强患者的归属感与满意度。最后,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发医疗服务平台,实现线上预约、咨询与服务,提高患者就医的便利性,通过大数据分析患者的健康状况与需求,为患者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增强患者的黏性。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下,公立医院经济运行的对策应从多元化收入结构、加强成本控制和全面提升服务质量三个方面着手。只有通过综合性对策,公立医院才能实现经济效益与服务质量的双赢,保障患者的健康需求,推动医院的可持续发展。

结语:综上所述,在门诊共济保障机制下,公立医院的经济运行面临着收入结构单一、成本上涨及服务质量与经济效益矛盾等诸多挑战。为了提升医院的经济效益和服务质量,必须采取多元化收入结构的策略,通过发展特色医疗服务、推进医联体建设以及引入社会资本等方式,拓展收入渠道。同时,医院应加强成本控制,优化采购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运营效率,以应对不断上升的成本压力。此外,全面提升服务质量是保障患者满意度的关键,通过强化医务人员培训、优化就医流程、建立患者反馈机制和推进信息化建设,可以有效提升医院的服务水平。在综合运用这些对策的过程中,公立医院不仅能够在经济运行上实现可持续发展,还能更好地满足患者的医疗需求,为提升整体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奠定坚实基础。在新时期背景下,公立医院应当从多方面入手,构建适应新形势下的经济运行模式,确保在保障患者健康的同时,实现医院自身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鑫雨,牛雨涵,谈在祥.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 2024, 43(3):7-9.

[2]胡芳芳,秦文哲,赵燕,等.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改革的思考[J].中国卫生经济, 2023, 42(3):14-16.

[3]刘宏,段雪怡,王天宇.价值医疗视角下的医保门诊共济保障与居民健康[J].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4, 41(4):43-44.

[4]杨思琦.门诊共济改革对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基金可持续性的影响[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1.

[5]朱铭来,郑先平.关于建立健全职工医保门诊共济保障机制的思考[J].中国医疗保险, 2020(10):5.DOI:10.19546/j.issn.1674-3830.2020.10.002.

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 —项目编号:23JRZA0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