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型热电站设计中的节能技术应用
谢德华
中国轻工业长沙工程有限公司 湖南长沙 410000
在能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环保要求不断提高的背景下,中小型热电站是区域能源供应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节能设计已经成为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关键。中小型热电站具有规模适中、贴近用户、灵活性强等特点,在设计中要结合其自身特性,从设备选型、系统优化、智能控制等多方面应用节能技术,以此来实现能源的高效转化与利用。
1节能技术在中小型热电站设计中的应用重要性
1.1缓解能源供需矛盾
中小型热电站会承担区域工业生产、居民供暖等基础能源保障任务,其能源消耗量在区域总能耗中的占比较高。目前传统化石能源储量日益减少,能源价格波动加剧,节能技术的选择和应用能够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以此来缓解能源供需矛盾。在设计阶段,将高效燃烧、余热回收等技术融入其中,有利于提高热电站能源利用效率,在保证能源供应稳定性的同时,能够降低对外部能源输入的过分依赖。
1.2降低运营成本
从中小型热电站的运营和发展角度展开分析时,燃料成本在总运营成本中的占比可以达到60%-70%,而节能技术的应用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盈利能力与市场竞争力。在设计阶段利用高效锅炉、变频调速风机等节能设备,虽然会增加初期投资,但是长期节约能耗有利于快速收回成本[1]。此外,系统集成节能技术的引进和利用能够进一步放大成本控制效应,对汽水循环系统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同时减少管道散热损失等,有利于降低辅机能耗。还要智能控制技术的应用主要是利用精准调控燃烧工况、优化负荷分配,促使设备始终运行在高效区间,间接降低维护成本与设备损耗。在能源价格持续上涨的市场环境下,节能设计已经逐渐成为中小型热电站在降低成本、实现可持续经营的核心竞争力。
1.3响应环保政策
随着环保法规日益严格,中小型热电站面临的排放标准不断提升,节能技术与环保要求具有天然的协同性。高效燃烧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不完全燃烧产生的一氧化碳、颗粒物等污染物排放,低氮燃烧器能将氮氧化物排放量控制在规定范围以内,有利于满足最新环保标准。新能源融合技术的合理利用,更是从源头减少化石能源消耗,而生物质混烧技术能够降低二氧化硫排放量。在对中小型热电站进行节能设计时,有利于促使中小型热电站规避环保风险,降低环保投入,以优化排烟温度、提高脱硫脱硝效率等节能改造措施为基础,能够减少末端治理设备的运行负荷,降低环保设施的电耗与药剂消耗。在环保督察常态化的背景下,具备完善节能设计的热电站能够更轻松应对环保检查,避免排放超标引起停产整改与罚款损失等问题,在不断提高企业绿色形象的同时,有利于获得政策支持与社会认可。
1.4推动能源结构转型
中小型热电站是分布式能源系统的重要组成之一,其节能设计能够为新能源与传统能源的融合提供实践平台。生物质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在热电站中的规模化应用,不仅有利于降低对煤炭的依赖,而且还能够研究出传统能源+新能源的混合供电模式。节能技术的应用更是能够加速热电站向智慧能源枢纽的转型,智能监测系统与新能源预测技术的结合,有利于实现传统发电、清洁能源、用户需求的协同调度,以此来提高能源系统的灵活性与稳定性[2]。在该种转型基础上,其不仅符合能源革命的发展方向,而且能够为中小型热电站在新型电力系统中找准定位,为发电企业的升级转型及其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2节能技术在中小型热电站设计中的应用
2.1优化核心设备节能技术
核心设备是热电站能源转化的关键载体之一,其性能会对热电站的整体能耗水平产生直接性影响,因此在中小型热电站设计中,对锅炉、汽轮机等核心设备进行节能技术优化是节能工作有序开展的基础。首先,锅炉是能量转化的核心设备,其燃烧效率和换热效率的提升是锅炉节能的关键,所以在设计中要选择低氮燃烧器等高效燃烧技术,通过优化燃烧空气与燃料的混合比例,实现燃料的充分燃烧,减少不完全燃烧损失。同时,合理设计炉膛结构,增加受热面面积,以膜式水冷壁等高效换热元件来不断强化传热效果,进而降低排烟温度。此外,安装空气预热器和省煤器等烟气余热回收装置,利用烟气中的余热加热燃烧所需的空气和锅炉给水,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排烟热损失,而且还能够提高锅炉效率。其次,汽轮机是将热能转化为机械能的关键设备,其内效率的提升对热电站节能至关重要,在此基础上,对中小型热电站进行节能设计时,要选择高转速、高效率的汽轮机型号,对通流部分进行合理设计,进而减少汽流损失。比如选择利用反动式汽轮机或冲动-反动组合式汽轮机,能够提高蒸汽在汽轮机内的能量转化效率,并合理设置汽轮机的抽汽级数和压力,实现多级回热加热的同时,能够最大限度减少冷源损失。另外,对汽轮机的轴封、汽阀等部件进行密封优化,降低蒸汽泄漏损失,以便不断提升汽轮机的运行效率。
2.2系统集成节能技术应用
热电站的系统集成优化是实现整体节能的重要途径,所以要对现有的热力系统、烟风系统等进行合理的规划,不仅能够减少系统能量损失,而且还能够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基于此,热电联产技术是中小型热电站实现能源梯级利用的核心技术,在设计中要根据区域热负荷和电负荷的需求,合理确定热电联产的运行参数,实现热电协同的运行目标。在设计以及技术应用过程中,将汽轮机的排汽、抽汽应用在供热系统上,有利于避免蒸汽在凝汽器中的冷源损失,以此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尤其对工业热负荷集中的区域,可以选择利用背压式汽轮机,将全部排汽用于供热,促使能源利用效率得到提升,而对热负荷波动较大的区域,则选择利用抽凝式汽轮机,根据热负荷需求灵活调整抽汽量,强调发电和供热的经济性[3]。还要对供热管网进行合理的设计,一般选择保温性能良好的管道材料,减少管网散热损失,促使热能可以高效输送到用户端。另外,对烟风系统和汽水系统进行节能优化,有利于降低系统能耗,特别是在烟风系统设计中选用高效引风机、送风机,借助变频调速技术来根据锅炉负荷变化实时调节风机转速,有利于减少风机的电耗。还要对烟道和风道的布置情况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以便减少局部阻力损失,降低风机的压头消耗。在汽水系统中要合理设置除氧器、给水泵等设备,借助高效汽水分离装置来减少汽水损失,并加强对系统的疏水回收,将各种疏水收集后重新送入锅炉给水系统,提高工质的循环利用率,以便减少补水能耗。
2.3智能控制与监测节能技术
新时期背景下,在信息技术不断快速发展的形势下,智能控制与监测技术在热电站节能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所以借助先进技术能够实现实时监测、精准调控等策略,以此来保证热电站运行过程的优化(如图1所示)。基于此,对能源监测与管理系统进行不断完善和优化,其被看作是实现热电站节能运行的基础,所以在设计中要在锅炉、汽轮机、风机、水泵等关键设备及管道上安装温度、压力、流量、液位等传感器,实时采集各项运行参数。通过数据传输网络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至中央控制系统,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实时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和能耗指标。还要建立能耗分析模型,对热电站的能耗进行分项统计和分析,找出能耗偏高的环节,为节能改造提供依据,或者通过监测锅炉的排烟温度、过量空气系数等参数来及时调整燃烧工况,促使锅炉在高效区间内实现稳定运行。
图1 监测系统应用

另外,借助自动控制技术实现热 的根本目的, 因此在设计中要利用模糊控制、PID 控制等 自动调节等功能。对各项参数进行实时 下均能保持最佳运行状态,即便当外界 方便及时调整汽轮机的进汽量和锅炉的燃烧强度 少过渡过程中的能耗损失。最后还可以结合负荷预测技 定运行计划,有利于实现对热电站的经济调度。
2.4 新能源与清洁能源融合技术
在如今双碳目标的不断推动和影响下,中小型热电站设计中要融合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不仅能够降低碳排放,而且还能够实现节能与环保的协同发展目标。其中生物质是一种可再生能源,在中小型热电站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所以在设计中利用生物质燃料与煤混烧技术,将秸秆、木屑、农林废弃物等生物质燃料破碎后与煤按一定比例混合送入锅炉燃烧。生物质燃料的燃烧不仅能够减少煤炭的消耗量,而且还能降低二氧化硫等污染物的排放,根据生物质燃料的特性,对锅炉的燃烧系统进行适当改造,促使生物质燃料的稳定燃烧和高效利用。还可以对独立的生物质锅炉系统进行设计,尤其对生物质资源丰富的地区,实现对生物质能的单独利用,以此来提高能源的可再生比例。太阳能也是一种清洁无污染的能源(如图 2 所示),能够与中小型热电站形成互补运行模式,在热电站厂区内、周边合适区域安装太阳能光伏板,利用太阳能发电补充热电站的电力供应,减少外购电或自发电的能耗,还可以利用太阳能集热系统,利用太阳能加热锅炉给水或供热循环水,降低锅炉的热负荷需求。由此可以看出,太阳能与热电站的协同运行,能够提高能源供应的灵活性和经济性,以此来降低对传统能源的过度依赖。
图2 太阳能的利用

3 节能技术在中小型热电站设计中的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
首先,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 源消耗和运营成本,对核心设备的节能优化,能够提高燃料利用率 能技术的应用,有利于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促使热电站的收益 人工操作成本,优化运行参数,以此来降低设备维护成本。其次, 污染物排放,降低对环境的影响,其中高效燃烧技术的应用,有利于减少 完全燃烧 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的排放,而低氮燃烧器则能够降低氮氧化物的排放量。
4 结语
中小型热电站设计中,对节能技术的合理利用,不仅能够实现能源高效利用,而且还能够降低运营成本。在设计过程中要结合热电站的实际情况,合理利用系统集成、智能控制、新能源融合等多种节能技术,以此来实现节能效益、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刘欣 .TD3 算法在热电站温度调节中的研究与应用 [J]. 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 ,2024,14(12):123-125.
[2] 王春 . 化工企业自备热电站风机节能改造措施 [J]. 化学工程与装备 ,2023,(08):186-188.
[3] 杨同飞 . 热电企业一体化节能监控优化平台的应用 [J]. 齐鲁石油化工 ,2020,48(02):162-166.
[4] 覃家俭 . 热电站节能设计 [J]. 广西节能 ,2020,(02):32-33.
作者简介:谢德华,男,汉族,硕士研究生,湖南,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中小型热电站设计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