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创新与实践探索
黄青
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湖南衡阳421002
摘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党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深入探讨高校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分析当前存在的问题,从融合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机制创新路径,并结合实际案例阐述实践探索经验,旨在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校党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创新;实践探索
一、高校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高校党建的重要作用
高校党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具有政治引领、思想教育、组织保障等重要作用。通过加强党组织建设,开展党员教育管理,能够确保高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二)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与目标
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目标,旨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和创业就业所需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它不仅包括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沟通交流、风险意识等非智力因素。
(三)党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在联系
高校党建与创新创业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具有一致性,都是为了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创新创业教育则是党建工作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载体,通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党性修养和综合素质。
二、高校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融合深度不足
部分高校存在党建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两张皮”的现象,未能充分发挥党建在思想引领、组织协调等方面的优势,两者在目标设定、内容安排、活动组织等方面缺乏有效的融合。例如,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没有充分融入党建元素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导致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缺乏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社会责任感。
(二)保障机制不完善
在组织领导方面,一些高校尚未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机制,缺乏专门的组织机构和人员负责统筹协调,导致工作推进不力。师资队伍方面,既懂党建又熟悉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相对匮乏。
(三)评价体系不健全
目前,高校对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往往侧重于学生的创业成果,如创业项目数量、融资额度等,而忽视了对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思想道德素质、社会责任感、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三、高校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机制创新
构建党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机制
1.思想融合:将党建思想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相结合,在创新创业课程中融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2.组织融合:加强党组织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组织协调作用,成立由学校党委领导,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创新创业学院等部门参与的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规划和协调各项工作。在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中建立临时党支部或党小组,发挥党员学生的先锋模范作用,带动团队成员共同进步。
3.资源融合:整合党建资源和创新创业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利用党建平台,邀请优秀党员企业家、校友等担任创新创业导师,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和实践机会;将党组织的活动场地、教育资源等用于创新创业教育,举办党建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讲座、培训、竞赛等活动。
完善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保障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工作机制,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协同配合、全员参与的工作格局。将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定期研究和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既懂党建又熟悉创新创业教育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加强对现有教师的培训,组织他们参加党建理论学习和创新创业教育专题培训,提高他们的政治素养和创新创业教学能力;另一方面,引进具有丰富创业经验和党建工作经验的校外人才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师资队伍。同时,建立教师参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激励机制,将教师在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工作成果纳入职称评审、绩效考核等体系,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
1.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涵盖思想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创业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多个维度的评价指标体系。在思想道德素质方面,考察学生的政治觉悟、理想信念、职业道德等;在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方面,关注学生的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市场洞察力等;在社会责任感方面,评估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对社会、环境、消费者等的责任意识和贡献。
2.丰富评价主体:引入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包括学校教师、企业导师、社会专家、学生自身等。学校教师主要评价学生在课程学习、项目实践等方面的表现;企业导师从市场需求和企业实践的角度评价学生的创业项目和创业能力;社会专家可以对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创业项目的社会效益进行评价;学生自身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促进自我提升。
3.注重过程性评价:改变以往只注重结果评价的方式,加强对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项目策划、团队组建、资源整合、问题解决等环节的表现,及时发现学生的优点和不足,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和反馈。同时,建立评价结果反馈机制,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学生和相关部门,为学生的成长和改进提供参考,为学校优化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提供依据。
四、高校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以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来为例
学校党委高度重视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将党建工作与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在思想融合方面,将红色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创新精神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创业意志。在组织融合方面,在学生创业团队中建立党小组,发挥党员学生的模范带头作用,带动团队成员积极参与创新创业活动。在资源融合方面,利用学校党建活动室、会议室等场地,举办创新创业沙龙、讲座等活动,为学生搭建交流学习的平台。
五、结论
高校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通过构建融合机制、完善保障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实现党建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在实践探索中,各高校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创新工作模式和方法,充分发挥党建的引领作用,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不断完善高校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长效机制,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另玲,张爽."双创"背景下高校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路径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3(12):81-83.
[2]李华,刘畅。高校党建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机制构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3,43(21):33-35.
[3]陈晓明,王晓燕。新时代高校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等教育,2022(24):56-58.
[4]赵强,孙悦。高校党建引领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创新与路径选择[J].黑龙江高教研究,2022(11):112-115.
作者简介:黄青,1991年7月出生,最高学历:本科,职称:讲师,湖南财经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会计学院就业干事兼组织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