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环网络销售:网络安全监管的挑战与对策研究
陈春利 孙啸宇 尤哲欧 曹越 李响
江苏警官学院
摘要:随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食品、药品和环境相关产品(简称“食药环”)的网络销售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这种新型销售模式在带来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网络安全监管挑战。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当前食药环网络销售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问题,深入探讨了监管体系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研究发现,食药环网络销售安全风险具有复合性特征,既涉及传统产品质量安全,又包含网络空间特有的数据安全风险。研究建议构建“技术+制度+共治”的三维监管体系,为完善我国食药环网络销售安全监管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食药环销售;网络安全;监管体系;数据治理;协同治理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交易规模持续扩大。根据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食品、药品和环境相关产品的网络销售占比逐年提升,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10万亿元大关。这种快速发展的态势在促进消费升级、便利群众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多安全隐患。2022年曝光的“拼多多毒芹菜事件”是一个典型案例,这一事件充分暴露出食药环网络销售面临的双重安全挑战:既要确保实体产品质量安全,又要防范网络空间的数据安全风险。
一、食药环网络销售的安全风险特征分析
(一)复合性安全风险日益凸显
食药环网络销售的安全风险具有明显的复合性特征。首先,作为特殊商品,食品、药品和环境相关产品本身就具有严格的质量安全要求。以药品为例,我国《药品管理法》明确规定,药品网络销售者必须取得相应资质,处方药销售还需经过专业药师审核。然而在实践中,不少网络销售平台为追求交易量,放松了对入驻商家资质的审核,导致无证经营、虚假宣传等问题频发。其次,网络销售特有的数据安全问题也不容忽视。在交易过程中,平台会收集大量用户个人信息。这些数据一旦泄露或被滥用,将造成严重后果。2023年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食药环类电商平台的数据泄露事件同比增长35%,其中医疗健康数据成为黑客攻击的主要目标。
(二)技术性风险持续升级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食药环网络销售面临的技术性风险也在不断升级。一方面,新型网络犯罪手段层出不穷。不法分子利用深度伪造技术制作虚假产品检测报告,通过“AI换脸”冒充专业医师进行药品咨询,这些都给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另一方面,平台自身的技术漏洞也屡见不鲜。2023年某知名跨境电商平台就因系统漏洞导致20万条婴幼儿配方奶粉购买信息泄露,其中包括大量消费者的住址、联系方式等隐私数据。
值得注意的是,区块链、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在食药环领域的应用仍显不足。虽然部分头部平台已开始尝试建立产品溯源系统,但整体覆盖率不足30%,且不同平台间的数据标准不统一,难以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
二、现行监管体系的主要困境
(一)法律法规衔接不畅
当前我国食药环网络销售监管面临的首要问题是法律法规的衔接不畅。《食品安全法》《药品管理法》《环境保护法》等实体法与《网络安全法》《电子商务法》等网络监管法律之间存在明显的“断层”。以数据存储要求为例,《食品安全法》第62条规定食品经营者应当建立进货查验记录制度,记录和凭证保存期限不得少于产品保质期满后六个月;而《网络安全法》第21条则要求网络运营者采取数据分类、重要数据备份和加密等措施。这两部法律对数据存储的具体要求存在差异,给企业合规带来困扰,也给监管执法造成障碍。
(二)监管技术相对滞后
与快速发展的网络技术相比,监管技术的更新明显滞后。目前监管部门主要依靠人工抽查和关键词过滤等传统手段,难以应对海量的网络交易数据。以直播带货为例,2023年某直播平台销售含西布曲明减肥药事件中,不法商家使用“小绿盒”等暗语规避监管,传统的关键词过滤系统完全失效。相比之下,欧盟已建立基于人工智能的实时监测系统,能够自动识别可疑交易行为,其监管效率显著提升。
(三)协同机制亟待完善
食药环网络销售监管涉及市场监管、网信、公安、药监等多个部门,但各部门间的协同机制尚不完善。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2023年的调研数据,不同监管部门之间的数据共享率不足40%,形成了严重的“信息孤岛”。在实际执法过程中,经常出现多头监管或监管真空的情况。例如,对于网络销售环保产品的虚假宣传行为,市场监管部门负责广告监管,生态环境部门负责产品标准认定,网信部门负责网络内容管理,这种分散的监管模式严重影响了执法效能。
三、网络安全监管的优化路径
(一)构建智能监测系统
借鉴浙江“浙食链”的成功经验,建议构建全国统一的食药环网络销售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应当包含三个核心模块:
1.商品画像系统: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NLP)自动识别商品描述中的违规关键词,如“特效”“根治”等夸大宣传用语;2.风险预警模型:基于历史违法数据训练机器学习算法,实现对高风险商家的精准识别;3.电子取证固证模块:确保监管过程中获取的证据符合《电子签名法》的要求,为后续执法提供有力支撑。
(二)创新监管沙盒机制
建议在海南自贸港等地区试点“食药环电商监管沙盒”,为创新监管模式提供试验空间。在沙盒内,允许企业测试两项关键技术:
1.隐私计算技术在处方药销售中的应用:实现在保护患者隐私的前提下完成电子处方审核;2.碳足迹标签的数字水印技术:确保环保产品的真实性可验证。
通过监管沙盒机制,可以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鼓励技术创新,探索适应新业态的监管模式。
(三)完善多元共治体系
构建“政府—平台—消费者”三位一体的协同治理体系至关重要:
1.政府层面:建立食药环网络销售负面清单动态更新制度,及时将新型违法行为纳入监管范围;2.平台层面:实施“红黄蓝”信用分级管理制度,对高风险商家采取限制流量、提高保证金等措施;3.消费者层面:开发“一键举报”区块链存证小程序,鼓励公众参与监督,同时确保举报信息的真实性和不可篡改性。
四、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食药环网络销售的安全风险特征和监管困境,提出了针对性的优化建议。研究认为,完善食药环网络销售安全监管需要多管齐下:
1.加快立法进程:推动《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出台,明确食药环数据的分类标准和保护要求。建议设立专门的数据分类目录,对处方信息、健康检测数据等敏感信息实施重点保护。
2.建设国家监测平台:整合各部门监管数据,实现“以网管网”的目标。平台应当具备实时监测、风险预警、证据固定等核心功能,为基层执法提供技术支持。
3.培育第三方审计机构:完善合规认证体系,鼓励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形成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良性互动机制。
需要指出的是,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食药环网络销售的安全监管将面临新的挑战。监管部门需要保持敏锐的洞察力,及时调整监管策略,确保监管效能与行业发展同步提升。
参考文献:
[1]张卫东,李雪峰.网络食品药品销售安全监管的困境与突破[J].中国行政管理,2023,39(5): 78-85.
[2]王立华,陈昊明.欧盟GDPR框架下敏感数据保护对我国食药监管的启示[J].法学研究,2022,44(3):112-125.
本文系2024年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计划“食品药品的网络销售: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监管”(202410329064Y)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