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在核心素养视角下的跨学科整合
张文昊
内蒙古自治区 呼伦贝尔市 鄂伦春自治旗 实验小学
摘要: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改革进程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聚焦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致力于提升学生的数字技能、问题解决能力及协作创新意识。教学实践中,教师需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构建"学用相长"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化知识理解,更能推动其自主探究与创新能力的发展。跨学科整合作为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打破了传统学科边界,促使学生在知识融合中实现迁移应用与思维拓展。这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需通过深度研读教材、整合多学科资源,构建连贯的知识体系,为学生创设一体化学习生态。本文旨在探讨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跨学科教学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跨学科融合;核心素养;探究分析
引言:传统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多以讲授法为主,学生在理论学习后仅开展浅层次操作练习,难以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限制了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推进,教师亟需更新教学理念,认识到小学阶段是培养信息素养与综合能力的黄金时期。基于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开展跨学科教学,将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知识有机融合,既能帮助学生构建系统化知识框架,又能激发学习潜能,提升知识理解深度与思维广度。通过创设真实情境下的跨学科学习任务,学生在解决复杂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融会贯通与灵活运用,真正达成核心素养培育目标。
一、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深度融合,构建文化浸润课堂
传统小学信息技术课堂常陷入"知识灌输+基础操作"的单一模式,机械性的教学内容容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倦怠,尤其对于初次接触信息技术的小学生而言,缺乏吸引力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制约教学效果的提升。在核心素养导向下,跨学科融合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路径。语文学科作为各学科的基石,其丰富的文化资源和语言素材,为信息技术课堂注入新活力提供了可能。
教师可以将小学语文课程中的经典文本、传统文化元素等作为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资源。例如,在教授文档编辑软件时,以古诗词为主题,引导学生运用文字排版、图文混排等技术制作电子诗集;结合神话故事单元,指导学生利用多媒体工具创作数字故事[1]。这种教学方式将信息技术操作与语文学习有机结合,学生在完成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信息技术技能,还加深了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同时,通过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素材整理与创作,学生能够探索不同的表达形式,逐步形成个性化的写作风格,实现语言运用能力与信息处理能力的协同发展。
二、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有机融合,培育学生思维品质
小学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主要聚焦基础知识与技能,但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过于关注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事实上,信息技术与数学学科在逻辑推理、数据分析等方面具有天然的契合性,通过跨学科融合能够有效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数学作为培养逻辑思维的重要学科,其蕴含的计算原理、统计方法等知识,为信息技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内容资源。在数据处理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数学统计知识,指导学生运用电子表格软件对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制作统计图直观呈现数据规律;在编程教学中,融入数学算法思想,引导学生设计程序逻辑,解决实际问题。这种融合式教学不仅丰富了信息技术课程内容,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起数据意识和计算思维,学会运用数字化手段解决现实问题。通过将抽象的数学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信息技术实践,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逻辑思维能力也得到显著提升,为未来的自主学习和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2]。
三、信息技术与音乐学科协同融合,拓展美育实践路径
在核心素养导向的教育体系中,五育并举的育人目标要求学科教学打破边界,实现知识与素养的多维发展。小学音乐课程作为美育教育的重要载体,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够为学生创造更具创新性的艺术实践空间。传统音乐教学往往局限于演唱、乐器演奏等常规形式,而信息技术的介入,则为音乐创作与欣赏提供了全新视角。教师可依托音乐制作软件与多媒体技术,将音乐理论与信息技术实践相结合。例如,在学习音乐节拍、旋律创作时,引导学生运用数字音频编辑工具,通过调节节奏、叠加音效等操作,创作出个性化音乐作品;在欣赏经典乐曲时,借助可视化频谱分析软件,将抽象的音乐元素转化为直观的动态图像,帮助学生理解音乐结构。这种跨学科教学模式,不仅能让学生掌握音乐创作的数字化手段,更能激发艺术想象力与创新思维。学生在自主创作过程中,既深化了对音乐知识的理解,又提升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实现美育与信息素养的协同发展。
四、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创新融合,培育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关键时期。传统科学教学中,受实验条件限制,部分具有危险性或现象不明显的实验难以开展,单纯依赖视频演示的教学方式,也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在核心素养背景下,信息技术与科学教育的深度融合,为解决这一难题提供了新途径。通过引入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展沉浸式科学探究。例如,在实验教学中,利用模拟软件进行具有危险性的酸碱反应实验,学生既能观察到完整的实验现象,又避免了安全风险;在光学实验中,借助虚拟实验室精确调节实验参数,使原本不易观察的光学现象可视化。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保障了实验教学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更赋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学生可以反复调整实验条件,观察变量变化,在试错过程中深化对科学原理的理解。此外,跨学科融合还可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创新实践。教师可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运用编程工具设计个性化实验流程,或利用3D建模软件改进实验装置。这种自主设计与实践的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培养了科学探究精神与创新思维[3]。通过将抽象的科学原理转化为可操作的数字化实践,学生得以站在"小科学家"的视角进行探索,在提升问题解决能力的同时,构建起系统的科学认知体系,为未来的深度学习与创新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总结:
综上所述,跨学科融合作为一种创新教学模式,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展现出显著的实践价值。该模式通过打破学科壁垒,将信息技术与多学科知识有机整合,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知识理解的深度与广度。在跨学科学习情境中,学生得以运用多元思维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意识与综合实践能力。为打造高效课堂,教师需立足核心素养培育目标,深度挖掘各学科间的知识关联,创设丰富的融合式学习场景。通过系统化的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提升信息素养与问题解决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颜美亚.小学信息技术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应用[J].天津教育,2024(19):108-110.
[2]侯佳庆.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信息技术跨学科主题学习设计研究[J].新课程研究,2024(18):125-128.
[3]傅艳.新课标下小学信息技术教师跨学科教学能力发展路径探索[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4(12):8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