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赋能下地方媒体内容生产模式的创新与实践研究
邓赛
陆良县融媒体中心 655600
引言
地方媒体作为区域信息传播的主阵地,承担着连接政府与民众、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要职责。然而,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迭代,地方媒体传统内容生产模式逐渐显露短板:记者采编任务繁重导致深度报道不足,内容偏向政务信息而缺乏民生视角,传播方式单一难以吸引年轻用户。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可能,通过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地方媒体能够实现内容生产的智能化、个性化与高效化。研究人工智能赋能下地方媒体内容生产模式的创新与实践,对推动地方媒体转型升级、增强区域舆论引导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人工智能赋能地方媒体内容生产的创新维度
(一)内容采集:拓宽信息来源与增强感知能力
人工智能技术打破了传统记者“点对点”的信息采集模式,通过多维度技术应用拓宽内容来源。基于大数据的舆情监测系统可实时抓取区域内政务动态、民生热点、突发事件等信息,自动生成线索清单并按热度排序,如某地级市融媒体中心的“舆情雷达”系统,每日从政务网、社交平台、社区论坛等渠道筛选有效线索 200 余条,使记者选题效率提升 40% 。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应用则增强了现场感知能力,无人机航拍结合图像识别技术,可快速生成城市建设、灾害救援等事件的全景影像报道;安装在社区、商圈的智能摄像头,能通过行为识别捕捉文明创建、交通管理等民生场景,为记者提供鲜活素材。这些技术不仅延伸了信息采集的触角,还能及时发现传统采访中易被忽略的细节。
(二)内容加工:提升生产效率与优化呈现形式
人工智能在内容加工环节的应用,实现了从“人工主导”到“人机协同”的转变。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支持的智能写作系统,可自动生成结构化信息稿件,如财报解读、赛事快讯、天气预警等。在内容优化方面,智能剪辑工具能根据语义分析自动选取视频素材中的关键片段,搭配字幕与背景音乐生成短视频,适应移动端传播需求;语音合成技术将文字报道转化为方言版音频,如四川某地方媒体为老年用户提供川话新闻播报,收听率提升 25% 。
(三)内容分发:实现精准推送与增强用户互动
人工智能驱动的个性化分发机制,解决了地方媒体“一刀切”的传播弊端。基于用户画像的推荐算法,可根据用户的阅读习惯、关注领域、地理位置等标签,在 APP、微信公众号等平台推送定制化内容,如向宝妈群体优先推送学前教育政策,向创业者重点展示惠企措施。智能互动技术则增强了用户参与感,聊天机器人以虚拟主播身份与用户实时对话,解答政务咨询、收集民生诉求,如杭州某区融媒体中心的“小融”机器人,日均处理市民提问 500 余次,成为连接媒体与受众的“智能桥梁”;情感分析技术通过解读用户评论的情绪倾向,帮助编辑调整报道角度,使内容更贴合民众需求。
二、地方媒体内容生产模式创新的实践路径
(一)构建“人机协同”的生产流程
地方媒体需建立人工智能与采编团队分工协作的新流程,明确技术与人力的优势边界。人工智能负责标准化、重复性工作,如信息抓取、基础写作、数据统计等,释放人力投入深度报道与创意策划;记者编辑则聚焦内容的价值判断、情感表达与舆论引导,如智能系统生成初稿后,记者补充采访细节、挖掘人文故事,使报道既有数据支撑又有人情温度。某省市级媒体的“AI+ 采编”流程显示,人机协同模式下,深度报道的生产周期从 7 天缩短至 4 天,同时报道中民生案例的占比从 30% 提升至 65% 。
(二)打造“数据驱动”的选题策划体系
地方媒体应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区域特色选题,增强内容的贴近性与独家性。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数据,识别区域内的高频关注话题,如学区划分、物价波动、医疗资源等,据此制定阶段性报道计划;结合地方经济、社会数据,预测潜在热点,如通过分析企业注册量、就业数据变化,提前策划“返乡创业”系列报道。某县级媒体运用大数据分析发现,本地用户对“乡村旅游”的搜索量季度增长 80% ,随即推出“一村一景”系列报道,结合智能航拍与记者实地采访,展示乡村特色资源,带动多个村庄旅游收入增长。
(三)开发“场景适配”的传播产品矩阵
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开发多样化传播产品,满足不同场景下的用户需求。针对通勤场景推出“音频新闻胶囊”,智能系统根据用户通勤时长(5-30 分钟)剪辑对应长度的语音报道;面向社区场景设计“邻里议事厅”小程序,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整理居民讨论内容,形成“民生热点榜”并推送相关报道;为政务服务场景开发“政策解读机器人”,用通俗语言解读医保、社保等政策文件,并关联本地案例报道。江苏某地级市媒体打造的“场景化传播矩阵”,覆盖政务大厅、社区服务中心、公交地铁等 10 类场景,使内容触达率提升 50% ,其中“政策解读机器人”的使用人次突破10 万,有效解决了政策信息传播“最后一公里”问题。
三、地方媒体内容生产创新的现实困境与优化策略
(一)面临的主要挑战
地方媒体在人工智能应用中存在三方面突出问题。技术层面,中小城市媒体资金有限,难以负担高端智能系统的研发与维护成本,部分县级融媒体中心使用的智能写作系统功能单一,仅能生成简单通知类稿件。人才层面,缺乏既懂新闻业务又掌握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现有采编人员对算法原理、数据解读等知识储备不足,导致智能工具的应用停留在基础层面。伦理层面,人工智能可能带来内容同质化风险,如多平台使用同一算法推荐选题,导致区域内媒体报道重复率上升;数据采集过程中还可能涉及用户隐私,如智能摄像头拍摄的社区画面若使用不当,会引发民众反感。
(二)针对性优化策略
针对技术困境,地方媒体可采取“联盟共享”模式,由省级媒体统筹搭建人工智能技术平台,向地市级、县级媒体开放接口,降低单个媒体的使用成本;同时争取地方政府专项资金支持,重点投入与民生服务相关的智能项目,如舆情监测、政策解读等系统。人才培养方面,实施“双向培训”计划,邀请技术公司专家开展算法应用培训,选派骨干记者到高校学习数据新闻制作。伦理规范上,建立人工智能应用准则,明确智能系统生成内容需标注来源,设置人工审核环节防止同质化;规范数据采集范围,对涉及居民生活的场景拍摄实行“告知 + 授权”机制,保护用户隐私。
结语
人工智能技术为地方媒体内容生产模式创新提供了强大动力,通过在采集、加工、分发环节的深度应用,地方媒体能够提升生产效率、增强内容贴近性、拓宽传播渠道,逐步破解发展困境。然而,技术应用并非简单的工具替换,而是需要重构“人机协同”的生产流程、建立“数据驱动”的策划体系、打造“场景适配”的传播矩阵,同时应对技术成本、人才短缺、伦理规范等挑战。
参考文献
[1] 刘艳丽 . 以强链接做汇聚,推进地方媒体生产传播重构——《2025蛇年春节 AI 音乐晚会》带来的启示 [J]. 中国广播影视 ,2025,(15):82-85.
[2] 冉海浪 . 人工智能语境下的媒体记者能力转型 [N]. 企业家日报 ,2025-07-14(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