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金银首饰加工设计技艺传承与创新
冯晶冰
南京雷音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江苏 南京 210046
金银首饰在我国拥有超过五千年的历史,金和银从商周时期的装饰到明清民间的婚嫁饰品,自身的工艺演变映射着我国社会审美变迁。传统的金银首饰加工技艺如錾刻、花丝镶嵌、鎏金等是民族文化基因的载体。但当前金银首饰市场机械化生产,年轻一代的从业者流失,许多精妙的技艺濒临失传。本文系统的梳理了金银首饰传统技艺特征,探讨技艺创新路径,推动传统金银首饰产业焕发新生。
一、传统金银首饰加工工艺特点
金银贵金属具有延展性强、熔点适中、化学性质稳定等特性,以花丝镶嵌工艺为例,匠人需要将金银条反复拉制,最终得到比发丝更细的金属丝。只有足够纤细的金属丝,才能通过“填丝累砌”技法编织出如蝉翼般轻盈的镂空结构。不同的金属工艺与材质特性的适配性,在加工流程中形成精密的分工体系。锤揲工艺利用金银的延展性反复捶打使器型逐渐成型,常用于制作胎体厚重的首饰。錾刻工艺则依赖金属的塑性记忆,在首饰表面刻划出深浅不一的纹样。因为金银矿石常伴有杂质,古人了发明“灰吹法”提纯技术,将含银量从 50% 提升至 99% 以上。而对于无法完全去除的微量杂质,匠人则使用了“点翠”、“错金”等工艺,将其转化为设计元素——如博物馆藏的清代银鎏金点翠簪利用银胎表面的微量铜元素,使翠羽呈现出更鲜亮的孔雀蓝色[1]。
传统首饰纹样中的龙凤、牡丹、寿桃等主题反复出现,其已经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视觉载体。如“缠枝莲”纹样循环往复的造型隐喻生命的繁衍,符合金银材质延展不绝的特性。传统的首饰纹样遵循严格的构图比例,如“三停九似”的龙纹绘制法要求头部、身躯、尾部长度比例精确,此种规范性确保文化符号在传播过程中不失真。某些工艺本身已成为文化符号,如鎏金工艺的光泽被赋予“金玉满堂”的寓意,錾刻工艺的力度感则暗合“精雕细琢”的匠人精神。以“福禄寿”三星像为例,虽然人物身份固定,但匠人可通过服饰褶皱的疏密、面部表情的微调塑造出或神仙庄重或慈祥的不同气质。
在金银首饰的地域差异艺术设计中,北方工匠常用“拉丝板”金属拉制工艺,而南方匠人更倾向使用“拉丝棍”,因为在北方干燥气候下金属更易脆断,拉丝板分段加工能减少此种损耗。京城银楼偏爱繁复满工的风格,一件首饰集锤揲、錾刻、鎏金等数种工艺于一体;苏州匠人则擅长“简中见繁”,常以单色银胎配合精细錾刻,营造出首饰表面“清水出芙蓉”的雅致感。福建地区的“错金银”工艺将金银丝嵌入首饰胎料的基底,此种技法源于当地丰富的铜矿资源;云南的“乌铜走银”工艺则利用当地特有铜合金氧化变黑的特性,形成银纹与黑底的强烈对比。
二、传统金银首饰加工设计技艺传承现状
传统的工匠多采用师徒制传承模式,但年轻一代对艰苦学艺过程缺乏耐心,导致老艺人“带不动、传不下”。且金银市场的“机制首饰”凭借成本优势占据主流市场,手工金银首饰制品因价格高昂、周期长逐渐退守高端定制领域。多数的从业者局限于首饰复刻传统纹样,对现代审美需求反应滞后。虽然部分受益人尝试合作,但存在新文化解读浅表化、新工艺应用僵化等问题[2]。
三、传统金银首饰加工设计技艺创新策略
(一)设计理念创新
我国传统的金银首饰设计长期陷入“纹样搬运”的窠臼,龙凤呈祥、福禄寿喜等符号被简单复制粘贴于各类饰品表面。这种首饰的设计模式过度重复导致审美疲劳,使传统的首饰设计工艺沦为“文化贴纸”。以婚庆首饰为例,设计师考虑到现代年轻人更青睐简约的风格。设计师解构“龙凤呈祥”内涵,将龙鳞转化为几何棱面切割工艺,凤羽演变为流动的曲线镂空结构,保留了我国“阴阳调和”的哲学意蕴,符合现代人极简美学的审美趋势。此种转译不是颠覆性的改造,而是对文化母题的创造性转述,如同将文言文翻译为现代白话。首饰的花丝镶嵌工艺的纤细柔美特质适合演绎江南水乡的朦胧意境;錾刻工艺的刚劲线条则能表现北方游牧文化的豪迈气魄。设计师应像文化考古学家般梳理传统金银首饰的工艺与文化对应关系,以当代设计语言实现重组。如将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飘带转化为金银丝的螺旋结构,保持了金银首饰的工艺可行性[3]。
(二)工艺技术创新:传统技法与现代科技融合
工艺创新并非要取代手工技艺,而是通过技术赋能拓展表现边界。在首饰的粗坯成型阶段设计人员使用 CNC 数控机床可替代手工捶打,实现首饰细节毫米级精度的器型塑造。传统失蜡铸造需经过数十道工序,周期长达数月,设计师借助金属 3D 打印直接将设计文件转化为实体,大幅缩短了新品首饰的研发周期。但技术替代需守住工艺本质,在金银首饰打印银胎后仍坚持由匠人进行手工鎏金与做旧处理,确保器物表面呈现自然温润的包浆感。将传统金银首饰附上纳米镀膜技术,使银饰表面能呈现媲美黄金的色泽稳定性,解决了传统银器易氧化的痛点。
(三)营销模式创新:构建体验式消费场景
在电商的冲击下线下的实体店需要从销售终端转型为文化体验空间,老字号的金银首饰品牌在门店设置透明的工坊,消费者可以隔着玻璃观看匠人錾刻过程,甚至预约参与简单的金银首饰捶打体验。首饰店搭配 AR试戴技术让消费者通过手机摄像头预览首饰佩戴效果,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非遗溯源,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查看作品从设计到制作的完整链条。如银饰品牌与网游联名推出“敦煌主题”的限定款首饰系列,将神女飞天的形象转化为金银首饰的外观,使传统工艺触达年轻群体[4]。
(四)人才培养创新:构建多元化传承体系
传统学徒制“三年打杂,五年出师”的培养周期不适应现代的行业发展节奏,当地的职业院校与老字号合作开发模块化课程,将錾刻、花丝等核心技艺拆解为技能单元,学徒通过考核即可获得工艺等级证书。线下的工作室聘请工业设计师担任创意总监,主导的“机械朋克”系列设计思路将齿轮元素融入金银首饰传统的累丝工艺。当地相关部门举办“大国工匠”的纪录片拍摄、非遗技艺竞技真人秀等活动,改变年轻受众群体“手艺人= 体力劳动者”的刻板印象。年轻匠人可以如设计师般获得关注度,金银首饰的工艺创新成果获得专利保护,传统的技艺自然能吸引更多优质人才流入。
结束语:
我国传统金银首饰的加工设计技艺创新本质是文化记忆与现代审美需求的对话,手艺匠人要守护手工金银首饰的工艺精髓,以开放姿态拥抱新的技术变革。构建“活态传承 + 创新驱动”的双轮模式,让千年金银首饰技艺在当代审美中绽放新光,实现从“博物馆藏品”到“生活美物”的真正蜕变。
【参考文献】
[1] 张燕芬 .花丝玲珑肖翘天真 : 明代江南金银首饰的材质 , 工艺与设计特点 [J]. 中国艺术 , 2024(2):84-93.
[2] 牟海霞 . 基于明代女性金银首饰设计风格探讨——以兰州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为例 [J]. 收藏与投资 , 2024, 15(11):19-21.
[3] 李黄开春 . 北部湾地区金银饰文化基因初探——以合浦金银首饰为例 [J]. 天工 , 2023(13):9-11.
[4] 梁由之 , 张一 , 李亚西 , 等 . 漆艺首饰流变与设计实践研究 [J]. 艺术科技 , 2024, 37(2):158-160.
作者简介:冯晶冰(1986-04);女;汉族;省常州人;大学本科 ;研究方向:金属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