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程管理及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分析
陈浩
武汉市万科房地产有限公司 421003198208050539
第一章 引言
近年来,我国建筑行业在城镇化进程加速和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投入的驱动下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至 2025 年,建筑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但伴随着市场规模扩大,工程质量问题逐渐显现。从实践来看,部分工程项目仍存在施工流程不规范、材料验收流于形式、进度管控失衡等现象,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工程效益,更可能埋下安全隐患。特别是在当前建筑业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传统管理方式与新技术的融合不足进一步放大了管理效能与质量要求之间的落差。
第二章 建筑工程管理的关键要素分析
2.1 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内容与流程
建筑工程管理作为保障项目顺利实施的核心环节,其内容涵盖从前期准备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动态管控。在当前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管理流程已逐步由传统粗放模式向精细化、标准化方向演进。具体而言,其主要内容可分为四大模块:组织管理、进度管理、成本管理与质量管理,各模块相互关联形成闭环管理体系。
成本管理贯穿于招投标至结算的全周期,关键在于构建“目标成本 -过程控制 - 核算分析”三位一体的管控体系。材料费控制需建立从供应商评估到现场耗用追踪的完整链条,人工成本优化则依赖于科学的劳务分包模式与绩效激励机制。当前行业实践中,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金融平台正逐步应用于建材采购环节,为成本透明化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上述管理内容通过信息化管理平台的集成应用形成有机整体。典型流程表现为:项目启动后同步搭建数字化管理框架,各专业数据通过物联网设备自动采集,经云端分析后反馈至决策端,最终形成“数据驱动 - 智能决策 - 精准执行”的良性循环。这种系统化管理模式既能满足传统工程的质量控制需求,又能适应装配式建筑、绿色建筑等新型建造方式的技术特点。
2.2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常见问题及对策
建筑工程管理实践中存在的典型问题主要表现在组织体系、执行过程和技术应用三个层面。从组织层面看,部分项目仍存在管理架构松散现象,表现为部门职责边界模糊、信息传递链条过长。这种情况容易造成施工指令执行偏差,特别是在多工种交叉作业时,常出现工序衔接不畅或责任推诿问题。人员管理方面,施工队伍流动性大与专业技能不足形成叠加效应,部分劳务人员对施工规范理解不深,导致工艺标准执行走样。王从军的研究发现,未经系统培训的作业人员在进行钢筋绑扎、模板支设等关键工序时,其操作合格率明显低于受过专业培训的群体[2]。
执行过程中的突出问题集中在材料与进度管理环节。材料管控常见“重采购轻验收”现象,部分项目对进场材料的质量证明文件核查不严,复检抽检制度流于形式。这种情况在 2025 年装配式建筑推广背景下更为凸显,预制构件的连接精度与防水性能若未在进场时严格把关,将直接影响整体施工质量。进度管理则暴露出计划编制与实际脱节的问题,部分项目过度依赖经验估算而非科学的工程量测算,导致资源配置失衡。特别是在雨季施工或特殊地质条件下,缺乏针对性的预案常造成工期延误。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2025 年新修订的《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对参建各方责任作出更明确规定,这为管理改进提供了制度保障。实践中应注重将标准规范要求转化为可执行的操作手册,通过可视化交底、样板引路等方式确保管理要求落地。未来随着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完善,工程管理问题的预防与处置将更加精准高效。
第三章 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研究
3.1 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
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体系涵盖从准备阶段到竣工验收的全过程控制手段,其有效性直接影响工程实体质量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从技术实施层面来看,当前主流控制技术可分为工艺标准化控制、材料性能控制、检测技术应用三大类,各类技术需根据工程特点进行针对性组合应用。
工艺标准化控制是保障施工质量的基础性技术,其核心在于将抽象的设计规范转化为可操作的作业指导。以混凝土浇筑为例,需建立从配比设计、运输控制到振捣养护的完整工艺链控制标准。李娜的研究证实,施工工艺对施工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特别是在钢结构焊接、防水层施工等关键工序中,工艺参数的微小偏差可能导致质量缺陷的级联放大。2025 年推广的“工艺数字孪生”技术,通过虚拟仿真预先验证工艺可行性,能有效减少现场试错成本。在实施过程中,应重点把控技术交底环节,采用三维动画、AR 可视化等新型交底方式,确保作业人员准确理解工艺要点。
未来技术发展方向将更加注重预防性控制能力的提升。通过施工模拟技术预判质量风险点,利用机器学习分析历史质量数据建立预测模型,以及开发具备自诊断功能的智能建材等创新手段,都将推动质量控制从“事后纠偏”向“事前预防”转变。特别是在绿色建筑和智能建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质量控制技术还需适应新型节能材料、智能设备的特殊要求,形成更全面的技术标准体系。
3.2 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实施策略
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实施策略需要从组织体系、过程管理和技术支持三个维度协同推进,形成系统化的质量控制网络。在组织体系方面,应建立“项目负责人 - 质量专员 - 班组质检员”三级管理架构,明确各岗位的质量责任。丁大勇在研究中强调,更新质量管理理念是提升控制效果的前提,这要求将质量控制从传统的“事后检查”转变为“全过程参与”,通过每日班前会、工序交接检查等机制,使质量意识渗透到每个施工环节。
过程管理策略重点强化三个关键环节:事前交底、过程监督和验收评估。事前交底应采用“图文结合 + 实物样板”的方式,对防水工程、钢筋绑扎等关键工序进行可视化技术交底,确保作业人员准确掌握施工标准。过程监督需落实“三检制”,即自检、互检和专检相结合,特别加强对隐蔽工程的旁站监督。验收评估环节则要建立“问题清单 - 整改通知 - 复查确认”的闭环流程,利用移动终端实时记录质量问题并跟踪整改进度。刘森指出,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需要形成完整的建设发展策略体系,这种闭环管理模式能有效避免质量问题的重复发生。
通过上述策略的系统实施,可以构建起覆盖全员、全过程、全要素的质量控制网络。实践表明,将标准化管理要求与信息化技术手段有机结合,能够显著提升质量控制效率和精准度。未来随着建筑行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入,质量控制策略还将进一步向智能化、预防性方向发展,为工程质量的持续提升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第四章 结论
本研究通过系统分析建筑工程管理与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得出以下主要结论: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是保障工程质量的基础,扁平化管理架构与明确的责任划分能有效提升执行效率。质量控制需要贯穿施工全过程,事前交底、过程监督和验收评估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现代数字化技术如 BIM、物联网等在质量追溯和过程监控中展现出显著优势,特别是在复杂节点施工与隐蔽工程管理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人员素质提升与标准化作业流程的落实,是减少人为质量缺陷的关键因素。综合应用这些措施,可构建起系统化的质量控制网络,显著降低施工质量隐患。
参考文献
[1] 刘俊兰 . 房屋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理及控制措施分析 [J].《城市开发》,2025,(4):96-98.
[2] 王从军 . 建筑工程管理中的施工质量控制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J].《智能建筑与工程机械》,2025,(2):9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