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运用

作者

王雷

廊坊市第一实验中学 065000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中数学教学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注重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问题驱动法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因此,将问题驱动法运用于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一、问题驱动法的内涵

问题驱动法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强调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过程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在问题驱动法中,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和引导者,学生是问题的探究者和解决者。教师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问题驱动法还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鼓励学生在小组内或全班范围内进行讨论和分享,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

二、高中数学教学中运用问题驱动法的意义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数学课程具有一定的抽象性和逻辑性,容易使学生产生畏难情绪。而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例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相关的问题,如“某商场的打折活动,每买满 100 元减 20 元,如果买 300 元商品,需要支付多少钱?”这样的问题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数学的乐趣。

2.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问题驱动法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和探究性,通过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推理和判断,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学生还需要通过查阅资料、与同学讨论等方式来解决问题,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合作能力。

3. 提高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问题驱动法通过提出实际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问题解决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分析问题的本质、确定解题步骤、选择解题方法,并验证解题的正确性。这些过程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使学生更加熟练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4. 促进师生的互动交流

问题驱动法注重师生的互动交流,通过提问、讨论、分享等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与理解。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和解题困难,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同时,学生也需要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和问题,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教学效果。这种互动交流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效果。

三、高中数学教学中问题驱动法的运用策略

1. 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在运用问题驱动法时,教师需要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问题的设计应该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同时具有一定的难度和深度,使学生能够通过思考和探究来解决问题。例如,在教授函数的概念时,教师可以设计以下问题:“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 r,其面积 S 与 r 有什么关系?如果 r 增加 1 倍,S 会增加多少倍?”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概念和性质,从而加深对函数的理解。

2. 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在运用问题驱动法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到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来。例如,在教授立体几何时,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一个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涂上红、黄、蓝、绿、紫、橙六种颜色,请问有多少个面是相邻且颜色不同的?”这样的问题需要学生运用立体几何的知识进行思考和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

在运用问题驱动法时,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教师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全班讨论等方式,鼓励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和分享,以促进学生的共同进步。例如,在教授概率与统计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调查活动,让学生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结论。这样的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概率与统计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及时反馈与评价

在运用问题驱动法时,教师需要及时反馈与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问题解决情况。通过反馈与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掌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同时,反馈与评价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能够更加努力地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反馈与评价时,教师需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元发展,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和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高中数学课堂应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

以高中数学必修二中的“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为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的判断方法,以及运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教师采用了问题驱动法进行教学。

1. 提出问题

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包含直线和圆的图片,并提问:“同学们,你们能说出这条直线与这个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吗?”这个问题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和思考,学生们纷纷举手发言,提出了自己的猜想。

2. 分析问题

在学生们提出猜想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猜想进行分析和验证。教师提问:“我们如何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呢?”学生们开始思考并讨论,有的提出了通过观察图形来判断的方法,有的提出了通过计算直线到圆心的距离与圆的半径进行比较的方法。教师对学生的想法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并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如何运用这些方法来判断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3. 解决问题

在学生们掌握了判断直线与圆位置关系的方法后,教师提出了一系列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例如:“已知一个圆的半径为 5cm ,圆心到一条直线的距离为 3cm ,请问这条直线与这个圆有几种位置关系?”学生们开始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题,有的独自思考,有的与同桌讨论,有的向教师请教。在解题过程中,学生们不仅巩固了所学知识,还培养了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4. 总结与反思

在学生们完成解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和反思。教师提问:“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们有哪些收获和感悟?”学生们纷纷发言,分享了自己的学习成果和心得体会。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了肯定和鼓励,并指出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以便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综上所述,问题驱动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通过设计具有挑战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以及及时反馈与评价等策略的运用,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应积极实践,不断探索和优化教学策略和方法,全面提升学生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仁 . 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新教学模式探究 .[J]. 考试周刊 ,2021(49):89-90

[2] 马爱平 . 问题驱动下的高中数学教学模式研究 .[J]. 学周刊 ,2022(35):22-24

[3] 王慧 . 核心素养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探究 .[J]. 数理天地(高中版),2024(05):105-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