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建筑设计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浅析
马韬
甘肃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甘肃 兰州 730030
中、小学校是培育儿童、青少年成长的场所,为他们提供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校建筑在青少年的基础教育阶段发挥着很大作用。随着社会信息化发展的加速,校园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学校建筑越来越受重视,对建筑设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成为我国繁荣富强的重要保障。1996 年,八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并将其列在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上,可见教育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而基础教育是为高等教育铺石垫路的准备教育,“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石之坚才能建之如固”,充分说明了基础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它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千家万户,既是“树百年大计之建筑”,又是关系到民族兴衰的大问题。
工程概况:
市城关区和政路小学(原铁路第四小学)坐落在城关区铁路新村十字西南角,始建于 1957 年,迄今有五十多年的历史,是一所六年制完全小学,学校占地面积 7264.25 平方米,共有校舍建筑面积 6130 平方米。2009 年,市出台了《市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总体规划》,该实施方案明确提出 5 年内全面排除中小学现有危房,消除安全隐患。现学校教学楼原为办公楼改造而成,不符合教学楼的设计和使用要求。在结构体系上也不满足现行抗震规范的要求,属于危房,如继续使用需要进行加固改造。同时由于该教学楼内教学配套用房面积过小,也满足不了学校教学要求。2019 年经区教育局(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决定拆除现有教学楼,在原址兴建新的教学综合楼。
设计指导思想:
1、高效、实用。
2、合理确定各种参数,杜绝盲目选用各种高标准设备和装修材料。
3、创造美观大方、新颖别致、造型丰富、轻松活泼的建筑整体形象,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4、创造和政路小学文化内涵,同时突出时代特色。以人为本,因地制宜,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符合学校需要的机能空间及有序而和谐的教学环境。
5、贯彻新生的、自然的,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设计思想,创造出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造型新颖、且有益于少年儿童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良好校园空间环境。
6、本工程是城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重点处理好与城市的融合、亲近、共生体系。
本次设计为 24 班普通小学。建设用地总面积 7264.25 平米,建筑面积 14805.45 平米,占地面积 2281.07 平米,教学综合楼地上六层,局部七层,地下一层。功能为 24 班小学,设置 24 班普通教室及其他专业教室、教师办公室、会议室、活动室及其余配套用房。其中包含一个 680 人报告厅,此报告厅除满足学校日常教学之用外,还可以对外开放,具备举办会议、讲座及社区活动等多种功能。地下一层为设备用房及活动室;地上一层为教学楼及报告厅门厅,普通教室、专用教室以及配套用房,二层为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及配套用房,三层为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及配套用房,会议室、680 人报告厅及休息厅,四层为普通教室,专业教室及配套用房,报告厅观众厅出入口,五层~六层为各种专业教室及教师办公用房。七层设置水箱间、电梯机房及广播室。
该项目于 2019 年底完成施工图设计、2020 年初开始施工, 2022 年底竣工并投入使用。目前已运行近两年,社会反响良好。
回顾此项目设计到建造这四年多时间,很多问题已在设计中考虑并最终解决,但还有一些问题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很好的解决。
1、用地问题:本项目是属于旧址重建,学校场地边界已无法扩大(项目用地周边均是居民楼及城市道路),新的教学楼比旧楼规模大 1.7 倍。其结果必然是要占用现有操场的面积。定稿方案中教学楼与操场距离约十五米,根据现行《中小学校设计规范》中规定,操场与其平行的教学楼之间间距不小于 25 米。如按此条严格执行,则设计方案就不成立。后与规划部门反复沟通才得到认可并通过审批。因此,在旧址新建项目中,需要当地规划审批部门必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处理,而不能是完全按照国家法律法规规范“一刀切”去处理。
2、交通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私家车普及率已经很高。到校上学的学生很多是其家长开车接送,同时教师中开车上下班的比例也不低。家长开车在校门处接送学生时,车辆没有停靠位置,只能暂时停在路边,常导致校门口处的城市道路路段在学校上学、放学时段会拥堵。在校园内部,设计只考虑了几个设置在操场一隅的学校公车位,并没有设置学校内部职工私家车停放场所。因停车问题无法解决,让一些教师劳心费神,总会对其教学工作产生一定的影响。建议在地下设置停车库以解决教师的私家车停放。同时在车库内考虑家长接送车辆的临时停靠,可在车库里完成学生的接送。这样既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人车分流(地上、地下),给学生的安全出行创造条件,也不会占用学校宝贵的地面空间。
3、活动空间场所设置的问题:学校操场虽能满足学生日常活动及体育课的要求。但毕竟面积有限。应设置多层次的活动空间。对于屋顶空间及地下空间应提高利用率。本项目在地下及屋顶都设计了可供学生活动的空间,但出于安全、管理考虑,校方至今没有向学生开放屋顶及地下室活动场所。
4、向社会开放、资源共享的问题:学校的体育场地和运动设施以及文化场所向周边社区居民开放这个提法已经很多年了,但目前还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据了解,此举需要多个上级主管部门之间沟通协商,尚未具体政策及措施,故目前城关区的学校没有向社会开放共享资源。
5、土建、装饰设计、施工分工及时序:对于诸如老校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拆除旧建筑之后,学生们必须在就近的其他学校安置。对师生原来的日常教学、生活都产生较大影响。为了早日让学生回校上学,所以必须控制时间进度,力争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项目建设。本项目因土建、装饰的设计和施工是分别进行招标,在时间节点上不一致。导致本项目因还未完成装饰施工,很多房间在建筑竣工验收之后还无法使用。这样使得整栋教学楼全面投入使用的时间滞后。同时由于装饰施工用材中总会出现甲醛等有害气体,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也会带来不良影响。建议对于学校建筑应该采取土建、装饰一体化设计与施工的办法,这样既能保证设计理念的内外统一,也能避免施工过程中的脱节现象,保证施工进度。
6、建设方、使用方与设计方的“三角”关系 : 本项目建设单位为区教育局,使用方是和政路小学。是两个“业主”,在本项目方案设计阶段,提出设计要求的是教育局,校方没有发表意见。在完成施工图设计进入施工阶段后,设计院更多是与使用方(校方)接触。了解到学校在教学中的一些特点及需求, 设计方主动在设计上进行了大量修改。虽然增加了设计师工作量,对项目施工进度也有一定影响。但每个学校均有其各自的特点,这些特点必然对容纳其教学活动的建筑有一定的要求。应该在建筑设计中考虑并体现,所以为此多付出心血是值得的。建议在项目开始之时,项目建设方、使用方就要与设计方共同参与,提出意见及要求。
结语
一个好的校园与建筑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审美能力和环境意识 ,均能产生潜移默化的教育与熏陶作用,更有利于培养造就人才。建筑设计除了满足相应工程法律法规规范之外,还要结合实际及使用需求,同时还需要相应政策支撑。能否在建筑设计中更好的体现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发向及要求,则是项目主管部门、建设方、使用方、施工方及设计方共同努力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