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音乐基础与儿歌弹唱课程融入课程思政路径研究
吴晶
乌兰察布职业学院
引言:
课程思政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发挥重要育人作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与世界观,增强学生文化自信与民族认同。基于高等院校课程思政建设纲要要求,高职院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目标,通过课程思政与学前教育专业融合方式深耕传统文化,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与优秀品质。音乐基础与儿歌弹唱是学前教育专业主要课程之一,歌曲弹奏与演唱内容来源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思政素养,促使学生知行合一。因此教师加强课程思政融合力度,在课程教学中渗透思政元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一、利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丰富儿歌弹唱课程内容
在中华民族百年奋斗征程中,涌现出无数英雄儿女以及英勇颂歌。以其为背景诞生的优秀文艺作品中涵盖中华民族伟大精神与优秀品质,成为激励一代又一代中国人民建设新中国的思想力量 [1]。在高职院校音乐基础与儿歌弹唱课程教学中,教师积极挖掘并利用课程思政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内容,基于不同课程、不同环节引导学生学习红色经典,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与精神,渗透传统美德与思想,提高学生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培养学生思政意识。
教师融合《闪闪的红星》《学做解放军》等红色音乐作品,引导学生了解儿歌背后的故事,通过对建党百年中传唱的英雄事迹、党史故事、红色歌曲的学习和聆听,激发学生爱国意识,培养学生思政素养。只有了解了经典红色儿歌作品中传递的无私奉献精神,爱国爱党热情,学生才能在今后的幼教事业实践过程中满含热情与激情,成为讲好中国故事,诉说榜样力量的参与者与建设者,以自身示范影响更多幼儿,真正发挥为人师表育人育才作用,实现伟大复兴梦想。
二、挖掘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构建课程思政课程体系
在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基于音乐基础与儿歌弹唱课程寻找与课程思政融合路径,立足教材挖掘思政元素,促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同时,形成对课程思政内容、内涵、功能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学生艺术感知与鉴赏能力。教师结合儿歌弹唱主题、内容等渗透时代背景、作者生平等内容构建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完善、完整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影响学生,改造学生,提升学生思想境界。
比如以《哇哈哈》儿歌为例,这首歌是新疆维吾尔族原创民歌,其旋律具有浓郁的维吾尔族风格,是儿童歌曲经典之一。歌曲围绕少年儿童欢庆节日的场景,展现了孩子们在节日里的欢乐心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营造出热烈欢快的节日氛围。这首歌的创作背景与新疆维吾尔族的民歌有着密切的联系,歌曲曲调最初来自于新疆维吾尔族艺人肉孜阿洪的弹拔乐曲,作曲家石夫在新疆生活期间大量采集新疆民间音乐,并且受到新疆当地孩童雪地玩耍情境启发创作出这首歌[2]。通过对这首新疆儿歌背景了解,教师引导学生对我国的民族关系,民族政策等进行理解,意识到各民族紧密团结,互相帮助的红药性,培养学生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融合传统文化于课程之中,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
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教师深挖学前教育儿歌弹唱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以不同类型儿歌作为教学载体,促使学生对儿歌的风格、旋律、内容等进行全面感知。教师构建课程资源库,将与儿歌弹唱相关的视频、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筛选与整合,引导学生通过查看与下载等方式鉴赏音乐作品内涵,提升学生鉴赏能力。比如以《春晓》儿歌为例,教师引导学生以诵读的方式理解歌词内容,并且借助图片、视频等让学生感知春天的美好。
高职院校以培养德才兼备的实用型人才为主,在进行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师重视理论与实践教育相结合,通过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学习儿歌弹奏与演唱技巧,并且借助丰富课外实践活动形式增强学生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与文化素养。教师抓住支教、实习等环节鼓励学生将学习到的儿歌弹唱知识,中华优秀文化等进行传播,促使更多幼儿形成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教师组织丰富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促使学生在成果展示的过程中交流分享,融合共生,提升课程思政育人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高职院校学前专业开展课程中,音乐基础与儿歌弹唱存在思政渗透不深刻,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不足等问题。为了适应新时期教育环境,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教师努力提升思政素养,围绕教材挖掘、整理与应用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完善教学体系。教师基于高职学前专业学生学习水平应用多元化教学策略,增强学生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培养学生成为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汤泉 .“文化润疆”背景下思政教育融入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儿歌弹唱课程的路径 [J]. 琴童 ,2024,(03):123-125.
[2] 吴佳琪 .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融合课程思政现状与对策探析——以“幼儿歌曲弹唱”课程为例 [J]. 成才之路 ,2023,(34):17-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