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退耕还林工程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评估

作者

陈银亮

内蒙古质真生态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所

一、引言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为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而实施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自 1999 年试点以来,工程覆盖全国 25 个省(区、市),累计完成退耕还林还草超过 4.47 亿亩。这一工程通过将不适宜耕种的坡耕地转换为林地或草地,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评估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有助于科学认识工程的生态效益,为后续政策制定和工程优化提供依据。

二、退耕还林工程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分析

(一)供给服务提升

退耕还林工程通过发展经济林、用材林和林下经济,优化了土地利用结构。以陕西省延安市为例,退耕还林后苹果、核桃等经济林种植面积大幅增加,2022 年全市林果业产值达 240 亿元,较工程实施前增长 5 倍以上。此外,林下中药材、食用菌等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

(二)调节服务改善

土壤保持:植被覆盖度的提高显著减少了土壤侵蚀。研究表明,退耕还林区域土壤侵蚀模数较工程实施前下降 ,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问题。

水源涵养:森林植被通过截留降水、增加土壤入渗,调节地表径流。长江上游退耕还林区域年径流量减少约 15% ,洪水灾害发生频率降低。

碳固存:新增森林植被成为重要的碳汇。据估算,我国退耕还林工程每年可固碳约 1.2 亿吨,对缓解气候变化具有积极作用。

(三)支持服务增强

退耕还林促进了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实施后,许多区域的动植物种类显著增加。例如,四川大熊猫栖息地通过退耕还林,竹林面积扩大,大熊猫种群数量从工程实施前的 1100 只增长至目前的 1800 余只。此外,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养分循环效率增强,改善了土壤质量。

(四)文化服务拓展

生态环境的改善带动了生态旅游的发展。贵州毕节市依托退耕还林成果,打造 “百里杜鹃”“韭菜坪” 等生态旅游品牌,2023 年旅游收入突破50 亿元。同时,退耕还林区域成为自然教育、科普宣传的重要场所,提升了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三、现存问题与改进建议

(一)主要问题

树种单一化:部分区域过度种植单一树种,导致生态系统稳定性不足,病虫害风险增加。

后期管护不足:由于资金和人力限制,部分退耕还林区域存在苗木成活率低、植被退化等问题。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失衡:部分地区经济林种植密度过大,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影响长期生态效益。

(二)改进建议

1. 优化树种配置:构建多元共生的生态系统

采用多树种混交模式是提升退耕还林工程生态稳定性的核心策略。单一树种纯林易引发病虫害爆发、土壤肥力下降等问题,而混交林通过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可显著增强生态系统的抗逆性。例如,松阔混交林中,阔叶树分泌的挥发性物质能抑制针叶树病虫害滋生;针阔混交林的根系在不同土层深度分布,可有效提升土壤固持能力和水分涵养效率。同时,将乡土树种与经济树种科学结合,既能保障生态系统的本土适应性,又能创造经济价值。乡土树种如黄栌、侧柏等,对当地气候、土壤条件具有天然适应性,成活率高且维护成本低;经济树种如核桃、板栗等,在生长周期内可产生直接经济效益。以山西省吕梁山区为例,通过 “乡土灌木(沙棘) + 经济乔木(红枣)” 的混交模式,既有效遏制了水土流失,又通过红枣产业带动农民年均增收 3000 元以上,实现生态修复与经济发展的协同共赢。此外,在树种配置过程中,还需考虑物种间的生态位互补,通过乔、灌、草多层结构的构建,形成稳定的食物网和物质循环体系,从根本上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持续性。

2. 加强后期管护:建立全周期、科学化的管理体系

后期管护是保障退耕还林工程长效性的关键环节。当前,许多区域因缺乏系统管护,存在苗木成活率低、植被退化等问题。为此,需构建 “政策 - 资金 - 技术” 三位一体的长效管护机制。在政策层面,制定《退耕还林后期管护条例》,明确地方政府、林业部门和农户的权责,建立定期巡查与考核制度,将管护成效纳入地方生态考核指标体系。资金投入方面,设立专项管护基金,除中央财政拨款外,还可通过地方财政配套、社会资本引入等方式拓宽资金渠道。例如,贵州省通过 “政府补贴 + 企业认养”模式,为退耕还林区域筹集管护资金超 2 亿元。技术指导上,组建由林业专家、基层技术人员构成的服务团队,开展常态化培训与实地指导。针对干旱地区苗木成活率低的问题,推广滴灌技术、保水剂施用等抗旱造林技术;对病虫害高发区域,采用生物防治(如释放天敌昆虫)与物理防治(如诱虫灯)相结合的综合防控方案。此外,利用物联网、遥感监测等数字化手段,对林木生长状况、土壤墒情等进行实时监控,实现管护工作的精准化与智能化,切实提高植被保存率。

3. 完善利益补偿机制:构建多方共赢的激励体系

利益补偿机制是激发农民参与退耕还林积极性的核心动力。传统补偿方式以一次性现金补贴为主,难以平衡农民的短期经济损失与长期生态收益。因此,需建立多元化、动态化的补偿体系。在生态补偿方面,除国家统一的退耕还林补贴外,地方政府可根据区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结果,对农民进行差异化补偿。例如,在水源涵养功能突出的区域,通过 “水权交易”模式,将下游受益地区的水费收入按比例返还给上游退耕农户。碳汇交易作为新兴补偿渠道,潜力巨大。随着全国碳市场的逐步完善,退耕还林形成的森林碳汇可通过核证后进入市场交易。浙江省安吉县试点 “竹林碳汇”交易,已帮助农户实现户均年增收 8000 元以上。此外,探索 “生态 + 产业”融合补偿模式,鼓励企业与农户合作开发林下经济、生态旅游等产业。例如,四川省洪雅县通过 “退耕还林 + 森林康养” 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建设森林度假村,带动周边农户就业,使农民收入结构从单一的农业收入转向 “生态补偿 + 旅游服务 + 林下经济” 多元增收,真正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保障退耕还林工程的可持续推进。

四、结论

退耕还林工程对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具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在土壤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碳固存等方面成效突出。然而,工程实施过程中仍面临树种单一、后期管护不足等问题。未来需进一步优化工程设计,加强科学管理,推动退耕还林工程从 “数量增长” 向 “质量提升”转变,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 徐省超 , 赵雪雁 , 宋晓谕 . 退耕还林 ( 草 ) 工程对渭河流域生态系统 服 务 的 影 响 [J]. 应 用 生 态 学 报 ,2021,32(11):3893-3904.DOI:10.13287/j.1001-9332.202111.005.

[2] 代军 , 张洪 . 岷山山系小河沟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栖息地的动态变化[J]. 普洱学院学报 ,2022,38(03):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