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情境创设模式的高中化学课堂实践研究

作者

李珊珊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普格县螺髻山中学 615000

凉山彝族自治州作为我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受地理环境与历史因素影响,教育发展长期滞后于全国平均水平。据统计,本地高中生化学学科平均成绩低于全省均值 30% 以上,理科学习困难已成为制约教育质量提升的关键瓶颈。尽管高考政策对少数民族考生给予一定倾斜(2023 年起彝区加分由50 分调整为25 分),但学生基础薄弱、抽象思维不足等问题仍亟待解决。在此背景下,本研究聚焦于情境创设教学模式在民族地区化学课堂的适应性改造,旨在通过教学策略创新实现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一、理论依据与区域适配性分析

(一)情境认知理论框架

情境认知理论聚焦知识生成与情境交互的内在关联,主张以真实或仿真情境为认知支架推动深度学习。针对基础薄弱学生,该理论通过生活化、场景化的教学设计,将抽象化学概念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具体经验,在降低认知难度的同时,有效提升其知识迁移与应用能力。

(二)民族地区教育适配特征

民族地区教育适配需立足本土特性实现深度融合,文化适配性上,深度挖掘彝族传统文化中的化学智慧,将火把节燃烧现象中的能量转化、漆器髹饰技艺里的氧化还原反应等文化元素,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教学案例;认知适配性层面,构建彝汉双语情境教学体系,通过术语对照、双语动画演示等方式,消除语言转换带来的认知负荷;实践适配性方面,紧密结合凉山农业种植中的化肥配比、矿产开发中的选矿工艺等区域产业实际,设计真实问题情境,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

二、情境创设模式的高中化学课堂构建策略

(一)生活化情境的梯度设计

生活化情境的梯度设计遵循认知发展规律,构建" 基础- 进阶-拓展 " 三级体系,基础层立足日常经验,选取彝族饮食中酸菜调节汤汁酸碱度、传统银饰锻造中的铜锌置换反应等典型场景,通过可视化实验与双语解说,建立 " 现象 - 概念 " 的直观映射;进阶层对接区域产业需求,深度开发西昌航天燃料推进剂配比分析、攀西钒钛磁铁矿分离工艺模拟等特色情境,引导学生运用化学原理解析技术难题,培育工程思维与创新意识[1]。拓展层实施跨学科融合实践,围绕彝医药现代化研发中的天然产物提取、高山生态农业精准施肥方案设计等复杂任务,整合生物学、地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构建 "问题诊断 - 方案设计 - 效果评估 " 的完整链条,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螺旋式提升。

(二)民族文化情境的深度融合

民族文化情境的深度融合需构建多维转化路径,符号系统转化层面,深入解析彝族毕摩经文中 " 天地交合生万物 " 的哲学表述,将其抽象为 " 不同物质通过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 " 的科学概念,同步建立 " 五行学说 - 元素周期表 " 的隐喻映射关系;仪式活动重构方面,运用 3D 建模与 AR 技术复原彝族传统 " 龙窑 " 冶铁与 " 土槽 " 酿酒工艺流程,通过交互式动画解析碳还原氧化铁、乙醇蒸馏提纯等关键反应步骤,使文化仪式转化为可操作的虚拟化学实验室[2]。艺术形式转化维度,创新开发 " 月琴节奏 - 反应速率 " 感知训练系统,将不同演奏节奏对应温度、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规律,同时利用漆器制作中鞣酸与金属离子显色反应的渐变过程,构建 "色彩梯度- 络合常数" 的视觉化认知模型。

(三)问题导向情境的动态生成

问题导向情境的动态生成依托 " 问题链 - 任务群 - 评价网 " 三维框架展开 , 问题链设计以凉山高原水质改良为真实情境,将 " 水的硬度成因 - 检测方法 - 软化技术 " 转化为递进式问题序列,通过" 水垢成分分析 "" 离子交换树脂筛选 " 等子问题,自然串联沉淀溶解平衡、络合反应等核心知识点;任务群构建聚焦实践转化,设置" 便携式水质检测仪操作 "" 家用分级净水器设计 " 等分层任务,配套开发彝汉双语实验指南,形成 " 理论认知 - 技术验证 - 方案优化" 的闭环链条[3]。评价网搭建采用" 三维动态评估模型",整合教师量化评分、小组互评档案与个人反思日志,重点记录实验误差分析、跨学科知识迁移等过程性数据,结合思维导图可视化呈现思维发展轨迹,实现问题解决能力与科学素养的协同提升。

三、情境创设模式的高中化学课堂实施路径与保障机制

(一)教学资源开发

教学资源开发聚焦本土化与数字化融合:双语教材建设方面,编制《彝汉对照化学术语手册》破解专业词汇理解障碍,同步开发彝语讲解微课资源库,覆盖核心概念与实验操作;虚拟实验领域,运用 VR 技术构建氯气制备、强酸强碱中和等高危实验仿真场景,弥补实体设备短缺;校本课程开发层面,编写《彝乡化学探秘》教材,系统收录漆器鞣制、苦荞加工等 20 个彝区特色案例,实现文化传承与科学探究的有机统一。

(二)教师能力提升

教师能力提升聚焦三大核心路径,开展彝族文化与化学教育融合专题研修,通过经典案例解析与实地文化考察,增强教师的跨文化教学敏感性;设立情境创设工作坊,采用" 案例设计- 课堂实践-反思改进 " 的迭代模式,系统提升情境开发能力;组建区域教研共同体,建立跨校资源共建共享平台,定期开展情境教学观摩与经验交流,推动优质教学资源区域流动与优化配置。

(三)家校社协同机制

家校社协同机制构建三维支持网络,开设家长化学课堂,通过" 厨房中的酸碱反应 "" 传统染布工艺解析 " 等亲子实验活动,提升家庭科学教育参与度;与本地化工企业共建实践基地,开发 " 化工生产流程模拟"" 职业角色体验" 等研学项目,深化职业启蒙教育;在乡镇文化站设立社区科学驿站,配置 VR 实验设备与双语科普手册,打造"15 分钟科学教育圈",营造全民学化学的良好氛围。

四、情境创设模式的高中化学课堂实施效果与反思

(一)成效评估

成效评估呈现显著提升,学业表现上,实验班化学成绩整体进步明显,优秀率与合格率均有较大幅度增长;学习态度方面,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显著提高,对化学学科的职业认知与探索意愿明显增强;能力发展维度,彝区学生在省级科创赛事中屡获佳绩,创新实践能力突出。

(二)实践反思

实践反思凸显三大关键问题,文化适配层面,需谨慎把握本土元素融入尺度,防止文化包装掩盖学科本质;技术应用方面,虚拟实验受硬件条件制约推广受阻,亟待研发轻量化替代工具;评价机制领域,传统考试模式与情境教学存在适配鸿沟,需加快多元化评价体系建设。

五、结论

本研究证实,情境创设模式能有效破解民族地区化学教学困境,其成功关键在于建立文化认同基础上的认知支架、构建梯度适宜的挑战性任务、形成多维互动的支持系统。未来研究将聚焦于人工智能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情境生成,以及基于大数据的学习效果追踪系统开发,为民族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参考文献

[1] 雷锦波 . 有效情境创设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J].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 ( 下半月刊 ), 2025, (04): 42- 43.

[2] 卢朴花 . 情境教学模式下的高中化学教学实践 [J]. 高考 ,2022, (05): 129- 131.

[3] 王春光 . 情境创设模式下的高中化学教学策略研究 [J]. 高中数理化 , 2014, (06): 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