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基于翻转课堂的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王晓蕾 刘先林

重庆三峡学院外国语学院 重庆市 404123

1. 引言

近年来,教育部和高校高度重视课程思政建设,外语课程思政作为重要组成部分,已取得诸多成效,但在其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部分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不够,把课程思政视为一种形式化的规定,仅在教学检查或者教学比赛中刻意凸显课程思政元素,并未真正将课程思政自然而然地融入到日常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恪守“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加上缺乏思政教育的理论素养和教学经验,在外语课堂中生硬地穿插“说教”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接受度低。如何有效地将课程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日常教学,将思政教学与外语教学有机融合,达到真正“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经过不断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翻转课堂通过课前学习、课堂互动、实践应用等方式,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了多样化的途径和情境,使其更自然、更有效。

2. 翻转课堂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1]。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2],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三者相辅相成。因此,在“课程思政”与“新文科”理念深度融合的教育改革背景下,外语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还需承担塑造正确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的育人使命 [3]。翻转课堂作为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通过重构教学流程、整合多元资源、强化互动实践,为外语课程思政的落地提供了创新路径。与传统课堂相比,翻转课堂主张先学后教,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转变为指导者和辅助者,以保证教学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更具有针对性[4]。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具有四个方面的鲜明特征。首先,翻转课堂具备知识内化与价值渗透的同步性。翻转课堂通过课前微课、导学案等资源,让学生在语言知识学习中初步接触自然融入的思政元素,课堂上的讨论、合作学习和探究则进一步引导其分析案例背后的价值观;其次,翻转课堂的学生主体性与思政教育的主动性相统一。教师可以设计与社会责任、职业道德等相关的实践任务,通过任务驱动(如角色表演、情景模拟、主题辩论)激发学生的参与感,使学生在实践中体会思政元素的意义;再次,翻转课堂促进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与有机融入。翻转课堂要求教师重新设计教学内容,从语言材料中提炼思政切入点,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为思政元素的融入提供丰富的情景和载体,使其更贴近学生实际,易于接受。另外,翻转课堂还能提升思政教育的个性化和精准化。翻转课堂通常采用 AI 数字赋能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学习。而线上学习平台所记录的学生学习数据如视频观看时长、测试正确率、AI 智能数据分析等能帮助教师识别学生的认知盲点与兴趣方向,从而在课堂互动中更有针对性地设计思政话题。

翻转课堂的这些特征决定了这一教学模式与外语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高度契合。

3. 基于翻转课堂的《基础英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

笔者所在院校的《现代大学英语精读 4》课程针对英语专业二年级学生。这些学生中,不少人性格腼腆,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他们的词汇量已达6000-7000,但积极词汇有限,口语表达简单肤浅,难以深入交谈;阅读速度较慢,缺乏灵活运用阅读策略快速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语篇能力弱,对文章逻辑层次和谋篇布局理解不足;知识面狭窄,加之语法、句法、修辞局限,难以捕捉文字背后的深意,无法进行深度阅读。在思维方面,学生缺乏批判性思维意识和能力,少数有想法的学生也难以用英语清晰阐述观点。

3.1 单元教学内容及思政育人目标

选取《现代大学英语精读4》第八单元,主题为人性探讨。Text A “TheDamned Human Race”选自马克·吐温的《来自地球的信》,把人类归为最低等动物,批判人性之恶及人类的愚昧无知。Text B “A String of Beads”为扩展材料,讽刺资本主义上流社会对劳动阶级的偏见。本单元教学旨在培养学生语言能力、提高人文素养,并实现以下思政育人目标:(1)团队合作:通过小组合作式学习、探究和组间辩论,培养团队精神,促进学习能力。(2)思维品质:鼓励学生辩证看待人性,培养辩证思维;通过批判性思维学习和实践(如人性善恶辩论赛),了解其重要性及在阅读和日常生活中的应用;通过人性善恶讨论,反思人性之恶对环境、气候、能源、国际关系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养成反思习惯;通过古今中外对人性的探讨,培养跨文化意识和视角。(3)价值理想塑造:通过批判性阅读讨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培养民族自信和爱国主义精神;反思当今世界面临的危机,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大学生需具备大格局观,积极参与全球治理、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科技合作和文明对话交流,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3.2 单元思政教学设计

本单元思政教学设计遵循 OBE 教育理念,聚焦学生单元学习成果:开展人性善恶英语辩论赛,要求语言流利、反应敏捷、论证充分、逻辑清楚;以“My role in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为题发表英语演讲并上传视频,要求从实际出发思考贡献。为保障学习成果,本单元以成果为起点反向设计,帮助学生储备所需知识和能力,将课程思政融入单元教学和评价全流程,实现知识传递、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的有机融合。采用 PBL 项目教学法,将学习分为阅读训练、批判性思维训练、修辞赏析、辩论和演讲四部分。考虑到学生实际能力,批判性思维训练为四学时(45 分钟×4=180分钟),其余三部分均为两个学时(45 分钟 ×2=90 分钟),包含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

3.3 翻转课堂思政教学过程

3.3.1 阅读训练板块(90 分钟

课前:学生观看作家作品和社会文化背景视频,搜索中国古典典籍中有关人性的经典语句,摘抄、解释和翻译,增强民族自信,培养跨文化视角。

课中:通过卡通和名人名言导入人性话题,布置辩论赛议题和规则;通过跳读、略读等任务结合学生分享,感受文章语言风格,总结主题思想,理清结构层次;观看微电影Human Nature,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影片中所映射的资本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初步建立批判性思维;阅读并翻译二十大报告“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有关推动新型工业化的内容,加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课后:完成词汇语法练习,自我批改并汇总问题;分组完成辩论赛初赛并上传视频,选出优秀选手进入决赛。教师通过 QQ 群等在线聊天工具指导学生的信息搜集,引导正方组多关注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华夏民族所特有的真善美,提升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

3.3.2 批判性思维训练板块(180 分钟)

课前:学生观看微课,了解批判性思维定义、训练方法、论证和修辞区别以及逻辑谬误等;重构马克·吐温论证过程并评价;查阅文化背景知识,培养跨文化视角,促进深度阅读。引导学生了解导致马克吐温言辞偏激的特殊的个人经历和社会历史背景,辩证地思考问题,回顾中华民族从古到今涌现出来的英雄人物和他们的丰功伟业以及中华儿女追求团结、和谐、友爱的民族个性,从中发现人性中光辉的一面,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和民族自豪感。

课中:答疑,检验重构论证能力,进行批判性思维训练,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与马克·吐温展开跨越时空的辩论,分析评价论证过程的前提,判断人类特性概括是否成立。其余学生可提问或补充,教师进行评价和补充,引导学生以中华美德事例回应人性弱点,如以张桂梅、焦裕禄等廉政事迹来回应“人类的贪婪”,以孔融让梨、林则徐禁烟等中华美德的事例来回应“人类的无德”,以中华民族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大爱无疆的传统美德来回应“人类的残忍”,以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情感信念和文化传统来回应“人类的好战”等。学生问答互动计入平时成绩。

课后:完成论证重构和评价反思报告,挖掘中华儿女真善美事例并完善报告。报告需按教师要求撰写,包括论证重构、评价观点及举例、活动收获。完成之后上传线上学习平台供师生评价,总分中课堂表现和反思报告各占50%。完成相关课后语言练习。

3.3.3 修辞赏析板块(90 分钟)

课前:在线学习讽刺和平行结构教学视频,初步了解相关修辞手法。平行结构的教学视频中包含以中国人家国情怀为主题的大学生演讲,其中有大量平行结构的运用增强语势,由此自然而然地将爱国主义思政元素融入课前任务。

课中:聚焦课文讽刺修辞手法,寻找细节并揣摩表达效果;介绍马克·吐温写作风格;赏析平行结构,检验自学情况;完成二十大报告中带有排比句的一个段落翻译,该段落回顾了中国在过去十年间取得的辉煌成就及其历史意义,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求译文必须用到平行结构,让学生感受平行结构在报告、演讲等公开发言中的感染力,并尝试运用,为后面的演讲稿写作做铺垫。总结全文,观看短片Human and Nature 提升环保意识;引导学生辩证看待人性,反思人类自私和贪婪带来的危机,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性、重要性和紧迫性。阅读二十大报告相关部分,讨论大学生如何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最后创设情境:如果你要代表学校参加“外研社 · 国学杯”以“My role in building a community with a shared futurefor mankind”,你将如何起草演讲稿?这是本单元另一产出任务。学生按照教师给出的评价标准在课堂上草拟初稿,并向学生提出以下要求:内容上充实、具体、言之有物;思想上紧密结合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谈论自己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角色和作用;修辞上运用平行结构增强语势、增加语言表现力。

课后:完成演讲稿,根据评价标准自我评价和修改,体现中国青年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青春活力。

3.3.4 辩论赛和演讲板块(90 分钟)

课前:宣布辩论赛决赛名单,正反方各四名选手,选手为决赛作准备,其余学生加入相应方分享各自初赛论据,贡献多者可获平时成绩。

课中 : 首先由教师介绍课堂学习目标、辩论主题、规则和流程;然后进入决赛的两个小组正式展开辩论,随后其余学生作为大众评审提问、点评、选手自评;辩论结束后投票选出本次辩论大赛的冠亚军和最佳辩手,教师组织颁奖典礼;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和点评演讲稿。教师基于辩论赛的情况总结人性善恶的多面性——人性之善须扬,人性之恶须抑, 与学生一起反思人性之恶为世界带来的种种灾难,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选取学生演讲稿样本进行师生合作评价,点评聚焦在内容、思想和平行结构上。

课后:学生修改演讲稿,思考中国青年如何认识和看待世界、寻找时代坐标、了解和担当责任,录制演讲视频并上传线上学习平台进行师生合作评价;阅读Text B,在线上讨论区概括故事主题思想。

4. 结束语

本文探讨了如何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外语教育中巧妙自然地融入课程思政元素,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方位育人目标的实现。笔者以《现代大学英语精读 4》第八单元为例,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英语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全面展示了翻转课堂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的作用及其实现路径,体现了课程思政渗透的全面性、思维培养的高阶性、AI 数字赋能的交融性以及教学法的多模态性。翻转课堂通过重构教学流程、激活学生主体性,为外语课程思政提供了从“知识传授”到“价值引领”的桥梁。虽然高校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仍面临不小的挑战,如要求教师同时具备语言教学、思政素养与技术应用能力,优质思政微课制作耗时费力等。但无论如何,作为一线外语教师,唯有不断学习、持续创新,方能真正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EB/OL]. 人民网,2021- 11-

19.

[2] 胡杰辉 . 外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教学设计研究 [J]. 中国外语,2021,28(2):53- 39.

[3] 张辉 . 大数据时代英语教学中的价值引领和德育渗透——以第二外语(英语)为例 [J].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19,21(2):10- 13.

[4]刘家访.先学后教运行机制的重建[J].中国教育学刊,2011,(11):40- 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