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AI 技术赋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教师使用困境与效能提升路径研究

作者

翁海婷

1. 绪论

随着全球教育数字化转型推进,我国教育部在《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中要求 " 推动人工智能与教学深度融合 ",《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进一步提出 " 用智能技术优化教学过程 "。高职院校作为技术人才培养主阵地,正面临从传统教学模式向智慧教育转型的关键期,语言教学也成为 AI 落地的重点领域。然而,在技术赋能的同时,AI 与高职英语教育的深度融合面临诸多挑战:教师存在使用困难、应用能力不足等问题。具体表现为三重矛盾:学生语言基础薄弱、传统课堂职业情境缺失、以及教师技术应用能力断层。

本研究针对 " 工具 - 教材 - 学情 " 的结构性问题,基于情境学习理论和技术接受模型,探索 AI 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实践路径。通过深度访谈分析教师使用障碍,提出分层教学策略,旨在实现从简单技术应用到教学体系重构的转变,响应《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三教’改革”的核心要求。

2. 研究设计及结果

2.1 核心概念界定

本研究将“AI 赋能教育”定义为一种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机器学习(ML)及多模态交互技术的教学变革过程。该过程通过构建“认知诊断—情境模拟—自适应反馈”闭环机制重构语言教学流程与范式。其核心价值在于实现技术工具与教师人力的协同增效,而非简单的工具替代。

关于高职英语教学的特殊性,根据《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教育部,2020),体现为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本位,突出情境化应用能力优先于语言知识储备。其典型特征主要包含两方面:行业术语的优先掌握(例如,确保机电设备操作指令表述的精确性)与交际策略的职业化导向(例如,掌握结构化的客户投诉处理话术)。

2.2 访谈设计及分析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法,选取 24 名高职院校英语教师为样本(教龄 6-23 年 , 覆盖财经、艺术、酒店管理类院校),每场访谈持续 45-60 分钟,结合课堂观察(12 课时)及教学文档分析,系统性分析 AI 赋能教学中的结构性矛盾。访谈聚焦三大核心维度:AI 工具应用现状(类型/ 频率/ 场景)、技术适配障碍(操作/ 资源/ 学生管理)、人机协同认知(角色边界/ 伦理冲突)。

访谈转录文本经主题分析法系统处理。一是数据解构:从转录稿中提取 54 个初始概念(如“注意力失控”“情境真实性缺失”)。二是模式识别:归纳工具适配断裂、教材转化障碍、学情管理缺失等 6 个问题类属。三是主题凝练:最终发现三重结构性矛盾:工具供给与学生能力梯度的错位、教材内容与职业场景的脱节、技术环境下的学情失控风险。

3 赋能高职英语的实践路径设计

3.1 分层工具适配策略:精准匹配学生能力梯度

针对高职学生英语水平差异显著的特点,建议采用三级分层教学策略。基础层聚焦词汇与语法薄弱群体,采用游戏化 AI 工具激发学习动力。例如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使用“客房服务术语闯关程序”:系统模拟客人提出“需要额外毛巾(extra towels)”等十种常见需求,学生需在 90 秒内选择正确术语应答。答对三题解锁“餐厅点餐”进阶场景,错误率高于 40% 时自动推送图文版术语卡。通过课堂实施后,学生周训练时长从1.2 小时提升至3.5 小时,术语测试平均分达89 分(百分制)。

3.2 听说写应用技能提升:开发职业场景仿真系统

AI 技术为教材知识转化为职业技能架设了实践桥梁。在跨境电商专业教学中,学生通过 AI 模拟海外买家进行实战谈判。当买家提出”降价 30% ”要求时,学生需组织回应话术,AI 系统根据价格谈判技巧、术语准确性和文化适应性三项标准即时评分。写作训练应注重实用性。学生起草商务邮件后,AI 自动标注表达问题,例如将生硬的”We can’t accept your offer” 改为更得体的”We’d suggest a 15%discount”。系统包含多行业场景,教师可调整参数(如按买家国籍设定谈判风格),确保训练贴近真实工作场景。

解决 AI 工具与教材脱节的关键在于建立深度联结。以《新职业英语·商务篇》" 客户服务 " 单元为例:教材内容转化为三级任务链,课前推送真实投诉录音(含口音干扰)并完成情绪识别测试;课中通过 VR 模拟愤怒客户场景,学生说 " 抱歉给您带来不便 " 得基础分,提出 " 免费升级房型 " 等解决方案可加分;课后 AI 生成沟通热力图标出攻击性用语(如 " 这不是我们的错 "),推送酒店标准话术库。实施 "三阶循环教学法 " 后:课前 AI 推送个性化术语包,重点强化易混词如"refund"(退款)与 "compensation"(赔偿);课中四人小组处理 AI 模拟投诉案件,系统实时评估响应速度与解决率;课后提交英文道歉信时,AI 不仅修改语法错误,更提示表达改进如 " 将 7 次 'you should' 改为 'werecommend' 以降低指责感 "。试点班学生反馈:" 以前教材里的专业话术是抽象概念,现在AI 让它变成可操作的技能"。

3.3 动态监控赋能课堂管理:构建精细化管控体系

三层管理机制防止注意力分散。实时监控系统通过算法识别学习状态异常(如响应延迟、操作停滞),自动推送针对性强化训练,阻断知识断层扩大。如教师可通过后台查看各小组“注意力指数”(该指数基于屏幕操作频次与任务延迟率计算),当指数低于 0.6 时系统自动预警。若某小组在跨境电商谈判中响应延迟超30 秒,系统会立即标注“某同学需强化‘minimum order quantity’术语记忆”并推送对应微课。

防沉迷策略直击操作失控痛点。采用任务进阶约束与生理节律适配,强制分段操作维持认知专注,通关式场景切换保障知识梯度递进。设计每操作 20 分钟弹出“请起身活动”提示并暂停任务 5 分钟,有效降低疲劳性分心;任务设计采用“通关解锁”模式,如完成“酒店预订对话训练”才能开启“投诉处理”高阶场景;引入良性竞争机制,教室大屏实时显示小组进度排行榜,提升趣味性和吸引力。

教师管控工具箱实现精准干预。动态分组实现能力互补协同,课堂报告精准定位薄弱环节,使教师精力回归教学设计本质。设计核心功能包括对学生暂时屏蔽界面娱乐元素、动态分组、课后快报等,实现课堂干扰信息屏蔽、每周根据 AI 诊断报告重组小组、自动生成课堂总结等功能,使教师从机械管理中解脱,教师机械管理耗时大幅缩减,更多精力投入职业情境创设。

4 结语​

本研究直面高职英语教师 AI 应用的三大结构性矛盾——“工具与教材脱节”、“学生注意力失控”与“技术操作负荷”,构建了“能力分层 - 课程融合 - 管理赋能”三维解决方案。通过基础层(游戏化术语训练)、应用层(职业场景仿真)、创新层(生成式 AI 对比)的分层适配,提升学生核心术语掌握率。

但当前研究仍存在实践局限,如场景覆盖深度不足。现有 AI 仿真集中于酒店、电商等典型行业,但高端制造(如数控设备英语指令)、康养服务(如涉外护理沟通)等新兴领域仍待开发。

人工智能与职业教育结合,实质是教育本质与技术手段的融合创新。要真正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 三教" 改革目标—让教师用好技术、让教材贴近实际、让教法服务岗位,必须坚守职业教育的能力培养根本,避免陷入技术至上的误区。这不仅是解决高职英语教学难题的关键,更是构建中国职教特色发展道路的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 张燕 , 莫慧 , 严雪娟 . 数字技术赋能高职公共英语支架式教学的特征、架构与策略 [J]. 教育观察 ,2025,14(06):34- 36+55

[2] 刘艳群 . 多模态理论下高职公共英语线上线下智慧教学模式构建 [J]. 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39(05):36- 38.

[3] 颜祎婧 . 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对人工智能辅助教学工具的使用现状调研及分 [J]. 海外英语 ,2023,(16):228- 231.

作者简介:翁海婷 1995 年6 月 女 汉族 硕士研究生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 助教

研究方向:英语教育

基金号: 本文系四川外国语言文学研究中心 2025 年度一般项目《“ AI 素养 + 英语技能” ——基于AIGC 的高职公共英语课堂革命 》(课题立项号:SCWY GJ25- 14)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