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与策略整合
龚盼
湖南省衡阳市常宁市幼儿园 421500
1 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协同育人的路径构建
1.1 理念认同路径:建立共同教育价值观
理念认同是家庭与幼儿园协同育人的前提,需通过多维互动消除认知差异,凝聚“儿童为本”的教育共识。幼儿园可定期举办“协同育人工作坊”,邀请家长与教师共同研读儿童发展心理学著作,结合典型案例剖析“超前教育”与“全面发展”的利弊,引导家长理解游戏化学习对幼儿的价值。同时,编制《家园共育共识手册》,明确“健康体魄、良好习惯、社会情感”三大核心培养目标,细化不同年龄段的共育重点,如 3-4 岁侧重自理能力,5-6 岁侧重规则意识。通过“家长开放日”“教师家访”等场景,让双方直观感受彼此的教育实践,在观察与反思中逐步达成“尊重天性、因材施教”的价值共鸣,为后续协同奠定思想基础[1]。
1.2 机制创新路径:构建常态化协同框架
常态化协同需依托结构化机制打破“阶段性互动”的局限,形成从决策到反馈的闭环体系。可成立“家园共育委员会”,吸纳家长代表、教师、社区工作者参与,每月召开联席会审议共育计划,如学期初共同制定主题活动方案,期中评估实施效果,期末优化下阶段安排。在班级层面建立“三级沟通网”:班主任每日通过微信群推送幼儿在园表现,每周组织15 分钟“微家长会” 聚焦具体问题,每月开展 1 次“家长 - 教师面对面”深度交流。同时,设立“共育意见箱”与线上反馈平台,鼓励家长随时提出建议,由委员会定期梳理并公示整改措施,确保协同过程透明化、问题解决高效化,让合作从“被动配合”转向“主动参与”。
1.3 资源整合路径:激活双方优势资源
资源整合需打破“幼儿园主导”的单向输出模式,构建家庭与幼儿园优势互补的共享生态。幼儿园可开放课程资源,将每周教学计划、区域活动设计同步至家长端,提供《家庭延伸活动指南》(如将幼儿园的 “植物观察” 延伸为家庭 “亲子种植”);定期开放活动室与户外场地,支持家长自发组织 “亲子阅读会”“创意手工坊”等活动。家庭则可贡献多元资源:邀请不同职业的家长开展“职业体验课”,如医生讲解健康知识、厨师示范简单烹饪,分享家庭育儿经验,如祖辈的传统游戏、单亲家庭的亲子沟通技巧 [2]。建立线上“家园资源库”,分类整合教育素材、志愿者信息、社区资源,如图书馆、公园,通过标签检索实现精准匹配,让分散的资源转化为协同育人的合力。
1.4 实践融合路径:设计协同活动载体
实践融合需以丰富的活动为纽带,让协同育人从理念落地为具体行动。可设计“主题式共育活动”,如“传统文化月”中,幼儿园组织民俗体验课,家庭则收集老物件、讲述家族故事,最终通过“亲子民俗展”呈现成果;“自然探索季”里,幼儿园带领幼儿观察植物生长,家庭负责记录“植物在家的变化”,共同完成《自然观察日记》。常态化开展“家长助教”“亲子志愿者”项目,邀请家长走进课堂协助教学,如家长擅长绘画可参与美工活动,周末组织“社区公益行”,如探访养老院、清洁公共设施。同时,建立“幼儿成长档案”双轨记录制,教师记录在园表现,家长补充家庭场景,通过定期“档案共建会”分析幼儿发展特点,让活动成果转化为个性化教育策略,实现实践与成长的深度绑定。
2 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协同育人的策略整合
2.1 差异化沟通策略
针对家庭结构、家长职业、教育理念的差异,构建分层沟通体系。对祖辈家长,采用面对面交流、纸质通知等具象化方式,侧重讲解日常护理与习惯培养的实操方法;对职场父母,利用短视频、在线文档等高效工具,同步幼儿在园动态与发展评估。关键节点实施个性化沟通:入园适应期每日反馈幼儿情绪状态,幼小衔接期提供“家庭准备清单”。建立“沟通反馈卡”机制,家长可随时填写困惑,教师 48 小时内针对性回应,避免“一刀切”式信息传递,让沟通既精准又暖心。
2.2 家长深度参与策略
构建“基础 - 进阶 - 决策”三级参与体系,打破“被动配合”的局限。基础层鼓励家长参与日常活动,如协助布置主题墙、提供活动材料;进阶层邀请家长加入课程开发小组,结合职业优势设计“特色微课程”,如工程师爸爸的“简单机械”体验课;决策层吸纳家长代表进入园务委员会,参与膳食安排、安全管理等事务表决。建立“参与积分制”,积分可兑换家长课堂名额或亲子活动优先权,通过赋权与激励,让家长从“教育旁观者”转变为“协同决策者”。
(三)教育内容互补策略
聚焦 “幼儿园重集体规则、家庭重生活实践”的互补性,形成教育闭环。幼儿园开展的 “整理玩具” 活动,家庭可延伸为“整理房间”“分类衣物”,强化责任意识;幼儿园教授的“分享礼仪”,家庭可在亲友聚会中引导实践。针对社会情感教育,幼儿园通过角色扮演培养共情能力,家庭则结合日常事件引导情绪表达,如“玩具被抢时该怎么办”。定期编制《家园共育内容衔接指南》,明确每月教育重点及双方分工,让幼儿园教育在家庭场景中自然延续,避免内容重复或断层。
结语
家庭与幼儿园教育协同育人的本质,是通过打破边界、凝聚共识,构建儿童成长的“教育共同体”。本文提出的路径与策略整合方案,以理念协同为根基,以机制创新为骨架,以实践融合为血肉,既回应了当前教育割裂的现实痛点,也为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思路。
参考文献
[1] 顾淑芳 , 周萍 . 幼儿园“园家社教育共同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J]. 东方娃娃·绘本与教育 ,2025,(05):19-21.
[2] 文燕 . 幼儿园协同家校社发挥幼小衔接三重效能的方法探究 [C]// 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 .2025 中青年教师发展经验交流会一一人工智能背景下教育的挑战与机遇交流会论文集 . 丰都县示范幼儿园 ;,2025:84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