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论十三届、十四届荷花奖民族民间舞作品

作者

李欣容

四川音乐学院舞蹈学院

一、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之美--- 舞蹈作品《姥姥的田》

1. 以炙热的现实生活为创作蓝图 --- 表现其独特的主题与深刻的文化内涵

《姥姥的田》以新时代乡村振兴为时代背景,捕捉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共生的关系,着眼于人与土地相辅相成的关系,通过“姥姥”和“田”这两个人物形象,隐喻地表达了人们对黑土地以及农耕文化的敬畏与眷恋。这种独特的主题,展示了舞蹈作品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并赋予作品深刻的文化内涵。作品以稻谷为主观视角,开头老人佝偻着背慢慢地在田间散步,回望自己的一生 --- 儿时、少时、为人母时与这田地相依相伴 --- 插秧、耕地、浇灌、驱虫……的一幕幕场景,生动地描绘出了一幅人与土地和谐而美好的生活画卷,将主题深化至对生命、自然和文化的思考,表达了编导们对自然的人文关怀。

2. 以丰富的艺术手法为创作特色--- 表达其真挚的情感与独特的审美风格

作品运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手法,通过大东北的独特律动营造舞台的整体氛围,表达人物的真挚情感,使观众产生共鸣获得与众不同的审美感受。舞蹈中“姥姥”的形象塑造,使我倍感亲切,通过舞蹈的叙述,观众能够深刻感受到“姥姥”与“田”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侧面表达“我”对“姥姥”的思念和对土地的热爱。

该作品主要以东北秧歌为动作元素,在此基础上结合吉林地区独有的东北“袖头秧歌”为素材,通过现代手法,使作品表露出新时代开拓性思维的光华。舞蹈作品的服装道具以黄、绿、红三色为主调。整部作品中出现几次稻草人的形象,我理解的是它陪伴着姥姥为田地提供安全保障,尤其舞蹈高潮部分舞蹈演员们的巧妙变装,刹那间,一抹浓艳的大红色映入眼帘,色彩的饱和度仿佛映射出姥姥那如红辣椒般火辣而炙热的人生,给我们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符合东北秧歌欢畅、热烈的特点,展现出东北的地域文化大气奔放、执着勇敢的特点。

3. 以精细的舞美设计为创新之点 --- 传递其浓郁的乡土风情与精湛的舞蹈表演

舞美设计上,作品通过灯光、舞台空间布景等元素的巧妙运用,营造出一个充满东北乡土气息而又暗含意蕴的舞台氛围加上领舞演员“姥姥”的深情表演,群舞演员们的热情表演,将姥姥热爱生活、田间“稻谷”节节高升浓密葱郁表现得栩栩如生,使观众仿佛那一刻就置身于茂密的田间地头。将啦啦操所使用的道具花球改良成为类似“秧苗”的道具,拟人化的“秧苗”等道具的引入,为舞蹈增加更多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勾起观众的欣赏欲望。

总之,《姥姥的田》以其炙热的现实生活、丰富的艺术手法、精细的舞美设计,展现该作品的创作之美。这部作品既是编导对东北地域文化的深深敬意,也是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手法的完美碰撞。它是富有文化内涵的有着鲜活生命的艺术品。除了展现东北人民的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以外,作品所蕴含着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二、人物形象的意象之美--- 舞蹈作品《冰凌花》

1. 以艰难环境夹缝生长的“冰凌花”为意象选取 --- 表达其深刻的象征意蕴

《冰凌花》表意讲述的是土生土长的东北妞在成长过程中面对人生道路上的艰难困苦,她如同生长在寒冬凛冽、皑皑白雪中的却又不失风光的坚韧而又灿烂绽放的“冰凌花”一样,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故事。暗意通过独特的艺术表达,展现东北地区特有的冰凌花破冰雪而开放的特殊生长习性,以及黑土地上人民坚强不屈的精神。

该舞蹈作品通过意象的表现方式来刻画女子心目中所敬仰的“冰凌花”的形象,巧妙地展现了东北地域文化的特色,让观众在欣赏舞蹈的同时也能深刻感受到东北人民不屈不挠、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巧妙地将其与东北人民的坚韧不屈精神相结合。冰凌花作为东北特有的一种植物,其在严寒中傲然绽放的形象,成为东北人民精神的完美象征。当冰雪融化时,百花齐放、争奇斗艳,而它却在凋零,虽未曾见过春意盎然的大地万物,但它的心中之花从未凋谢过。

2. 以独到的舞蹈编排为创新特点 --- 表现其理想与现实的交相呼应

《冰凌花》以东北秧歌民间舞蹈为动作元素,进行了创新性的编排。将传统东北秧歌的欢腾、热烈,通过独特的舞蹈语言、身体动作、群舞与双主角的空间调度的变化乃至道具的运用,来表现女子对人生的向往和冰凌花严寒中破冰而出的生命力量。舞蹈中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节奏,都充斥着生命力和感染力,使我们感受到生命的蓬勃与美好。

开头女子在黑土地上行走,无声的场景却充满生命的顽强。唢呐响起,心中的情感随之迸发而出,忽然一抹艳丽的黄映入眼帘,是的,这是她心中的“冰凌花”在绽放,她与它共同起舞时而分散时而交织,看似在同一空间中的她们,实际上都是女子的幻想,她一直在追寻那种“精神”。让我最记忆犹新的有三幕,第一幕是红衣女主角背后忽然出现的黄色冰凌花主角;第二幕是舞蹈演员们手中的黄色花朵忽然盛开变化成为一把把黄色扇子,编导巧妙地将扇子隐藏在演员们的袖口里,运用东北秧歌传统扇子道具,通过女子群舞的形式,展现了“花”的生命旅程,同时也代表着个体的自我对话与追寻,映射出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呼应与夹缝中的生命绽放,采用了“蒙太奇”式的手法变化,将人物与冰凌花融为一体,将作品情感推向高潮;第三幕是结尾女子服装由开头的红色变为了“冰凌花”的浅黄色,那一刻她与它融为一体,隐匿地表现出她最终成为像“它”一样的不畏艰险、不怕困难、逆风前行的理想形象。这三幕场景的出现,是我意想不到的,在观看过程中使我眼前一亮,编导巧妙地变换其服装道具,并未出现任何漏洞,反而为整部作品增添了几分巧劲儿。

作品以物 ---“冰凌花”的意象承托出人们的精神,这既是对东北秧歌舞蹈作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实践硕果,也是长春人文学院艺术专业教学与人才培养的重要体现,作品的高度人文精神观照和对人的自我追寻的叩击。通过现代创作手法,将传统的东北秧歌元素赋予新的艺术表达,进一步提升了传统东北秧歌的艺术传播力和社会影响力。

结语

《姥姥的田》《冰凌花》两部作品在创作上均展现出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和深刻的主题内涵。它们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为东北地区的舞蹈艺术赢得了荣誉,也为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选择这两部作品作为本次论文研究和探讨的对象,是因为在观看过程中,我的内心受到了深刻的感触,比如《姥姥的田》《冰凌花》中人物的意象表达,使我学习到舞蹈创作中意象表达的重要性。这两部作品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为我的舞蹈创作提供了有力的指引与正确的导向,不仅增长了我的舞蹈艺术鉴赏水平,也给予我很多创作思考。在进入四川音乐学院攻读舞蹈创作硕士期间,王利桥老师作为我们舞蹈美学的任课教师,研究方向着重研究舞蹈美、美学等方面的知识。我们可知什么可以称之为美、什么样的舞蹈艺术可以称之为美,我们学习到,分析到很多舞蹈艺术作品的美之所在,以及如何培养审美观,如何创作出美的舞蹈作品。

因此,舞蹈美学的理论学习是对自己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的延伸与扩展,为将来我的舞蹈创作实践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李欣容(2001 年),女,汉族,四川省成都市, 舞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创作